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神章第六
宇宙心灵:生命的自我意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文义
道,仿佛是栖宿于幽谷中的神灵一般永恒不灭,我称其为玄妙莫测的母体。这个玄妙莫测的母体生生不息,它进行繁殖的门户,就是天地万物得以生养的本源。它的存续连绵悠长,舒缓从容、永无止境地生养着万物。
评唱
一
本章描述“道”创生万物的状态。如果说上一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一种比喻,本章则用“谷神”这一意象来表述高天大地生生不息的运作机制。谷神,其意或为“居住在空谷中的神灵”,或为“生养之神”,或为“如空谷般神妙莫测”,亦即“道之别名”,于文义上均通。李隆基云:“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死者,休息也。谷之应声,莫知所以,有感则应,其应如神,如神之应,曾不休息。欲明至道虚而生物,妙用难名,故举谷神以为喻说也。”这一解释将谷神的意象表达得极为丰满。
从根本上说,我们可以将“谷神”理解为宇宙自身:谷,即宇宙所代表的至大的空间;神,既代表宇宙间神秘莫测的创生机制,又代表人们面对天地造化的不可思议性时的惊叹与赞叹;不死,则意味着宇宙处于我们的时间意识之外,有着永恒的属性。因此,“谷神不死”四个字不是在讲道理,而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意象,让人们可以动用全部的感官与知觉去体会道自身的形象与功能。同样,“玄牝”“玄牝之门”“天地根”也是这样的独特意象,它们共同指向由道所创生的全部事物,亦即宇宙自身。
现代学者多参照人类学和考古学当中的“生殖崇拜”理论,来解释本章思想的起源。生殖崇拜,是指原始人在面对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生生不息的现象时感觉神秘莫测,于是对生殖活动自身产生了崇敬和皈依的观念。这是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在解释人类心智与生命意识上的一种表达。当代学者徐志钧评述道:“老子‘玄牝’的说法,反映了中国远古曾经有过的月亮崇拜和生殖崇拜。老子把这些原始思想概括为玄牝——天地之根——万物起源。‘玄牝’实际上已超越了生殖崇拜的经验……所以它已是一种哲学意识。”
关于生命以及意识的起源,还有一种古老的看法,那就是我们在第一章中曾提到的创造说,它曾广泛存在于古印度和古希腊的思想当中。提到创造说,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位具有某种意志和心灵的“创世者”,但这个理论还有一个预设:作为保证“本体常如”的“物质本性”,或者说本体。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水为万物本源”的命题,其深刻的含义就在于物质的永恒性上。亚里士多德曾对此总结说:“正复如此他们就说事物或生或灭而实无生灭;因为那些组成一切事物的实是……在万物成坏中,依然如故。”(《形而上学》)
实是,相当于本体或“自然本性”,它的永恒与泰勒斯另外一种命题,即万物中皆充满了“神灵”或曰“灵魂”并行不悖。万物皆有生命,这同样是事物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所谓的“物活论”(hylozoism)。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古代希腊思想的多元性。亚里士多德深刻领悟到了这种宇宙观的寓意,曾这样写道:“蕃殖后裔是生物界惟一可得参与宇宙(大自然)的‘永恒与神业的’方法;每一生物恰都力求要把自己垂于永恒,而这正是所有它们所以备有种种自然机能的极因(目的)。”(《灵魂论及其他》)这是从目的论的角度对生殖现象的解释。
上述说法让我们再度想到了围绕生物演化论而出现的相关议题。我们在上一章已经提到,对大自然林林总总神奇的生命现象的起源的原因,人们依然在进行深刻的思索;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涉及人们对物质—心灵或者说物质—意识的关系的看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叔本华的说法。在广泛吸收了当时的生物学研究成果后,叔本华从作为自在之物、作为“原初的东西”的“意欲”的视角,将无机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意识”做了统一的说明: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连续体。比如,这种意欲在物体的身上,就表现为一种“力”的形式: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没有意识的“意欲”的作用和显现。
按照他的说法,这并不是以前康德时代的独断论(dogmatisim)——主观独断的方法——表述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从“现实的外部的立场”出发,“把自然界看作是被给定的,认为它们的客观存在以理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后者又把前者作为表象而包容”(《自然界中的意志》)。这个说法的关键点在于,叔本华用“意欲”在作为客观实在的大自然和作为意识最高显现的理智之间架起了桥梁,给出了一幅关于宇宙存在与运作机理的整全说明。所以,叔本华一方面承认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的进化论上的证据,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证据不能自证其身,从根本上说要依赖人的理智进行说明。不过,此时人的理智或曰理性并不像康德那样,是一种先验的主观的东西,而是作为万物本体的“意欲”在人身上的表达。进化论只是为生命的起源和表象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图景,而未涉及作为万物本源的“意欲”。
我们再回头看本章“谷神”的说法;李隆基注曰“有感则应,其应如神”,这当然不是科学的解释。现代的人们都知道,所谓的“空谷回音”现象是声波在山谷间传播的物理学效果,并没有什么超凡的神灵存在。然而,这种科学认识并不影响老子这个比喻的价值和功用:声波在空谷当中的传播让人感到物理世界的神妙莫测,但在其他地形中则无此效果,正因为山谷间中空无物的“空间”本质特征,而这正是“道”自身在“空间”这一事物上的显现。
黄元吉言“圣人以有而形无,实而形虚,显呈此至隐至微之一物,曰谷神”,正是从有无、虚灵的角度来说明“谷神”这个比喻的功用,极为精微。因此,老子的说法是一种与古希腊认识论和科学思想传统相异的宇宙论:古希腊的思想家最终把神视为宇宙的理智和心灵,而老子认为这个宇宙的心灵只能描述为“道”,因而物质和生命并不是孰先孰后、彼此对立的关系;它们在道那里有着统一的创生根源和形式。从“有无相生”(第二章)的角度来说,物质与生命事实上处于相互依存、相生相克的关系当中,这正是“谷神不死”的深层含义。
二
若将本章视为修行指南,也就是从治理身心的道教“内说”的角度看,亦有大意思。吕洞宾在《道德经心传》中对此有所描述,这里摘录两段说法,供大家玩味体会: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这谷神之源。譬如山,四面皆是耸岭,中是深谷,落叶闻声。人身上下皆实,唯中常虚;将谷譬言之,山谷闻声,乃山之虚神尔。山有虚神,故千万年无有更变之端,目今如此,千载之后亦如此。人之修身,当推此理。一个幻身,只有中之内一点灵气,四肢百骸,皆是无用;若有嗜欲,虚灵就被他埋没,终日用心劳碌于外,神从眼耳鼻舌身意散尽,安得不死?若求不死,须问灵神。灵神所居,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只在虚灵不昧一点真性之中。
虚灵之神,在于空谷之间;空谷之处,在于幻身之中;幻身常无,神乃纯一;神一,而性命方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迹,收来入神,方能灵光;灵光一现,便是慧照;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才如山谷;常静而存神,是为绵绵,若用心存,就不是了。
当然,若无修行的真切体验,这种内说的微妙之意也无法得到真切的认知,但这不妨碍我们在理性上进行讨论。从一般的道理上说,人们对身心的修炼无非是谋求延年益寿,其方法可能正是对“谷神不死”的逆向运用:既然空谷才能显示出神妙莫测和“不死”的状态,那么人就要取法于山谷空虚灵动的特征生活,要致力于克制无明的欲念对自己身心的占领,因为后者正意味着与“虚空”相反的“胀满”状态,生命的韵律将因此变得拖沓、凝滞、沉重,让人步履维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的举凡焦虑、不安等情绪,皆因杂念和欲望占据了心灵,生命处于一种无明状态。
在上述引文中,吕洞宾用“幻身”来描述俗世红尘中芸芸众生的身体,其实就是要人破除对身体的执着念头,因为后者正是万千外物此来彼往的场所,全凭人身上的那一点“虚灵之神”方才能凝聚为“我”的客观表象。如果没有这个“我”的表象在场,身体与外物的差异亦将消失,我们也将不再有关于世界和万物的意识。因此,破除了对自我的执着,就会出现一种永恒的意识,而“谷神不死”就是对这种要义的一种表达。若要意识到这个“我”,就要从虚而入,向内直观。否则,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万物与我们的对立关系,并为这一关系所束缚、所窒息,生命的源泉自然会枯竭。
要言之,若要“谷神不死”,要保持智慧生命的灵明,就要保持心灵如空山幽谷一般,虚而能应物容物,而要避免心灵被外物埋没。在后世道家学者或者说神仙家那里,就是要人保养身上的“虚灵不昧之真”或“先天一元真气”,而具体的方法就是要人取消嗜欲、贪欲、私意,为“谷神”创造一个栖息地。近代以来,学者们在注解老子思想时多重视逻辑与理性分析,而忽视了老子思想在生命哲学与实践上的真实角色,这其实是认识上的损失与缺陷。
注释
1.谷神不死——河上公:“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王弼:“谷神,谷中央无者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守静不可得而名,故谓之玄牝。”牝,母也,雌也,与牡相对;玄牝,字面上有“玄妙不可思议的生殖能力”的意思。老子常借用“牝”“母”“雌”的意象来描述道既能自然无为又能生养万物的属性。如文义所示,对生命意识是如何诞生的探究,迄今仍然属于心灵哲学与生命科学最前沿领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