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八十一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善若水章第八
至善:一腔柔顺一身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义

宇宙间最高的善,其品性就如同水的品性一样。你看,水善于资生万物,但却从不与万物进行争夺,并且安居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污秽的地方,可以说非常接近道的存在状态。

水的这种属性让我们看到了世间的善的标准。比如说,人要像水一样甘心居于卑下的位置,以包容万物;内心要像深渊一样善于保持深沉肃穆,保持宁静平和;与人交往时,要像水一样善于滋养万物,心存仁爱;语言要真实无妄、落在实处,就像水善于忠实映照万物一样;为政要确立有效的治理体系,就像水善于清洗万物一样;做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就像水一样能圆能方;行动时要把握好时机,如同水善于随天时变化,或凝固或消融一样。行事善于取法于水的人,因为没有与人争夺的意欲,所以就不会有什么过错而一生平安。

评唱

我们在第一章中曾提到,古典世界的哲学家们普遍有将水视为世界本源的思想。美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在《神圣的存在》中也曾注意到,水在古印度、古希腊、古代华夏、基督教等多个文化与宗教思想体系中都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可表述为“宇宙从水中创造”,而人类自然也诞生于水。他进而总结道:

不管出现在任何宗教结构里,水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功能,分切、取消形式,“涤除罪恶”——同时洁净并赋予新的生命。它的工作就是走在创造之前,并且再把它带回自己身边;它完全不能超越自身的存在模式——它根本不能通过形式表现自己……另一方面,一旦和水相分离,每一种“形式”都会丧失其潜能,落入时间和生命规律的桎梏。

基督教典型的“施洗”仪式,就被视为源于上帝创世后对水的“圣化”:水关系着“死亡和复活”。

同样,在华夏世界的思想观念中,在《论语》《孟子》《庄子》《管子》《礼记》等古典文本中,但凡有“水”出现的地方,都包含着极为重要的哲学意象和讯息。一般而言,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古典诗文而领悟到“水”作为一种自然和精神事物的意义,兹举一例:单就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而言,他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皆取法于水,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一句,借大河的壮阔以言人生的豪迈以及一种特定的生命流逝的意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句说尽江南的优美,在心情上则有田园诗歌的幽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脍炙人口,饱含哲理,人生情痴与无奈尽显无遗;而作为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一句言友情的高洁,用语平易直白,但却高格千古。顺便一提的是,与太白此句相反的那种浓郁得化不开的情愫,我们可以在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约984—约105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一句中看到完美的表达。借助于水的意象,人们几乎可以表达全部的人生情感与哲理认识。

本章“上善若水”一句,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水”这种物质在哲学上的深刻意义。在前面两章中,老子均以高天和大地为意象谈论道的规范,本章则以天地间人们最为熟悉的水,来继续接近道的本质属性。老子的描述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比喻和哲学阐释,更是对水这种物质的属性自身的揭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且“天下柔弱莫过于水”(第四十一章);“居善地”以下七句,既是分说水的属性,又是为人提供“善”的行为规范,教人“善于”取法于水。取法于水,就是要取法水的一片柔顺之意,取法水的“不争之德”。日本学者金谷治(1920—2006)认为,这种“不争之德”的主旨“是为了追求人类的真正幸福,这与孔子的仁、耶稣的爱和释迦牟尼的慈悲都是同样珍贵的”(《老子读本》)。此句当与前章“天长地久”相提并论,我们不妨对照吟玩。

如同先哲在天地中能直观到“天地不仁”“天长地久”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在水的身上领悟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属性。这种属性,其实又是天地自身的属性。水不断地从高天大地那里获得能量,或沉静如渊,或奔流不息,或显现为云蒸霞蔚,或化身为暴雨冰雹,是生命的第一种意象:它在孕育、在生成、在转变、在消失、在新生,周而复始,生机盎然;另一方面,无论形态如何转变,无论置身何处,水都能保持它的本质:或雄壮、或细腻、或激越、或温和、或灵秀、或静穆、或纯净、或晶莹、或洁白,永远保持着对万物生命的滋养,因而又是生命永恒的象征。

水虽然属于人们认识中的无机物、无生命的物质,却又时刻显示出某种灵动的植物和动物生命属性,而这种属性又与作为欲望直接显现的高等动物截然不同,这就是在天地万物中水最接近“道”的原因。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子在川上曰”的感叹,宋代儒学思想家群体众口一词地说,孔子是在谈“道体”,这是对孔子心灵极为深刻的认识。

其实,老子言“天地不仁”“天长地久”,这岂不正是水自身的本性?人们常说,江河湖海是大自然的血脉,这句话其实说出了真理:水就是大自然的生命本身,是大自然意志的直接表象。水对于生命而言是如此不可或缺,但人们似乎又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水毫无私意的“不仁”。水形同空气,几乎任人随手取用,而不像其他外物那样,需要人力的额外付出才能获得。这同样意味着,水的品性就几乎与道相同;或者说,道正是以水的方式支持着我们的生命。如果将水具有的形色属性消除,那个剩余之物可以说就是“道”。

从叔本华哲学的“自在之物”的角度看,人们通过悟性和直观,会认识到水的存在方式就是他们各自“意欲”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取法于水,就是要借助与水的讯息沟通,让显现为水的“意欲”得到理性的关照,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这样人们就可以借助理智的作用,调整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让自己能遵循水所显现的品性,导引自己的行为,过上循道的生活。

叔本华在论述美学时的一段说法,就是着眼于“水”与生命形式之间的关联:

无生物的大自然要是没有了水,在没有一切有机物的情况下呈现出来时,会给我们造成一种相当悲凉,甚至压抑的印象……流水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无机大自然所造成的凄凉效果,因为流水的巨大运动使流水有了生命的外表,还有就是水与光那不断的游戏。再者,水是一切生命的原初条件。(《附录和补遗第2卷》)

人们只要见到水及其流动,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因没有动植物所造成的荒凉感受,这就说明了水作为一种物质与我们的存在有着超验的、形而上学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反过来说,又与“水是一切生命的原初条件”这种经验事实有更深的联系。因此,在人们的意识与无意识当中,水不仅仅是生命的象征,还是潜藏于所有生命现象背后的那种生命力自身。我们要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老子“上善若水”“故几于道”这些说法的意思。

另外,本章老子言“利”“仁”“信”等社会通行的价值,注意,它们首先是作为“道”的自然属性而存在而显现,而不是人们在自身尺度上的利益计算或伦理判断的结果。换言之,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体系中,“利”“仁”“信”要在“上善”的价值体系内才能获得实质性的价值。那么,善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请再次注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两句话,注意其中的“若”“善利”“不争”的说法——它们皆以非确定的、非肯定的陈述去界定什么是“善”,因为“善”一旦经过明确的表述界定下来,就会在特定情形中转化为一种压制性的力量,也就转化成了“不善”,亦即天下“皆知善为善,斯恶已”(第二章)。善的价值就在于它以一种否定性的、取消性的行为,以一种“不争”的方式,为天地万物提供辅助,且善于提供辅助,这就是“上善”的价值所在。

注释

1.上善若水——吕岩:“上善,善之至者。若水,天机活泼。”另外,此句下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的“不争”,帛书本写作“有争”,于思想上不如传世本的“不争”。

2.心善渊——河上公:“水心空虚,渊深清明。”

3.正善治——河上公:“无有不洗,清且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