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品格:哈佛博土岳晓东给青少年的36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个男子汉——如何在模仿中认同男性

这句话曾深深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感到自己有负于《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于是开始磨炼自己在经受任何痛苦、伤心的事情时都不流泪,因为我要表现得像个男子汉。

小学五年级时,有一阵子我忽然迷上了《水浒传》,做梦都想成为水泊梁山中的一条好汉。那时,一位同学的邻居家有一套旧版的《水浒传》连环画册这套书在当时是属于被批判之列的。,我经常要他带我去那个人家里讨看这套书。每次看完,我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我深感遗憾自己没能生活在那英雄辈出的年代,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广结天下好汉,共举大业。

在《水浒传》塑造的众多好汉当中,我尤其敬佩行者武松。不仅因为他在景阳冈醉酒打虎,打出了一身英雄气概;也因为他说话办事一身正气,不拖泥带水。特别是他对家嫂潘金莲的态度,更显出了一副男子汉的本色。相比之下,我就不大喜欢豹子头林冲,主要是嫌他过分沉湎于儿女情长。

最喜欢武松那阵子,我曾为他画了好几幅画像,想象他打虎时的英姿。我特意把他的手画得很大,因为手不大,是握不住那虎皮的。

曾几何时,我幻想自己也成为武松似的英雄人物,为天下人所敬仰。连平时说话,我都夹带着他们的日常用语,什么“此事不需大哥劳心,只需小弟出去看个明白”,什么“我看你狂个什么鸟劲儿,看我手中这一枪”。有时,见着同学也抱拳为礼,张口闭口“十八大碗”“二十四拳”的。

那段日子里,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古人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淡漠了思古幽情,不再把武松、史进、鲁智深这类古人当作自己的偶像。说话时,我也不再张口“大哥”、闭口“小弟”的了。我开始敬佩鲁迅、闻一多、华罗庚一类的现代人物。

长时间内,我一直把那段经历当作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并对当初的许多幼稚想法感到好笑,我不认为那段经历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重要作用。但是,自从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我逐渐意识到:那段经历其实对我的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使我认同了男性的心理特征,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勇气与豪爽性格。

所以,接触《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我开始形成自己小小的男子汉气概。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打得最惨的那一架,正是在那段时间打的,而对梁山好汉的崇拜心理,不能不说是其潜在的动机与力量。

接触《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还使我找到了行动上的认同对象。无论是口头上的“十八大碗”“二十四拳”,还是动作上的抱拳为礼、武功架势,都使我醉心于对古人的模仿当中,向英雄靠拢。

曾有一段时间,我被逼与人打架时,总是会大哭一场。结果有的男孩子笑话我总是哭哭啼啼的,像个女孩子。这句话曾深深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感到自己有负于《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于是开始磨炼自己在经受任何痛苦、伤心的事情时都不流泪,因为我要表现得像个男子汉。

从此,我很少在人前哭泣,以至于后来真心想哭时,都流不出眼泪来。

“你在潜意识中对哭做出了太多的压抑暗示,它是你男性认同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我的心理学导师后来告诉我的。至此,我才明白当初看的那套发了黄的《水浒传》连环画册,曾怎样塑造了我性格中坚毅的一面。

现在,我时常听到不少家长斥责自己的孩子言行不像男(女)孩子的样儿。或许这些孩子尚未找到自己认同的同性偶像,等什么时候他们找到了这样的偶像,并竭力模仿他们的言谈举止,家长们也许就可以省心了。

男女孩童们时常就是在这样的偶像认同与模仿经历中塑造个人性格的,不是吗?

心理分析——性别的认同与模仿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成长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认同男女性别中的典型人物及其心理特征,以他们为榜样来塑造自我形象。这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personality)至关重要。

依照社会心理学理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群体模仿模仿,心理学概念,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效仿他人的行为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imitation)与认同认同,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identification)的结果。在青少年性别特征(sexual identity)的形成当中,男女孩子们皆要在各自的朋友圈子内寻找其鲜明人物来加以模仿,然后再从同伴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每个孩子性别特征形成所共同走过的道路。

想当初,我对水浒英雄人物的崇拜,就增强了我身上的男子汉气概。

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绝少与人争斗。上小学之后,由于环境的压力(如受某些比我年纪大的孩子的欺负)及对英雄的崇拜,加速了我对男性突出特征——勇敢与坚毅的认同。

所以,我当时喜欢看《水浒传》连环画册,绝非偶然。它满足了我对英雄的崇拜心理,幻想自己成为武松那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好汉,不再被人耻笑欺辱。这种偶像认同,很快就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模仿当中。无论是口念“十八大碗”“二十四拳”,还是抱拳为礼、比武打架,都是我当年改变自己原有那副文质彬彬的弱男孩儿形象的表现。

成长启示——练就男子汉气概

我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练就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的,并奋力与那个经常欺负我的男孩子拼斗了一场。那次拼斗的胜利,不但斗掉了我对打架的恐惧,也斗掉了我性格中某些缺乏男子汉特点的部分。

后来,我在读《红楼梦》时,深感贾宝玉的性格实在是太女性化了。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小生活在女孩儿堆里,缺乏突出的男性偶像加以认同,模仿的尽是异性行为,还在于他从小被娇生惯养,没有人敢欺负他(除了他老爹)。如果他自小也生活在遭人欺负的恐惧与搏斗当中,我相信他绝不会变成一个爱吃胭脂,声言“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的多情公子。

故此,男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有男子汉形象的认同与模仿。

相关科学研究5——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

心理学研究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冲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像偶像这类较远的人。它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地强化或理想化了。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可以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需要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理性化的偶像崇拜是社会学习,形成成人角色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从自我迷茫和自我确认的拖延状态中走出来,时常需要经历一些冒险,并且不接受任何说教和过早的自我确认。

脑科学的研究也发现,激励机制与个人的“脑的奖赏”系统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榜样的激励融在内在的渴望期待之中,它将产生积极激励的效能,使学生更持久且不厌其烦地参与学习及有益的活动,增强耐挫抗挫力。当合理的预期、适度的压力、积极的信念以及丰富的情感交融时,人的大脑激励系统会产生愉快情感,如享受娱乐、关怀和成就等行为。

有研究者为了检验偶像和榜样之概念差异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影响,在香港和南京的青少年中做了一项抽样调查。假设两者间存在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偶像一般是一种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的形象,而榜样则是一种现实化、理性化和相对化的形象。

这三组对立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六边形模型,其具体描述如下——

理想化:偶像崇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理想化,即对依恋对象的特质加以强化和理想化。这种理想化的社会认知会使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

浪漫化:偶像崇拜的另一突出特征是浪漫化,即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这种浪漫情怀会使青少年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中,以此幻想自己的爱情生活。

绝对化:偶像崇拜的第三个特征是绝对化,即对崇拜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它会使青少年对其偶像产生一种近似狂热的追逐和迷恋,以至于把其看成世上最完美的人物。

现实化:榜样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现实化,即对榜样的特质做现实性评估。它会使青少年积极认同那些可具模仿价值的人物,进而使其榜样认同深具世俗性和平常性。

理性化:榜样学习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性化,即对榜样的特质做理性和功利性的评估。它会使青少年不盲目认同、模仿那些与个人能力和志愿不相吻合的榜样特质,进而使其榜样认同深具针对性和功利性。

相对化:榜样学习的第三个特征是相对化,即对榜样的认识不极端化,而是相对性地看待那些值得自己学习的人物。它会使青少年较为冷静、客观地认同自己所喜爱的榜样,不盲目地模仿他们,并能认清他们的优缺点和特长。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偶像与榜样密不可分。但一般说来,偶像在青少年自我发展中只是个过渡性现象,颇具戏剧性和幻想性效果;而榜样则更具实用性、现实性和替代性功能。认同式依恋指青少年对偶像的依恋是以思想认同为基础的,它突出表现为青少年对某个崇拜人物的依恋中充满了想获得类似成功的愿望。有调查表明,对社会名人的认同式依恋会推动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和励志。

岳博士家教建议13:引导孩子化偶像为榜样

家长要引导青少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偶像,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成就和能力,化偶像为榜样,在追星中强化自我的信心与信念。

岳博士家教建议14:引导孩子在追星中成就自我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分享交流杰出人士成功的内在要素,通过对杰出人士之成功因素的认同,激发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

岳博士家教建议15:引导孩子不在明星身上过度消费

家长要引导孩子不要在明星身上过度消费,或攀比消费,而是看重偶像的内在特质,从中吸取自我成长的养分。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