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
主持人语
主持人:胡海义
主持人语
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云:“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宋代姜仲谦《赏心亭》亦云:“地分南北开天险,江泛东西几客程。”文学家对南北地理区域的感受是非常敏感的,南北问题也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点评《诗经·国风》中的地域文化与审美差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论及楚辞的风格与楚地文化的密切关系并提出“江山之助”的命题,到唐代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比较江左文学与河朔文学的鲜明特征,南宋朱熹《诗集传》大量“以地证诗”,再到近代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系统论述南北文学的差异等,都论及中国古代南方文学的特点。一般认为,相对于中国古代北方文学,南方文学在总体上显得清绮、柔婉、纤丽、细腻,更有情韵。其实,在这些标签化的笼统认识背后,南方文学的实际面貌要丰富、鲜活得多。
本栏目的五篇论文都是关于古代南方文化与文学的。周甲辰《舜帝南行与舜歌〈南风〉》辨析了舜帝南行所至的苍梧地区在古史传说时期的真实面貌,分析了舜帝来此的目的、行为与意义,并结合《南风》探讨舜帝宣传与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促进当地民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何亮、彭淑慧《〈荆楚岁时记〉中的楚地节气与节日文化》认为《荆楚岁时记》作为古荆楚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书写的节日节气与植桑养蚕、水稻耕种等关系密切,仪式感强烈,“娱戏”特征鲜明,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岁令节俗观念。如果说这两篇论文展现了上古和中古时期楚地的文学与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另外三篇论文则讨论了近古时期江南、岭南地区的小说与地域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胡海义、陈熙雨《杭州的科举盛况与明清西湖小说的功名书写》探讨了杭州作为科举考试中心,是如何通过身份困境、心理补偿、地域意识与梦华怀旧情结来影响明清西湖小说的功名书写的。张雨顺《论清代“扬州梦”小说兴衰的地域因素》分析了清代扬州的盐业盛况、风月繁华等地域经济文化因素,对“扬州梦”小说兴起与衰落的具体影响机制与过程。梁冬丽《论岭南报刊小说的署名问题——兼论岭南报人小说家研究的思路》分析了岭南报刊小说署名的基本方式,以及翻译小说的署名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考察其署名问题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岭南报刊小说家研究思路的启示意义。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主要兴起于南方,这与南方城市的商业更加繁荣,底层文人相对集中,书坊刊刻比较发达,市民阶层更为庞大,晚清南方报刊业崛起等因素不无关系。从这些视角来考察,能深化我们对南北方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的比较研究。当然,这组论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应立足文本加强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空间分析,进一步探究地域文学与文化的深层联系等,抛砖引玉,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南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