
中文摘要
教育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于新文学而言,民国初期中学的国文教育是新文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场域与途径。清末民初,教育制度在“一波三折”的沿革中对白话新文学产生了知识诉求,变动的教育宗旨则体现出了与新文学相似的启蒙意识,并且为新文学由文学文本到国文教材的知识身份转换提供了制度预设。胡适等人瞩目于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作用,驱使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实现了合流,新文化、新教育与新文学三者之间形成了深层次互动。在教育实践上,新文学通过国文教材选文进入了国文教育领域,并在1927年之前完成了知识身份的转变,具备了法定知识身份,占领了权威的知识生产空间,继而开始了自身的知识生产及传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围绕着技能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国文教育目标,新文学的知识体系通过教材选文、课堂讲授、作文写作这一知识生产系统逐渐固定下来。新文学的一部分作品在这个生产场域中获得了经典性。但是,在不同阶段,受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选目、存在空间以及知识结构、知识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1927年之前与1927年之后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在知识生产上面临着不一样的文化语境,前者与五四新文化关联紧密,后者则与国民党的文化统治息息相关,二者深刻影响着两个时期中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知识生产。在知识生产的具体环节上,教材选文与课堂讲授是新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渠道,中学国文课堂的作文写作则解构并深化了新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涵养了学生的新文学意识,发展了中学生的新文学想象,更为新文学培养了潜在的新生力量。此外,中学的课外国文阅读与出版机构的新文学出版作为社会助力在中学课堂之外促进了新文学的传播以及新文学意识、新文学力量的养成。作为新文学知识身份转换与生产媒介环境的中学国文教育,围绕新文学、新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具有了文学公共领域的特征。在这个公共领域内,新文学、新文化、新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互动,体现了新文学身份转换与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关键词:国文教育;新文学;身份转换;知识生产;经典化;文学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