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品格:哈佛博土岳晓东给青少年的36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荣辱之间——如何在褒贬中平衡自我

我应该感谢那位不喜欢我的老师,她使我体验到什么叫失宠。我需要有这种体验来防止自己因得宠于其他老师而头脑发热,忘乎所以。

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老师的表扬,最不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如果同时受到不同老师的赞扬与批评,你又会感觉怎么样呢?

我上小学时就遇着这样一对老师。

一位老师把我当作她的得意门生,有机会就会叫我回答问题,并一再夸奖我学习好。另一位老师却总看我不顺眼,即使我答对了题也不加以表扬,反而对我学习上的失误冷嘲热讽。她们两人的不同态度,令我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

我之所以得宠于前一位老师,缘于一件小事。上课第一天,她问大家地球转一圈,日期会不会是一样的。同学们都回答说是一样的,唯有我回答说是不一样的(因为以前我家人给我讲过《十万个为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不一样,我回答说这是由于在太平洋上,有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老师在肯定我回答正确的同时,也向全班学生讲解了其中的缘由。

从此,那位老师就对我另眼相待,平时见面总是笑脸相迎。这大大调动了我对她所教的地理课的兴趣,每次上课时都会全神贯注,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我总是认真完成她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也一直在班内名列前茅。这便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老师脸上的春风总是在温暖着我的心田,而我课上的积极表现又强化了那春风的劲度。

我之所以失宠于另一位老师,也缘于一件小事。一次,班内举行数学小测验,老师走到我的桌前扫视了我的答卷,提醒我说:“你有一个错误,要认真检查啊。”可是,我怎么检查都没有查出那个错误。待我交卷时,老师迅速扫视了一眼我试卷中的那个错误,皱着眉头说:“你这个人太自负了,难道我提醒你有错你还不肯承认吗?”

就这样,我不光答错了题,还得罪了老师,真可谓“祸不单行”。可我当时确实是看不出错误,并非是太自负了。从此,每次上数学课时,我都是提心吊胆,生怕老师叫我起来答题。因为我知道,即便我答对了,她也不会说我什么好话,我也怕她会没完没了地挑我的错。更可悲的是,我从此对数学课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数学作业、考试成绩也不像以前那么出色。这便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老师脸上的阴云总是笼罩着我的心绪,而我课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又使那阴云挥之不去。

我就是在这春风与阴云的交替中度过那个学期的。在阴云中我盼望着春风的到来,在春风中我担心着阴云的笼罩。

事隔多年,当我再次遇到那位喜欢我的地理老师时,我问她当初为什么那样看重我。她说她很喜欢我勤奋好学这一点,知识面又广,上课第一天就表现得与众不同,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当我再次遇到那位不喜欢我的数学老师时,我告诉她,当初她提醒我认真检查试卷,我是认真照着做了,只可惜没有查出错来。结果,她说完全不记得这件事了。可她哪里知道,她对我的态度,使我对数学的兴趣一落千丈,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许多年来,我一直怨恨那位数学教师对我的不公态度。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我不再怨恨了。因为我懂得,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成功与颂扬当中。那样他容易变得飘飘然,失去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因此,我应该感谢那位不喜欢我的老师,她使我体验到什么叫失宠。我需要有这种体验来防止自己因得宠于其他老师而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当然,我也很感谢那位喜欢我的老师。由于她,我直到现在还十分喜欢地理学方面的书籍。

更重要的是,当别人喜欢我时,我会珍惜别人对我的厚爱,我不会得意忘形;而当别人不喜欢我时,我会竭力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不会自暴自弃。

生活就是这样公平,有得则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而这得中之失与失中之得是什么,就全要靠你自己去不断地感悟、体味了。

得宠与失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心理分析——褒贬之间练乐观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交互分析疗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rapy)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认为: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对自我的关爱(caring)与肯定伯恩认为,个人成长中得到他人的关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越少,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人就会充满自卑与焦虑,不善于处理生活中的挫折与打击。(compliment),特别是得到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的关爱与肯定。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

在上述经历中,我由于受到地理老师的爱护与肯定,每次上她的课时都充满信心,兴趣十足。这极大地调动了我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以至于我参加1977年高考时,差点儿去投报地理专业。而在数学课上,我由于受到那位老师的误解与否定,上课时充满焦虑和畏惧,从此不再爱好数学。

就这样,地理老师的赞美之词曾给了我巨大的力量,促使我在其课程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能量。而数学老师的讥讽之词曾给了我极大的焦虑,使我在其课程学习当中兴趣锐减,没能发挥出个人的潜能。

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态度的好坏,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发挥。

老师因某种原因对学生态度不公,是学校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事情。有的学生可能会因承受不了这种因老师的偏心歧视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一蹶不振,甚至日后都生活在其阴影当中。就我个人而言,我就曾在很长时间内,对那位数学老师耿耿于怀,乃至影响了我对数学课的兴趣和成绩。

这样的经历,在当时是很难给学生带来任何积极影响的。我也是在成年之后,才从这段消极经历中获得积极认识的。因为我看到,人一生不可能尽皆生活在被爱护与肯定的感觉当中。那只是生活的梦幻。如果人总是指望别人说自己的好话,他可能会因满足不了这个欲望而变得越来越自恋自恋,心理学概念。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将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narcissism),甚至自卑。

所以,人受点儿委屈,并非就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你保持头脑清醒,不因受到他人的表扬就头脑发昏,飘飘然。也就是说,人需要在头脑发热时吃副“散热药”,而这副散热药,就是积极看待别人对你的批评或指责,毕竟人无完人,谁都难免出错。

成长启示——自我激励与压力管理

一般说来,爱护与肯定一个人会增强他的自信,歧视与否定一个人会加剧他的自卑。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自信与自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就如同一面镜子,自信者爱看自己得意与中看的一面,而自卑者却总是盯着自己难看的一面不放。所以,自信不等于没有了自卑,而是战胜了自卑;相反,自卑不等于没有了自信,而是抑制了自信。

因此,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与健康人格的成长,不仅得益于他人对自我的欣赏与肯定,也得益于个人善于平衡自信与自卑的关系。换言之,人不要把自卑与自信或得意与失意中的任何一方绝对化、极端化。那样,一个人就能修得一颗平常心,做到在得意时不骄傲自大,在失意时不妄自菲薄,这就是压力的管理。

其实,自信与自卑是人性格中的两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所不同的是,自信的人生活在对明天的憧憬与期盼中,而自卑的人却生活在对昨天的懊丧与悲哀中。

自信是相对论者,自卑是绝对论者。

自信就是心理平衡,自卑就是心理不平衡。

相关科学研究7——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l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老师喜欢我,我是一个好学生,我能行”的强大心理暗示,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脑相关科学研究也发现,人脑动机的引发与保持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机的激活需要许多脑组织系统联同运作,相互协调。当外在的激励和适度的挑战融入个人内在的成功需求时,大脑会积聚更多的能量,趋向目标任务的完成。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在人生经历中,我们既会遇到顺境,也会遇到逆境;既会得到他人的认同,也会受到别人的质疑。这是人生的常态,且都具有意义。在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人格形成过程中,家长、老师、伙伴等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人对其的褒贬评价,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自信,塑造着孩子的认知风格、情绪情感和行为模式。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得与失、获得的表扬与批评,培养压弹力。

岳博士家教建议19:引导孩子积极面对误解非议

家长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他人的误解非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练就“耳顺功”,做到无论是听闻好话,还是歹话,都能心平气和。

岳博士家教建议20:引导孩子做好情感垃圾大扫除

家长要帮助孩子清理好自己的情感垃圾(如学习的挫败感、同学的误会、老师的鄙视等),做积极的认知调整,提高压力管理能力,以有效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和人际冲突。

岳博士家教建议21:引导孩子寻找乐观的事例

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乐观与阳光心态的榜样,可通过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来推动孩子找到身边的榜样。

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