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品格:哈佛博土岳晓东给青少年的36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拾粪的苦与乐——如何在吃苦中净化心灵

她那天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迎面而来。她看见我拉粪车的一副窘相,一手捂着鼻子急速骑车过去。我当时感到难为情极了,心里别扭了好几天。我很在乎她会怎么想我,因为我还在暗恋她。

我上小学的时候,为支援附近农业生产队施肥,学校时常要求我们去拾马粪交公。通常,我们会一只手拿着簸箕,另一只手拿着小铲子,在马路边上徘徊。每每见着马车过来就跟上一段路,盼望着那马能尽快拉出些粪蛋儿来。而一旦能拾到还冒着热气的马粪蛋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也不觉得它是那么呛鼻子了。

在当时,积极交马粪是要求进步的表现。马粪交得越多,则会受到越多的肯定。因此,每个想获得老师与同学好评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这项任务,并争当班里甚至年级里的“拾粪冠军”。所以,那年头我在马路上拾粪,时常会遇见一些同学也拿着簸箕和小铁铲在路边徘徊。

一次,我刚拾完马粪回来,看见另一个同学手拿着空簸箕在路边走。我过去告诉他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几摊马粪,是刚拉出来的。那个同学听了之后,眼睛睁得大大的,说了声“真的?”,接着就往那个方向狂奔。

他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小铁铲,跑起来一摆一摆的,样子极为好笑,引起不少路人的注意。后来他告诉我,幸亏他跑得快,因为待他跑到那里时,已经有人在拾了,他只拾到了一半。

就这样,在常人眼中不堪入目的马粪,在我们眼中竟成了宝物。谁都不愿意因没交够马粪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鄙视。对于小孩子而言,再没有比受到老师的表扬更感到开心的啦!

上中学之后,学校又开展了一次交马粪的活动,为了照顾女生,只要求男生做。这下可难住了我们男生,因为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用簸箕去路边捡粪,我们要用车去拉粪。

可是,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马粪呢?我为此头疼了好几天。后来,得知一个小学同学家里有一头小毛驴,我连夜找到那个同学家,求他助我一臂之力。他满口答应下来,约好一周后我拉车去取粪。

临出门时,我还是不放心,拉着他的手说:“看在老同学的分儿上,拉兄弟一把。”

他笑着回答说:“不就是一车驴粪嘛,看你急的那样儿。”

一周后,我与另外两个同学拉车去他家取驴粪。我在前头拉车,他俩在后边推车,气喘吁吁地进了学校,交到集粪地点。

那一次,我们组荣获了全校的交肥冠军,得到了学校广播站的一番报道。老师也在班上表扬我在此次集肥活动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

然而,我并不开心。

因为就在那一天拉车交肥时,我遇见了小学时的同桌。她那天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迎面而来。她看见我拉粪车的一副窘相,一手捂着鼻子急速骑车过去。我当时感到难为情极了,心里别扭了好几天。我很在乎她会怎么想我,因为我还在暗恋她。

我懊悔不该在那一天去拉粪,或者哪怕是早一个小时,或是晚一个小时也好。我也埋怨自己怎么不低着头拉车,那样她就认不出我了。虽然那几天里不断有男生来向我这个“新科状元”道喜,但我不愿与人多谈此事,因为我不愿意去触动那埋藏在心底的隐痛。

所以,交肥这件事,令我在感到最光荣的同时,也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我当时分不清是喜多还是忧多。

我曾向我的心理学导师谈了这一经历。他沉默了片刻,问我:“你现在又怎么看这段戏剧性的经历呢?”

“人要经得起面子上的考验。”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不仅如此哦,”他歪着脑袋用手点点我说,“你不觉得这些年来你能上能下,可以积极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挑战与这一经历有关吗?”

经他这一反问,我顿悟了。

的确,拾马粪表面上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但当你把马粪看作“金子”的那一刻,也是你人生顿悟的一刻。手上做着不干净的事情,心灵却可以得到净化,这是早年拾粪的经历给我的教益。

我还感到,人生常常是在荣辱交替中度过的。荣辱的同时出现,虽较其分别出现增加了人自我平衡的难度,但也是升华一个人思想的大好机会。

生活就这样在不经意中教诲着人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心理分析——认知改变后的升华

依照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升华升华,心理学概念,是指一个人将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sublimation)的意义在于使人将某些痛苦事件的记忆转入社会认可、颂扬的活动中,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与满足。这是人抵御精神痛苦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拾粪交公这件事情上,我实际经历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升华体验:首先是对拾粪认识的升华,其次是对荣辱感觉的升华。

在对拾粪的认识上,我将对马粪的本能厌恶转向对个人与集体荣誉的追求,在最脏的东西(马粪)中寻求最高的精神满足(班集体的荣誉)。这样,我就会心甘情愿地去拾粪,也不觉得马粪是那么呛鼻子了。此时,我开始将马粪看作金子了,这便是我的第一层升华。

似乎我对此次拾粪经历的升华就到此为止了。

我本来可以尽情享受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荣誉,可在送粪途中,我不期遇见了小学的女同桌。这使我大感尴尬,产生了“我在最光荣的时刻,也感到了莫大的耻辱”的心理反差,使自己进退两难。懊恼之中,我也将那次光荣的经历看作耻辱的经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在这件事的认识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我渐渐懂得:人不要将荣誉看得那么了不起,也不要把耻辱看得那么重。这样,人就可以修得一颗平常心,淡然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这便是我的第二层升华。

而那次交粪经历中的心理反差,更增强了我的这种升华体验。从此,当我再次想起这段经历时,就不再有那份耻辱感了,反而还有几分庆幸感。因为它提高了我的适应能力,让我变得能屈能伸。我需要这样的生活磨炼,来增强我对荣辱的心理承受力。

成长启示——人需要在体验中完善自我

这次经历说明,人应该不断地反省、思考自己做过的事情。

一件屈辱的事情可能会使你头脑清醒,一件荣耀的事情也可能会使你忘乎所以。你每对此多加一分思考,就可能多一分自我觉察和精神上的升华。

人需要在这种不断的升华体验中完善自我。因为,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和屈辱,不仅是心理平衡的手段,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久而久之,升华便成为你自我平衡与自我超越的杠杆。

升华是人性的药剂,吃得越多就越不觉得苦口。

相关科学研究6——趋避冲突与升华

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和米勒(Miller)通过研究认为,基本的心理冲突有“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也就是说,升华是把某些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变为社会所接受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目的替换作用”。例如:我国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一生命运多舛,他因仗义执言,得罪当朝皇帝,被判处宫刑,而在狱里,他撰写了《史记》;《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的作者歌德,在失恋时创作了此书。他们都是悲恼者中之坚强者,将自己的“忧情”升华,为后世带来了壮观伟丽的作品。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脑相关科学研究也发现,经常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训练,能够强化大脑前额叶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调节机能。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人在面临困难冲突时,有的人一退到底,一蹶不振;有的人积极面对,坚持到底。在这一心理博弈中,升华作为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起到了核心作用。它帮助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有效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岳博士家教建议16:引导孩子培养乐观心态

家长要引导孩子培养在生活困境中的乐观心态,学会在危机中看生机,在困境中练心境,以磨炼个人的韧性和弹性。

岳博士家教建议17:引导孩子学会压力管理

家长要引导孩子运用多种方式来释放焦虑,如通过打球、跑步等来释放压力激素,调节身心节律;进行两极心理放松训练,握紧拳头,绷紧全身的肌肉30秒,然后缓缓释放,连续多次;倾听旋律感强的音乐,引发大脑的放松波形。

岳博士家教建议18:引导孩子多参与公益活动

家长要引导孩子通过参与不同的公益活动来开阔视野,培养爱心,学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烦恼。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一大好学习机会的。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国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