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师徒问答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5/27360315/b_27360315.jpg)
湿热伴阴虚证的辨治
真是无巧不成书。老师刚讲完淮山药、薏米这个药对的用法没多久,就有对症的患者上门了。
一个31岁的男性患者,双侧耳根、脖子部位疼痛,伴后背酸痛,双侧肾区有空虚感,纳差,腹泻,尿频,多梦,怕冷。
老师诊毕后说:“你这是典型的湿阻阳郁,郁热伤阴。”患者问老师:“能治得好吗?”老师信心满满地说:“你这个病见得很多了,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能治好。”
不用说,这肯定又是一个很典型的病例。我连忙过去把脉,发现患者脉偏沉,双关尺脉大,脉气濡弱,而寸脉却细而弦硬。
然后再看舌头,我在看舌头的时候,老师在一旁解释:“舌苔黄腻是湿热的表现,舌偏胖大,部分舌质偏白是脾虚有湿的表现。而部分舌质偏红,舌苔有剥落现象,舌底颜色偏红,则是郁热伤阴的表现。再结合脉象,就可以断定是湿阻阳郁,郁热伤阴。”
![img](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0E72C/1567040790510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10_1.jpg?sign=1739695972-vDIMtcnyoYJyFdQXLDA8a20cAoS829W8-0-d2ac10a070f6c809db74e0f53ade9ec8)
典型的湿阻阳郁,化热伤阴舌象 (见彩图2、彩图3)
我问老师:“他舌下静脉曲张也挺明显的,说明有瘀血吧?”
老师答道:“不一定,有可能是水湿郁闭三焦气机导致的。所以这种情况不用急着用活血化瘀药,应该先祛湿通阳,令三焦气机通畅后,瘀阻自然可以减轻。”
湿阻阳郁证患者多以头晕、疲倦乏力、腰腿疼痛、皮肤疹痒等症状为主。这个患者的症状却很特别。“那患者的症状怎么解释呢?”我问老师。
老师解释:“水湿之气生于脾胃,流散于膀胱经及三焦经。水湿盛于脾胃,因此患者纳差,腹泻。”
“脾虚湿盛,脾不化湿,水气下注于膀胱,但是膀胱阳气又被水湿郁闭,不能温化水气,因此尿频。临床上,我们见到的尿频患者很多都是脾虚湿阻阳郁证,这种证型的尿频用健脾化湿、升阳解郁的方法治疗,效果就很好。而不能盲目用温阳药,否则会适得其反。”
“手少阳三焦经过双侧脖子,循耳后行走,湿郁三焦,因此患者双侧耳根以及脖子疼痛。而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为手足同名经,两者同气相求,因此患者多梦。”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腰背,也主水湿,因此患者腰背酸痛。”
“那双侧肾区空虚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说明有肾虚存在呢?”
“不是肾虚,”老师回答道,“这是因为水湿郁闭阳气,阳气不能灌注于肾区导致的。就像有的湿阻阳郁、阳气不升的患者会觉得头部有空虚感一样。这可不能搞错了。否则,把滋补肾精的药用上去,湿浊更重,阳气更郁,症状反而会加重。”
老师说完后,开始处方:
淮山药40克 芡 实20克 炒薏米20克 当 归15克 升 麻6克
珠子参15克 葛 根20克 羌 活3克(后下) 白 术10克 苍 术10克
党 参30克 炙甘草8克 茵 陈10克 黄 芩12克 知 母10克
苦 参10克 猪 苓10克 泽 泻10克
方子以当归拈痛汤打底升阳除湿。加珠子参加强透发郁热。用淮山药、炒薏米、芡实健脾化湿,养脾阴,敛脾肾之气。其中一味芡实,生长在水中,其与金樱子同用,名为水陆二仙丹。故人又称其为水中精。《神农本草经》谓其:“味甘,平。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他药性平和,善入脾肾两脏,能健脾养阴止渴,敛固脾肾之气的同时又能化湿,一药多能,利湿而不伤正气,敛气而不碍运湿,实在是治疗脾虚湿盛的良药,唯一不足的是药性平和,取效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