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恩爱夫妻爱节俭
节俭,之所以能成为一项美德,是因为它比较难得。
普通老百姓因生活限制不得不节俭,尚不能每个人都做到,富有四海的帝王能做到节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真正能做到生活节俭的只有三位,而他们每个人节俭的背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
第一位,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贫苦又深知创业艰难,做了皇帝后,吃的用的依然与平常百姓一样。
第二位,是明孝宗朱祐樘。朱祐樘的童年很坎坷,他们母子怕遭迫害,常年在冷宫过着近于幽禁的生活。不幸的童年让朱祐樘知道生活不易,所以他力求节俭,下诏削减皇宫的开支,也不大兴土木。
最后一位就是朱由检。
他绝对称得上是朱氏子孙的节俭冠军,不但比各位先祖要节俭,与历朝历代的皇帝比,能赢过他的也没几个。
朱由检简直把节俭做到了极致。按照惯例,皇帝的冠袍鞋履通常穿过一次就不能再用,而朱由检觉得这样太可惜了,经常命人把冠袍等衣物浣洗后再穿。尤其是冠袍里面的衬衣,不但浣洗多次,有时甚至还打上了补丁。
朱由检有个广为人知的特点,那就是走路很慢。因为走得快的话,里面打了补丁的衣服就会飘出来,那毕竟还是有失体面的。
有些皇帝节俭是做面子文章,让人给衣服打补丁,结果造价弄不好比新衣还贵。然而,朱由检衣服上的补丁都是找自己老婆打的,没有任何额外花费。
朱由检节俭成性,当然也跟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出生在紫禁城东华门内的慈庆宫。慈庆宫是太子的居所,即民间俗称的“东宫”。朱由检的父亲朱常洛,正是这座宫殿的主人,大明朝的当朝太子。
太子得子,怎么说都是喜事一件,可朱由检排行第五,与太子第一个儿子出生时的情形大不相同。
那时,太子喜得长子,皇帝喜得长孙,整个紫禁城都张灯结彩。而现在春节将至,全宫上下都忙着准备过节,朱由检的出生非但没有给宫中增添额外的喜庆,甚至都不能给生母刘氏带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刘氏只是太子众多侍妾中的一位,地位低下,生子没让她母凭子贵,反倒因为抚育幼子让太子对她更加疏远冷淡。为此,刘氏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在朱由检五岁的时候就不幸撒手人寰了。
刘氏死后,太子朱常洛派人将她草草地葬于西山,然后将朱由检交给宠妾抚养。这个宠妾就是李选侍,人称“西李”。当时,西李还抚养着朱由校,她很能分清皇长孙和五皇孙分量的不同,所以对他们兄弟二人明显亲疏有别。
虽然西李厚此薄彼,但兄弟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有机会一起亲近玩耍,这在皇室子弟中十分难得。亲厚的兄弟情义,也是朱由检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
后来,西李生了自己的女儿,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顾朱由检,他就被送到另外一位李选侍处抚养。这位李选侍善良仁厚,人称“东李”,对朱由检视如己出。东李位居西李之前,却远不及西李受宠,天启年间又受魏忠贤和客氏的苛待,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
不被父亲重视,幼年丧母,一位养母薄待于他,另外一位养母虽厚待他却又惨死,这宫中的人情冷暖,让幼小的朱由检感触良多。他因此变得敏感内向,行事上也处处谨小慎微。
朱由检从小在宫中,从来不想主动去招惹任何麻烦,也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格外关注。躲在房里读书,无疑成了朱由检最好的选择。
作为皇室子弟,读书教育本来是应该有名师指点,接受最正规的儒家经典教育。然而,当年朱由检的爷爷明神宗立太子立得相当不情愿,所以他爹出阁读书的事情就闹得别别扭扭,办得拖拖拉拉。老子读书就够费劲了,哪还有心力去管儿子读书的事儿呢?
所以,朱由检最初一直是跟着宫里认字的太监识文断字,再往后就是凭着自己喜好随意翻看各种书籍。好在宫中藏书丰富,朱由检也不觉得烦闷。慢慢地,朱由检把自己带入了书中的世界。
书中另有一番广阔的天地。年幼的朱由检越来越愿意读书,把读书看作很正当有益的事情。一次,宫中的伴读太监诵读文章时忸忸怩怩,还被他严厉训斥:“读书是好事,反倒不好意思。要是唱曲儿,就不害羞了吗?”
读书让朱由检的精神世界变得充盈。于是,他虽然可以锦衣玉食,却一直很注重节俭。在吃穿用度上,朱由检的要求变得很低,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要求。
他小的时候练字,用仿影的方式。如果纸张大而模板小,他从来都是把纸张剩余的部分填满,免得浪费。
宫内的物品奢华浪费,为了节约用度,朱由检也常常派人到宫外采办吃食和用品。
天启年间,皇帝哥哥朱由校对他这唯一存世的弟弟很是亲厚。
天启二年(1622),十二岁的朱由检被册封为信王。
天启六年(1626),皇帝为十六岁的朱由检选婚。
在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天子和诸王的后妃一律选自清白的平民家庭。为信王朱由检挑选的王妃周氏,也是来自京城的普通平民家庭,家境相当清贫。
亲王出府成婚,按例要新建府邸,朱由校也打算给弟弟建一座气派的信王府。但是,朝廷财政紧张,管事的太监提议将空置的惠王府重新装饰一下用作信王府,一向爱节俭的朱由检欣然同意了。
考虑到弟弟婚后生活开支会比之前有所增加,皇帝朱由校把景王府的地租赐给朱由检补贴家用。一向谨慎小心的朱由检以边塞军需紧张为由,谢绝了哥哥的美意,请求将地租转作军饷。
朱由检节俭的生活作风和对国家不易的体谅之心又感动了皇帝哥哥。后来,朱由校坚持把汝王和福王遗留的地租转赐给他。
天启七年,信王朱由检与周氏完婚。
周氏自小家世清贫,但也接受了规范的淑女教育,为人正直有主见,朱由检对她十分满意;朱由检虽是天潢贵胄,身上却没有骄奢习性,算得上是周氏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二人婚前身份悬殊,但婚后却也郎情妾意,恩爱异常。
周氏已贵为信王妃,原则上可以过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然而,她出身贫寒,以勤俭为乐,婚后仍然自己浣洗衣物,还时常亲自操持夫君朱由检的饮食。
信王府里没有紫禁城的寂寞压抑,朱由检从形单影只到娇妻相伴,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人生的欢乐。如此甜蜜美满的生活,自然不需要更多的金银珠宝去点缀。
在信王府生活的几个月,没有为国为民的忧虑,只有儿女情长的幸福美满,几乎是朱由检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那年四月,朱由检从紫禁城走出来,搬进自己的小家。短短几个月后,他就以全新的身份再次回到了紫禁城。
回到宫中的朱由检曾惶恐到了极点,甚至都不敢食用宫中的食物,但临行前周氏把亲手烙制的饼给他揣入怀中。那份温暖一直留在他的心中,直到人生的尽头。
周氏持家有方,开支节省。在这一点上,与她的夫君是天生一对。
朱由检做皇帝后,后宫在周氏的操持下,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外戚没有额外恩赏,给大臣的赏赐也依礼而定。除了重大节庆典礼,宫中平日里不用金银器皿,一律改用锡器、陶瓷等。
在古代,贵妇通常都穿金戴银,以簪珠戴翠为美。而周氏却独不喜欢珠光宝气,即使后来做了皇后,平日里仍以簪花为乐。周氏十分喜欢海棠和茉莉,每到花开都摘花成簇,插入发髻之上,别有一番自然之趣。
朱由检的爷爷明神宗当年花钱如流水,曾让主管宫廷膳食的光禄寺入不敷出。等到了朱由检夫妇这里,自上而下削减费用,饮食花费不及神宗时期的百分之一。
终崇祯一朝,朱由检夫妇琴瑟和谐,力行节俭,宫中没有赏玩珠宝之风,也没有声色犬马之乐。闲暇之时,也不过是簪花抚琴的清音雅乐,为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