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创世史诗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

一 概述

左玉堂主编的《彝族文学史》记载,《查姆》《阿细的先基》《梅葛》《天地祖先歌》《勒俄特依》是学术界公认的彝族五大创世史诗。[11]《梅葛》是一部广泛流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等地彝族聚居区的口头创世史诗。

“梅葛”是彝语的汉语音译。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传承群体对“梅葛”一词持有多种解释,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将“梅”解释为“咀”,将“葛”解释为“嚼”。第二种认为,“蜜葛苦”才是“梅葛”的确切发音。“蜜”即口头,“葛”即回来,“苦”可直译为大声喊叫亦即唱,“蜜葛苦”意为说唱过去的事情。“梅葛”指唱史,是学界公认的解释。[12]1994年出版的《彝族文学史》记载:“‘梅葛’一词系彝语音译,是一种曲调名称。史诗因借‘梅葛’调流传而得名。”[13]这部文学史将“梅葛”曲调分为两大类:“赤梅葛”和“辅梅葛”。前者比较悲楚、忧伤、低沉,史诗第四部分“丧葬”即以此种曲调唱诵;后者较为婉转抒情,史诗的“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即以此种曲调唱诵。[14]目前公开出版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主要文本如下:1959年出版的《梅葛(彝族史诗)》; 2012年出版的《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 2009年出版的《丧葬祭辞·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 2009年出版的《蜻蛉梅葛》; 2012年出版的《丧葬经·大姚彝族口碑文献:彝、汉》; 2017年出版的《梅葛本源》。

二 精彩诗篇故事情节举例

(一)开天辟地[15]

远古之时,上无天,下无地。

格兹天神决定创造天地。

格兹天神在天上放九粒银果。银果落地,变为九子。九子中,五子负责造天。造天五子,分别是阿赌、庶顽、贪闹、顽连、朵闹。

格兹天神在天上放七粒金果。金果落地,变为七女。七女中,四女负责造地。造地四女,分别是扎则、戬则、慈则、勤则。

造天之子无衣无粮,就穿云彩,吃露水。造地之女无衣无粮,就穿青苔,吃泥巴。

篾帽作为天模,簸箕作为地模,墙头蜘蛛作天底,田边蕨菜根作地底。

造天五子胆大、懒惰,在贪玩、好赌、贪睡、贪吃中造天。

造地四女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在手脚不停歇、废寝忘食、不分昼夜中认真地造地。

许久之后,天地造毕。欲知天地大小,请小飞蛾量天,请小蜻蜓量地。测量之后,天为七庹,地为九庹。天小地大,天不能盖严地。造天五子毫不在意,四处玩耍。造地四女唯恐天神责骂,内心既害怕又惊慌。

格兹天神知晓此事后,请阿夫子三人拉天缩地。

阿夫子三人将天边向下拉,将天拉大,又放出三对蟒蛇,将地边箍起来,令地面分出高低。箍紧后的地边不齐,放出三对蚂蚁,将地边啃齐。放出三对大象、三对野猪,推地七十七天、七十七夜,推出高山、沟箐、平坝、河流。从此,天大地小,天可严密地盖住地。

欲知天地是否牢固,打雷以试天,地震以试地,不料天开裂,地现洞。格兹天神安排五子补天,安排四女补地。

五子以松毛为针、蜘蛛网为线、云彩为补丁,补天成功;四女以老虎草为针、酸绞藤为线、树叶为补丁,补地成功。从此打雷天不倒,地震地不塌。

天地仍在摇摆。在格兹天神的指示下,捉来公鱼撑地角,捉来母鱼撑地边。只有公鱼眨眼、母鱼翻身时,大地才会摇动。大地的四边、四角撑起来,大地变得稳固。

大地稳定,天还在摇晃。在格兹天神的指示下,胆量惊人的造天五子在铁伞柄上套上铁钩,在十二座山梁上引虎、哄虎,将一只大老虎引出来。大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抖动身体,朝五子跑来。五子撑开大铁伞,挡住大老虎;伞柄上的铁钩,钩住大老虎。五子用山草掺和棕叶,搓成十二庹长的绳索,将老虎牵回家。

五子杀虎后,开始分虎肉。留下四根大虎骨,做撑天之柱;留下老虎的四膀,撑住天的四边。撑天成功,天变得稳定。天地虽稳定,却了无生气。天上没有日、月、星、白云、红云、彩虹。地上没有树、草、河流、海洋、飞禽、走兽。虎的许多部位都不能分而食之,要留下来造物。虎头成天头,虎尾成地尾,虎鼻成天鼻,虎耳成天耳。虎的左眼成太阳,虎的右眼成月亮,虎须成耀眼的阳光,虎牙成亮晶晶的星星,虎油成绚烂的云彩,虎气成弥漫的雾气。虎心成天心、地胆,虎肚成汪洋大海,虎血成海中之水。虎大肠变为浩浩荡荡的大江,虎小肠变为蜿蜒曲折的小河。虎肋骨成一条条道路。虎皮成地皮,虎皮上的硬毛、软毛、细毛,依次变为树木、绿草、秧苗。虎的骨髓、碎骨、肺、肝、肾,依次变为金、银、铜、铁、石磨。虎身上的大虱子变水牛,小虱子变黑猪、黑羊,虮子变绵羊,头皮变雀鸟。

剩余的虎肉,分为十二份。乌鸦分到一份虎肉,吃罢高高兴兴,在山野之中呱呱呱呱叫唤;喜鹊分到一份虎肉,吃罢欢欢喜喜,啾啾啾啾叫唤,然后飞去踩秧田;竹鸡、野鸡也分别分到一份虎肉,吃罢叫唤着飞走了。豺狼分到一份虎肉,吃罢,去猎捕猪、羊,叫唤着漫山遍野奔跑。画眉、蚊子、黄蜂、马蜂、土蜂、绿蝇各自分到一份虎肉,吃罢,高兴地叫唤着飞走了。老鹰没有分到虎肉。老鹰愤怒地飞到天上,展开翅膀,遮住太阳,令天昏地暗,昼夜不分。绿头苍蝇飞上天,落在老鹰翅膀上,产满蝇卵。三天三夜后,老鹰的一双翅膀逐渐生蛆。老鹰从天空中跌落下来,太阳发光,光明重现,昼夜分开。谁知老鹰落地之后,将大地遮住一半,导致只有黑夜,没有白天。请小蚂蚁抬走老鹰的尸体,于是既有黑夜,也有白天。天亮时,骄阳升起;天黑时,骄阳下沉,皎月升起。

(二)人类起源[16]

天地已经造成,万物已经产生,昼夜已经分开,世间却没有人类。

格兹天神决定创造人类。

格兹天神从天上撒下三把白雪,三把白雪依次变成三代人。

第一代是独脚人。独脚人高一尺二,身材矮小,都是侏儒。独脚人无法独自行走。他们两人为一组,相互拥抱、相互借力,才能行走如飞。可怜的独脚人没有食物。他们把泥团作为饭来吃,把泥沙作为菜来吃。独脚人非常脆弱。遇上皎月明朗的夜晚,他们可以存活;但是,一旦遇到烈日暴晒,就只有死亡。烈日晒死了独脚人。

第二代人,身高一丈三,身材巨大,都是巨人。可怜的巨人们,没有衣裤穿,就用树叶做衣裤。巨人们没有水可以喝,没有火可以取暖,没有食物可以果腹,没有住所可以栖身。他们只有吃野果,住石洞。巨人们抬头看看天空,见到九个骄阳,七个皎月。白天,骄阳炙烤大地;夜晚,皎月才出现。巨人们可以安然度过夜晚,却难以熬过白天。巨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烈日将耕牛晒死,甚至将牛骨也晒朽了。炎炎烈日下,巨人们感到无比疲倦。他们拄着锄头把儿,沉沉地睡去了,一睡就是几百年。鸟儿在巨人们的嘴巴中做窝儿、产卵,孵化出小鸟;他们拄着的锄头把腐朽了,他们的身上长满了青苔。最后,巨人们被烈日晒死了。

格兹天神左手拿錾子对准日月,右手拿大锤击打錾子,将九日、七月减少为一日、一月。骄阳从阿娃山顶缓缓落下,皎月从波罗山顶徐徐沉没。白天、黑夜分开之后,小草渐渐发出嫩绿的新芽,绿树开始茁壮成长。

第三代人,称为直眼人。

格兹天神在米拉山之巅,撒下三把苦荞种;在石岭山之岭,撒下三把谷种;在寿延山之嘴,撒下三把麦种。麦穗、谷穗、苦荞穗生长出来。

世上没有火。天上老龙拿三对火镰敲打一下,火镰两头燃起烈火,从此世上有了火种。

有了粮食、火种,直眼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直眼人不珍惜天神的恩赐,良心败坏,懒惰成性。他们不耕地、不种地、不薅草、不拔草,令田地荒芜、杂草丛生。直眼人的恶行还不止如此。他们见田地间没有牙齿草,就在地表上铲来铲去,将水引入田地里。懒惰的直眼人,白天睡在地边,夜晚睡在地角,在吃睡交替之间度日。

天神问直眼人:“你们为什么不耕田、种地、薅草和拔草?”

直眼人回答:“我们去田地间检查,没有看到牙齿草,没什么活儿可以做。”

格兹天神撑开手掌。只见树叶落到地面上,变成牙齿草。直眼人去田地间一看,田地间长满密密麻麻的牙齿草。从此以后,直眼人必须耕种、薅草。

直眼人良心败坏,他们糟蹋五谷,用谷子筑田埂,用麦饼堵出水口,用苦荞面和甜荞面糊墙。格兹天神愤怒了!粮食是不能糟蹋的!他决定换掉这一代良心败坏的直眼人。

格兹天神派遣武姆勒娃,下凡到人间,执行换人种的命令。

武姆勒娃变化成一只老熊,将出水口堵住。他想造成洪水泛滥。但是,洪水泛滥之后,还得留下善人,作为人种,繁衍人类。

直眼人学博,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五兄弟在山头开荒地,在深箐中犁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天开垦的荒地,第二天被老熊翻平;第二天开垦的荒地,第三天又被老熊翻平。五兄弟辛辛苦苦开荒三日,被老熊依次翻平。五兄弟火冒三丈,一起商量,设陷阱猎捕老熊。五兄弟利用锄头、锄柄、耕索、犁杆、犁耳、犁铧,依次制作踩板、夹弓、横担、扣绳、扣杆、扣销和扣环,制成陷阱。陷阱设在地头、地尾和地腰。

老熊到地里翻地,被扣住了。

学博的长子、次子、三子和四子到地边见到陷阱中的老熊,内心都产生了复仇成功后的快感。面对老熊为其解开扣子的乞求,他们斥责将地翻平的老熊良心败坏,没空为他解扣。长子说忙于狩猎,次子说忙于放羊,三子说忙于放牛,四子说忙于开荒。兄弟四人商议杀死老熊。

学博的幼子背着小妹,追着哥哥们跑过来。幼子和妹妹,看见熊头像老祖父的头,熊身像老祖母的身。兄妹二人说,不能打杀老熊。老熊请求幼子为它解扣。幼子愿意解扣,却又害怕老熊。

老熊安慰他不必害怕,并许诺如果解扣,就赠送他一句话。善良的幼子解扣后,武姆勒娃告知他因世人良心败坏,即将洪水泛滥,更换人种的秘密,令四位兄长分别打制金柜、银柜、铜柜、铁柜,藏身柜中,躲避洪水。

武姆勒娃指点幼子说:“你是一个好心人,我送你三粒葫芦种,你回家去栽种葫芦。正月初一这一天种葫芦,三天浇一次水。葫芦三天一变。三天发芽,再过三天抽藤爬地,再过三天开白花,再过三天结果,再过三天葫芦藤粗如牛担,葫芦叶阔如簸箕,结出一个大如囤箩的葫芦。这个葫芦不是凶兆。你等到葫芦成熟饱满后,将葫芦摘下来,用大理产的小刀打开葫芦口。到高山顶上,取回松香,封住葫芦口。到深箐中取回蜂蜡,糊住葫芦口。你们兄妹俩,躲在葫芦中,饥饿时,就用葫芦籽充饥。”

四兄弟按照武姆勒娃的指示,打造好避水工具,然后将老熊杀害了。

老熊死后,鲜血化为江河水,尸体飘荡在水面上,头颅顺着河流漂到东洋大海,堵住出水口。水流不通,海水渐渐涨起来。天空中刮起三阵狂风,降下三场暴雨,海水越长越猛,淹没了天下。四子为抗洪,先闸起一座坝,洪水却暴涨到山腰;四子再闸起一座坝,洪水暴涨,漫过山顶。四子依次藏身在金柜、银柜、铜柜、铁柜中。金属柜全部沉入水底。洪水已经暴涨至天际。水中的鱼群,吃光了天上的星星;水中的螃蟹,在天上四处跑动。有昼无夜,有夜无昼,昼夜不分。

洪水泛滥七十七天、七十七夜后,天神心慌了,于是下界治水。天神指一指东方,东方露出山头;指一指西方,洪水退到河边;指一指北方,洪水落到河底;指一指中间,河流全部干涸了。

天神在世间看不到人烟。他站在山顶,放眼向四方看去,却看不见飞鸟、听不见声音。

格兹天神去四面八方找人烟。他在路口遇见马蜂,就问道:“马蜂阿哥,你是一位善良的人。你如果有善心,能不能告诉我,你有没有见到人种。”马蜂说:“没有见到人种,没有见到人烟,如果我见到,我一定要将其蜇死。”格兹天神用赶马鞭,一鞭子抽断了马蜂的腰。马蜂恳求道:“你把我的腰接上,我就告诉你。”格兹天神扯下一根马尾,将马蜂的腰接上。马蜂却飞走了。格兹天神诅咒马蜂:“马蜂阿哥,你不是善人。你养儿时,将吊在空中养,九月和十月之间,放火将你烧死。”这是人祖定下的道理和风俗。

格兹天神前往四面八方寻找人种。在缓坡上,他遇见了松树,就向松树打听人种的下落。松树说,他不曾见到人种,如果见到,一定用松针将其戳死。愤怒的天神一鞭子将松树打成三杈,并诅咒道,如果找到人种,人烟兴旺起来,砍伐松树之后,松树不能发芽。这是人祖定下的道理和风俗。

格兹天神前往四面八方寻找人种。在高山的山梁上,他遇见了罗汉松,就向罗汉松打听人种的下落。罗汉松说,春风刮过三阵,春雨下过三场。他没有见到人种,如果见到,一定用细密的叶子为其遮蔽春雨、春风,令其不必惧怕。格兹天神非常欢喜,就封赠罗汉松,如果能找到人种,人烟兴旺后,砍倒一株罗汉松,就会发出百株。这是人祖定下的道理和风俗。

格兹天神前往四面八方寻找人种。他在山岩上遇见蜜蜂,就向蜜蜂打听人种的下落。蜜蜂说,未见到人种,去采花粉时,在水面上见到葫芦。如果见到人种,一定请其吃蜂蜜。格兹天神听说蜜蜂发现了葫芦,心里渐渐开心起来。他封赠蜜蜂,如果找到人种,人烟兴旺后,蜜蜂可以成为人的邻居。这是人祖定下的道理和风俗。

格兹天神到河边、河岸寻找人种,遇见了小柳树,就向小柳树打听人种的下落。小柳树说,没有见到人种,但见到一只葫芦漂在河面,葫芦里好像有人在说话。我用左手围没能围住,用右手围也没能围住。葫芦已经漂走了。格兹天神封赠小柳树,如果找到人种,如果人烟兴旺,无论顺着栽种还是倒着栽种,小柳树都能成活。这是人祖定下的道理和风俗。

格兹天神四面八方找人种,河头、河尾找人种,遇见了小乌龟,就向小乌龟打听人种的下落。小乌龟说,在一座大海里,见到一只葫芦,听见有人在说话,你去叫叫,看是不是有人。听到这个信息,格兹天神越来越高兴了。他封赠小乌龟,敲下马蹄壳给小乌龟做房屋,可以将房屋随身背负,沿着河流前进,不愁吃喝。这是人祖定下的道理和风俗。

格兹天神四面八方寻找人种,找到大海边,见到黑雀,黑雀飞来飞去地鸣叫。格兹天神正因找不到人种而烦闷,却看见黑雀如此高兴,于是愤怒地用强弩射击黑雀。没想到没射中黑雀,射中了葫芦壳。葫芦中发出人的叫喊:“过了五天没人来敲打墙壁,过了十天也没人来敲打墙壁,今天是谁来敲打我的墙壁?”人种就此找到了。

格兹天神非常高兴,他吩咐兄妹俩:“天下只剩下你们兄妹俩,你们要结成夫妻,组成家庭,然后生育后代,繁衍人类。”兄妹俩说:“我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怎么能做夫妻呢?”

格兹天神苦苦相劝,仔细地比喻。兄妹二人到高山上,兄长在这面滚上磨,妹妹在对面滚下磨,磨盘滚到深箐中,上磨与下磨合成一副磨。格兹天神说,你们应学上磨和下磨,结为夫妻。兄妹二人说,人类与石磨不同,我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怎么能做夫妻呢?

格兹天神苦苦相劝,仔细地比喻。兄妹二人到山顶滚筛子和簸箕。兄长在这面滚筛子,小妹在对面滚簸箕。兄长在山的阳面滚筛子,小妹在山的阴面滚簸箕。筛子和簸箕滚到深箐中,筛子垒在簸箕上。格兹天神说,你们应学筛子和簸箕,结为夫妻。兄妹二人说,筛子、簸箕不同于人类,我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怎么能做夫妻呢?

格兹天神苦苦相劝,仔细地比喻。深箐中有一对鸟,一雌一雄,雄鸟和雌鸟飞拢成夫妻。格兹天神说,你们应学雌雄二鸟,结为夫妻。兄妹二人说,人类和鸟类不同,我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怎么能做夫妻呢?

格兹天神苦苦相劝,仔细地比喻。这边有一棵公树,那边有一棵母树,风吹动时,公树摇,母树晃,公树和母树晃拢成一家。格兹天神说,你们应学公树和母树,结为夫妻。兄妹二人说,人类和树木不同,我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怎么能做夫妻呢?

格兹天神苦苦相劝,仔细地比喻。兄妹二人去放鹅和鸭。哥哥放公鸭、公鹅,妹妹放母鸭、母鹅。公鸭和母鸭成夫妻,公鹅和母鹅配成双。格兹天神说,你们应学鸭和鹅,结为夫妻。兄妹二人说,鸭、鹅与人类不同,我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怎么能做夫妻呢?格兹天神说,兄妹俩不成亲,无法繁衍人类。兄妹俩说,他们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实在是羞于成亲。

繁衍人类,还需要想别的办法。哥哥属狗那天在上游洗身子,妹妹属狗那天在下游捧水喝,通过喝水怀孕。妹妹一个月喝一次水,喝足九个月后,妹妹身体渐渐沉重,产下一只葫芦。哥哥不在家中,妹妹非常害怕,就将葫芦抛弃到窝砰箐、里砰河内。天神知道这件事后,沿着河谷,一路找到大海边,见到葫芦漂在水面上。

格兹天神请三对野猪拱开海埂,请一对獭猫打三个洞,打穿海埂。海水没有下降。格兹天神请三对泥鳅将海底钻通,海水干了,葫芦陷落在泥浆中无法移动。格兹天神请三对老鹰叼葫芦,请三对虾子推葫芦。葫芦落在了沙滩上。

格兹天神用金锥、银锥打开葫芦。

打开第一道葫芦,汉族走出来。汉族是大哥,他们住在坝子中,种植庄稼,读书写字。

又打开一道葫芦,傣族走出来。傣族有很多好办法,种出了洁白的棉花。

又打开一道葫芦,彝族走出来。彝族住在山里,开垦荒地,种植庄稼。

又打开一道葫芦,傈僳族走出来。傈僳族力大无穷,出力帮大家背盐巴。

又打开一道葫芦,苗族走出来。苗族身体强壮,住在高山之上。

又打开一道葫芦,藏族走出来。藏族非常勇敢,肩头上扛着强弩,在四方游猎。

又打开一道葫芦,白族走出来。白族非常灵巧,用羊毛擀毡子,纺线织布。

又打开一道葫芦,回族走出来,饲养牛,吃牛肉。

又打开一道葫芦,傣族走出来,傣族建造庙宇,祭祀佛像。

打开葫芦后,走出了九个民族,人类日渐兴旺发达。

(三)芦笙[17]

有两位彝族人,一位名叫阿省莫若,一位名叫阿底莫若。他们有竹种和葫芦种。

阿省莫若随身携带竹种,来到大海边。大海边雷鸣不止。阿省莫若在海边的沙滩上,种下了竹种。

竹种是在正月二十日那天撒下的。那天恰好属鼠,因此竹子长势很好。

到了四月二十日,竹种已经撒下了三个月。阿省莫若回到海边的沙滩上看竹子生长的进度。只见竹子长势很好,竹节持续增多。

到了移植竹苗的时候了。阿省莫若挑选出一个好日子,将栽竹的日期,选在五月初五这一天。

初五这一天栽种竹子,竹子成簇生长起来。岩石下栽种的竹子,长到了岩石上面。虫子吃了竹头。阿省莫若到大山深处的森林里,请来了啄木鸟,为竹子治病。啄木鸟反复地医治竹子,治好了竹子的病,竹子长势好了。

说完竹子,还得说一说葫芦。从前,是谁栽种了葫芦呢?是傣族人栽种的。二月二十日那天,恰好属羊,属羊日栽种葫芦,葫芦长势好,葫芦的叶子好看,果实也饱满。

竹子渐渐长大了,葫芦也渐渐长大了。把竹节砍回家,将葫芦的瓤掏空,用竹片做成笙簧,安装在竹节上。再将准备好的竹节,安装在葫芦上。公配母,母配子,五个竹节,都有各自的音律。葫芦与竹节相互配合,葫芦笙制成了。

是谁制作了葫芦笙呢?傣族人制作了葫芦笙。

葫芦笙制成之后,需有人吹奏它。是谁最先吹奏葫芦笙?傣族人最先吹奏葫芦笙。

在竹节上烙出眼,制成笛子;削去竹节的皮,制成响篾。

将响篾挂在胸前,将笛子插在腰间。

男人们在高高的山顶上吹奏笛子,女人们在深深的箐底吹奏树叶。

男人们在高高的山顶上唱梅葛,女人们在深深的箐底应答。

女人们在深深的箐底唱梅葛时,男人们又在高高的山顶上应答。

在石头上磨刀子,磨石不会移动,就可以将刀子磨得很锋利。将伙伴儿们召集在一起,笛子可以合音,梅葛可以合调。伙伴儿们吹着笛子走过来,唱着梅葛走过来,一边吹奏一边来相聚,一边歌唱一边来相会。

三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体现的美学特征

(一)礼仪之美

史诗《梅葛》的对唱,体现出鲜明的礼仪之美。歌手多在做相伙、婚礼、建房等活动中对唱史诗。对唱史诗,是歌手交流情感、交流传统知识、交流审美经验的契机。在对歌情境中体悟诗歌的对唱礼仪,才能感悟对歌礼仪的美学特征。对传统歌手而言,史诗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歌唱和聆听的。社区中的歌手在长期的对歌实践中,对受众的审美心理有深刻的体悟,创造出相应的对歌礼仪。从删减、润色后的文本中,无法窥见这套礼仪;只有考察相对实录性的文本,并结合歌手的口述资料,才能将这套礼仪的庐山真面目公之于众。下文以歌手罗学华与周永彩的对歌文本为例,分析史诗《梅葛》对歌传统体现的礼仪之美。[18]

1.问者问候答者

(1)原文

演唱者:罗学华

问:啊咿我的小妹您

啊咿我的亲戚您

(2)礼仪性

问候。无论对方年龄长幼,歌手均以小妹(女)或小哥(男)称呼对方,同时也称呼为亲戚,体现出高度的亲和力。

2.问者美誉答者

(1)原文

能说的小妹您

会讲的小妹您

(2)礼仪性

美誉。夸赞歌手的诗才。

3.问者强调主题

(1)原文

我们好比

山梁老黄竹

砍来做提箩

提着天的事

讲着地的话

(2)礼仪性

强调主题。以“比”的修辞技巧,强调对歌的主题。

4.问者复述答案

(1)原文

刚才小妹说

刚才小妹讲

天已造好了

地已造成了

拉天拉好了

缩地缩好了

天边整齐了

地边整齐了

天地相合了

(2)礼仪性

复述答案。复述对方的唱词,具有重温传统,强化记忆的作用;同时,为评价作铺垫。

5.问者肯定答者

(1)原文

小妹的梅葛

不知对不对

这话小妹说

这话小妹讲

小哥我好比

老牛听人话

我相信您的话

(2)礼仪性

肯定性评价。对歌手的唱词作积极、肯定的评价。对歌过程中的问者,既是发问者,又是评价者。积极、肯定的评价,具有鼓励对方继续歌唱的作用。

6.问者追问答者

(1)原文

不知天稳不稳

不知地牢不牢

还要来试天

还要来试地

谁是试天的儿

谁是试地的女

怎么来试天

怎样来试地

(2)礼仪性

追问。通过发问,推进对歌活动的演进。

7.问者请答者传授诗歌

(1)原文

我的小妹您

好比

老鼠打洞洞连洞

老鼠打洞洞通洞

您要说通给我听

您要讲清让我明

(2)礼仪性

请求传授。以“比”的修辞技巧,强调史诗知识体系叙述的完整性、连贯性。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是对通达、通透的诗歌美学范畴的修辞化表达。问者的求知欲,答者的传授欲,是交流、互动的核心动力。

8.答者问候问者

(1)原文

演唱者:周永彩

答:啊咿我的小哥您

啊咿我的亲戚您

(2)礼仪性

问候。相互问候,是对歌的开场白。

9.答者美誉问者

(1)原文

能说的小哥您

会讲的小哥您

说得真好听

讲得真动听

(2)礼仪性

美誉。不仅问者须美誉答者,答者也须美誉问者。彼此欣赏,相互赞美。

10.答者复述问题

(1)原文

刚才小哥说

刚才小哥问

我们说着天的事

我们讲着地的话

不知天稳不稳

不知地牢不牢

还要来试天

还要来试地

谁是试天的儿

谁是试地的女

怎么来试天

怎样来试地

要我说给您

(2)礼仪性

复述问题。复述是对歌礼仪之一。问者复述上一单元对歌中答者歌唱的答案,答者复述问者在此单元对歌中所继续追问的问题。复述问题,既是对答者的尊重,又具有明确问题意识,提高歌词传递的准确性的作用。

11.答者表达自谦

(1)原文

小妹我好比

山梁白知树

不是知晓儿

箐底小白菜

不是明白儿

只能试着说

只能学着讲

(2)礼仪性

自谦。以“比”的修辞技巧,表达谦虚的心态。

12.答者作答问题

(1)原文

雷公是试天的儿

地母是试地的女

打雷来试天

地震来试地

(2)礼仪性

作答。这是史诗的叙事部分。

13.答者请问者评价自己

(1)原文

不知是不是

我也不清楚

如果说得对

我们继续讲

我们接着说

如果说不对

好比

公麻与母麻

公麻来开花

母麻来结果

公麻割丢掉

把话题丢掉

(2)礼仪性

请求评价(含“比”)。答者将问者的评价作为对歌事件能否延续的关键因素。社区中的歌手和受众,将歌词视为传统知识、公共知识。

14.问者再问侯答者

(1)原文

演唱者:罗学华

问:周氏我的小妹您

啊咿我的亲戚您

(2)礼仪性

问候。

15.问者再美誉答者

(1)原文

能说的小妹您

会讲的亲戚您

您教了我这么久

让我明白这么多

(2)礼仪性

美誉。

16.问者再复述答案

(1)原文

刚才小妹说

刚才小妹讲

打雷来试天

地震来试地

不知是不是

您也不清楚

(2)礼仪性

复述问题。

17.问者再肯定答者

(1)原文

这话小妹说

这话小妹讲

小哥我好比

老牛听人话

我相信您的话

(2)礼仪性

肯定性评价。

18.问者再追问答者

(1)原文

我不清楚的

还要来问您

试天的时候

天开大裂子

试地的时候

地通深深洞

试天天不稳

试地地不牢

还要来补天

还要来补地

是谁来补天

是谁来补地

(2)礼仪性

追问。

19.问者继续问候答者

(1)原文

啊咿我的小妹您

啊咿我的亲戚您

(2)礼仪性

问候。

20.问者请答者引领

(1)原文

好比

竹鸡领单儿

野鸡带双儿

领着我说说

带着我讲讲

您要告诉我

您要说给我

(2)礼仪性

请求引领。对歌具有引领与追随的特性。

21.答者再问候问者

(1)原文

演唱者:周永彩

答:啊咿我的小哥您

啊咿我的亲戚您

(2)礼仪性

问候。

22.答者再美誉问者

(1)原文

能说的小哥您

会讲的小哥您

您的话语

您的梅葛

好比

提箩里的丝线美

不如绣出的鸠花美

鸠花它再美

也没有小哥的梅葛美

说得[19]真好听

讲得真动听

(2)礼仪性

美誉。包括一般性的美誉和以“比”的修辞技巧展开的美誉。

23.答者再复述问题

(1)原文

刚才小哥说

刚才小哥问

试天的时候

天开大裂子

试地的时候

地通深深洞

是谁来补天

是谁来补地

要我告诉您

(2)礼仪性

复述问题。

24.答者再自谦

(1)原文

我也不清楚

只能试着说说

只能学着讲讲

(2)礼仪性

自谦。

25.答者再作答

(1)原文

天公有五子

五子会补天

地母有四女

四女会补地

(2)礼仪性

作答。

26.答者再请问者评价自己

(1)原文

不知是不是

我也不清楚

我的小哥您

小妹的梅葛

好比

丝线绣荷包

包含情意深

我不会说的

我讲不对的

请您包涵了

(2)礼仪性

请求评价与运用“比”的修辞技巧表达自谦。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提炼出世俗歌手对唱史诗《梅葛》的典型礼仪。

问者:问候→美誉→强调主题(含“比”)→复述答案→肯定性评价→继续发问→请求传授(含“比”)

答者:问候→美誉(含“比”)→复述问题→自谦(含“比”)→作答→请求评价(含“比”)

问者:问候→美誉→复述问题→肯定性评价(含“比”)→继续发问→问候→请求引领

答者:问候→美誉(含“比”)→复述问题→自谦→作答→请求评价与自谦(含“比”)

…………

世俗歌手的对歌礼仪,体现出竞赛性与谦让性的和谐统一。对唱史诗,具有竞赛性。对歌,旨在考验歌手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旨在考验歌手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但对歌者在竞赛中,必须保持谦让。

首先,对歌的第一步是问候。歌手在问候对方时,或称对方为亲戚,或称对方为小哥(男歌手)、小妹(女歌手),或同时使用上述两种称谓,这种问候方式超越了辈分和年龄的界限。比如一位30岁的女歌手和一位70岁的男歌手对唱,女歌手亦称呼男歌手为小哥,不能称呼对方为大伯或爷爷。这种诗学称谓在对歌的审美意境中,将对歌双方的心境稳定在亲密状态、年轻状态。这种问候方式,具有滋养生命、永葆青春的审美功能。

其次,美誉对方歌声美、歌艺高以及唱词真实、准确。歌手以形象的比喻美誉对方,创造出积极、和谐的交流机制。对歌时,歌手时刻保持谦逊的心态,极力美誉对方,贬低自己。歌手的谦逊,还表现在请求对方领唱,自己跟随对方学习的心态上。歌手即使对所对唱的歌词非常娴熟,也称自己一窍不通。这样的评价原则,加强了歌手之间的情谊,避免了冲突。歌唱史诗,是社区中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世俗歌手的对歌礼仪,体现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诗歌美学特征。问候语在参与对歌的歌手之间,建立起亲密无比、心心相印的关系。美誉和肯定性的评价都属于评价的范畴,但美誉的词语指向歌手歌声的优美,即指向声音美学的维度,属于“求美”的诗学理想;肯定性评价指向歌词的准确性,指向诗歌真理观的维度,属于“求真”的诗学理想。因对歌过程中包含显著的自谦、美誉和肯定性的评价,且史诗的叙事部分亦包含求善的伦理思想,使得对歌传统在求真(维护歌词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通达性)和求美(求歌声动听)的前提下,促进诗学共同体中的人们通过诗歌对唱的方式,交流情感、交流知识、交流美感,增强彼此的信赖和依恋,达至求善的境界。三者有机联系、相互融通,达成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诗歌美学理想。

(二)修辞之美

巧妙的比喻,以其生动性、形象性,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令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理念明白易懂。歌唱史诗《梅葛》的歌手,是创造、传承妙喻的行家。史诗歌手首创妙喻之时,具有即兴而为的特点,似乎轻而易举。实际上,歌手是以他们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史诗《梅葛》中,妙喻难以计数,此处略举几例。

1.形容外观

(1)形容天地

苍天似篾帽,

大地像簸箕,

篾帽做天模,

簸箕做地模。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开天辟地(一)》]

歌手发现了天、地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篾帽、簸箕之间在外观上的可比性。

(2)形容葫芦

再过三天后,

葫芦渐长大,

藤粗似牛担,

叶阔如簸箕,

葫芦结独果,

果大如囤箩。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开天辟地(一)》]

葫芦,是该诗篇中兄妹二人的避水神器,也是各民族横空出世的母体。歌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分别赋予葫芦藤、葫芦叶、葫芦果以粗、阔、大的外观,并分别从日常使用的农具中找到贴切的喻体:牛担、簸箕和囤箩。

2.形容内在

(1)形容心情

小妹我好像

鱼儿顺着河水游

小虾朝着河边爬

我顺着小哥说

我由着小哥讲

[《梅葛本源·盘古开天辟地》]

歌手以鱼儿、小虾朝向目标前进的心情,比喻自身叹服对方的诗艺,甘拜下风而情愿在对方的引领下歌唱的心情,赋予内在的心情以运动感、形象性。

(2)形容叙事标准

好心的小妹您

好看的小妹您

好比

老鼠打洞洞连洞

老鼠打洞洞通洞

您要说通给我听

您要讲清让我明

[《梅葛本源·人类的起源》]

歌手以老鼠打洞时洞相连、洞通洞的现象,比喻史诗叙事的通透、清晰、明白,赋予抽象的诗学境界以形象性。

3.形容美感

此种比喻,至少能划分出两种类型:感官同一型与感官越界型。

(1)感官同一型

您的话语

您的梅葛

就像山梁上的蝉

声音又亮又清脆

就像箐底的知了

声音悠扬又响亮

您的话语

比蝉的声音还要脆

您的梅葛

比知了的声音还要亮

[《梅葛本源·人类的起源》]

相互赞美,是歌手对唱史诗过程中必备的表达。以妙喻赞美对方,既能愉悦对方,又能体现出自身的谦逊。歌手将清脆、悠扬、响亮的蝉鸣声作为喻体,比喻歌手的歌声,并认为蝉鸣声不及歌手的歌声,曲折地表达了对歌手声音之美的美誉之情。此时,本体与喻体涉及的感官都是听觉。

(2)感官越界型

您的话语

您的梅葛

好比

麒麟是百兽之王

长得那么漂亮

凤凰是百鸟之王

长得那么美丽

不如小妹的话语漂亮

没有小妹的梅葛美丽

[《梅葛本源·格兹天神造天地》]

男歌手以麒麟之美、凤凰之美为喻体,却又表达出喻体不足以彰显本体之美的含义,将美誉之词推向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曲折、微妙的比喻,将本体之美推至美之巅峰。这类妙喻还有一个值得品味的本土美学特征,即歌手在选择喻体时,超越了人类感官感受美的界限。歌声之美,诉诸听觉,但歌手以诉诸视觉的麒麟之美、凤凰之美加以比喻,可见在本土诗学中,不同感官所能感知的美之间可以互通。

四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蕴含的诗性智慧

柏拉图认为,智慧使人完善;荷马认为,智慧是“关于善与恶的知识”[20]。智慧是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史诗蕴含的诗性智慧是诗人用语词艺术表达的一种智慧。诗性智慧重视直觉、经验、情感、想象和隐喻。前现代时期流传的创世神话、创世史诗,是诗性智慧的富矿。诗人在受众中歌唱或诵唱史诗,是在传承古老的诗教传统。诗人以生动的叙事、贴切的比喻和秩序井然的礼仪,寓教于诗,用语词艺术大师的独特方式说理。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是诗性思维的结晶,其蕴含的诗性智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万物一体的生态观、抑恶扬善的伦理观。

(一)万物一体的生态观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表达了万物一体的生态观。史诗歌手在与万物互动的过程中,并未将人与自然、人与人截然分开,而是视万物为一个相互依存、难舍难分的整体。诗人所持的,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是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观,即万物一体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下,万物都有生命、情感、能动性、价值和尊严。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蕴含的万物一体生态观,主要表现为对万物共同创世、同源共生、共享资源、共同栖息、共同繁衍等观念的诗性表达。

1.共同创世

依据史诗的叙述,物可变人,人可变物,物可变物,物与人、物与物浑然一体。创世之初,银果变九子,五子造天;金果变七女,四女造地。造天之子和造地之女从大自然中获取饮食和衣裳。篾帽、簸箕、蜘蛛、蕨菜根、虎尸、大鱼等作为创造天地的材料;小飞蛾、小蜻蜓、蟒蛇、蚂蚁、大象、野猪、苍蝇等,都是创世的功臣。万物物尽其用,彼此协作,共创家园。虎尸化万物的诗篇,尤为精彩。

虎头莫要分,

虎头作天头;

虎尾莫要分,

虎尾作地尾;

虎鼻莫要分,

虎鼻作天鼻;

虎耳莫要分,

虎耳作天耳。

虎眼莫要分,

左眼作太阳,

右眼作月亮;

虎须莫要分,

虎须作阳光;

虎牙莫要分,

虎牙作星星;

虎油莫要分,

虎油作云彩;

虎气莫要分,

虎气作雾气。

虎心莫要分,

虎心作天心,

虎心作地胆;

虎肚莫要分,

虎肚作大海;

虎血莫要分,

虎血作海水;

大肠莫要分,

大肠变长江;

小肠莫要分,

小肠变小河;

肋骨莫要分,

肋骨作道路。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开天辟地(一)》]

2.共同繁衍

创世的过程,就是同源共生的过程。诗人体悟出万物开花、结果、相配,从而繁衍生命的诗性经验。

诗人总结出万物开花的规律。

百草百树都开花,

百鸟百兽都开花,

世间人类都开花,

开花结果要相配。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相配》]

诗人还察觉到万物各自进食、相配的规律。

没有不相配的树,

没有不相配的草,

没有不相配的花,

没有不相配的鸟,

没有不相配的兽,

没有不相配的虫,

没有不相配的鱼,

没有不相配的人,

世间万般皆相配,

地上万物才不绝。

天有天的规,

白云嫁黑云,

月亮嫁太阳,

天公嫁地母,

女人配男人,

配对成一双。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相配》]

正是通过直觉、想象和经验,诗人体验并归纳出万物皆有雌雄,万物皆开花、结果、进食、相配,从而繁衍生命的规律。万物相配、阴阳和合的诗性经验,在关于格兹天神以物之相合比人之相合的诗篇中,也有生动表达。格兹天神用上磨与下磨相合、筛子和簸箕相合、雄鸟与雌鸟相合、公树与母树相合、公鸭与母鸭相合、公鹅与母鹅相合的例证,在类比诗思中,授予人类万物雌雄相配的知识。在诗人的心理经验中,万物是一体的,而不是分离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由此表达了对生命同源共生、生生不息的讴歌和热爱。智慧的诗人,用万物相配的连续意象,提升了诗歌的美学感染力和哲学说服力。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关于民族起源的诗篇,蕴含各民族同源共生的和谐民族观。歌手将历史上互助共生、频繁交往的九个民族,叙述为同一对善良的父母所生。歌手赞美各民族的特性,用诗歌的语言,构筑出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有关民族共同体的叙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3.共享资源

鸟兽分食虎肉的诗篇,表达出诗人共享资源的理想。

最后分虎肉,

肉分十二份,

一份也不多,

一份也不少。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人类起源》]

《盐源》一章,叙述牧人追踪绵羊,发现盐水,然后集合各民族的智慧,共享食盐,使石羊(地名)变为乐土的传说。

煮出盐之后,

他乡的人们,

搬来石羊住,

山坡撒荞子,

山上撒大麻,

平坝栽谷子,

平坝撒小麦,

人丁渐兴旺。

牧羊的老人,

看到此景况,

牧人笑眯眯,

牧人笑哈哈。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人类盐源》]

4.共同栖息

世界为万物所共创,万物在世界中栖息,这是贯穿史诗的主题。《盖房》一章,在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中,叙述众生皆是天王、地王的孩子,都需要在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材质建造一处栖息之所,让众生皆有所庇护。众生皆有栖息的权利,此种智慧体现了超越物种界限的乐居观。

样样都盖完,

样样都盖好,

禽类有房住,

兽类有房住,

虫类有房住,

鱼类有房住。

房子盖好了,

世间的众生,

众生有住处,

天王和地王,

心头渐欢喜。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盖房》]

5.共同衰亡

诗人不但经验到万物共同繁衍的规律,也经验到万物共同衰亡的规律。在《丧葬》一章中,诗人想象天王从天空中撒落死种子,月亮、星星、白云、黑云、节令因能避让而免死。高山、岩石、树木、野草、百虫、百兽、百鸟、家禽、家畜不能避让,皆难免一死。

死种落大地,

大地不会让,

大地会裂开。

死种落山头,

山头不会让,

山头会坍塌。

死种落石岩,

石岩不会让,

石岩会裂开。

……

没有树不落,

没有树不死。

……

没有草不落,

没有草不死。

……

没有兽不撒,

没有兽不死。

……

没有禽不撒,

没有禽不死。

……

没有虫不撒,

没有虫不死。

……

没有鱼不撒,

没有鱼不死。

……

早晨太阳出,

傍晚太阳落,

太阳会出也会落,

人和太阳一个样,

会生也会死。

……

世间的人们,

如秋天叶落,

到死也会死。

……

世间的人们,

如火苗一般,

到死也会死。

……

世间的人们,

似熟果落地,

到死也会死。

世间的人们,

没有人不死,

没有人不灭。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丧葬》]

诗人在万物衰亡的整体观中思考人类死亡的自然规律。在对有生必有死之自然规律的体验中,诗人用语词艺术,创造出宏大、悲壮的意象,表达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万物一体的生态观,孕育出感恩、谦逊、互惠的生态美德。感恩万物的恩赐,对万物保持敬畏之心,与万物和谐相处,共同体成员之间互利互惠,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死,是史诗《梅葛》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启示。

(二)抑恶扬善的伦理观

诗人创造、传承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借助史诗叙事,表达抑恶扬善的伦理观,对受众进行伦理教育。诗人的智慧,不仅在于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还在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词艺术,寓教于诗。诗人的诗教,有别于刻板、枯燥的说教。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蕴含的抑恶扬善的伦理观,主要表现在:提倡勤劳,反对懒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提倡仁慈,反对残暴。

1.提倡勤劳,反对懒惰

《梅葛》叙述的人类起源史,包含人类进化史。《人类起源(一)》中有这样的描述。第一代人——独脚人身体有缺陷,缺乏富含营养的饭菜,因烈日暴晒而亡。第二代人——巨人无水可饮、无火取暖,只能吃野果、住石洞,也因烈日暴晒而亡。格兹天神遴选日月,改变了烈日暴晒的局面。第三代人——直眼人撒粮种。天上的老龙,为直眼人创造火种,令直眼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直眼人却养成了懒惰的恶习。

他们不耕田,

他们不种地,

他们不薅草,

他们不拔草,

看看田地间,

不见牙齿草,

铲铲地表后,

引水放其间,

白天睡地边,

夜晚睡地角。

一天又一天,

吃饱后即睡,

睡醒后又吃。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人类起源(一)》]

格兹天神询问直眼人为何懒惰。人类回答说,田间不见牙齿草,所以无活儿可做。于是,格兹天神撒下树叶,树叶变为牙齿草,田地间长满牙齿草。直眼人从此以后,必须耕种、薅草。诗人曲折地表达了对人类懒惰之恶习的否定,教育受众保持勤劳这一美好品质。

2.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直眼人的第二大恶习,是奢侈。具体表现于糟蹋粮食。

人类这一代,

这代心不好,

五谷被糟蹋,

谷子打埂子,

麦饼堵水口,

苦荞面糊墙,

甜荞面糊墙。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人类起源(一)》]

直眼人奢侈的恶习,触怒了格兹天神。格兹天神判定糟蹋粮食的直眼人是恶人,决定换去此代人。可见,在诗人的伦理观中,提倡的是节俭,反对的是奢侈。

3.提倡仁慈,反对残暴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包含神试探人心善恶的诗篇。格兹天神派遣武姆勒娃到人间试探人心,并以人心善恶为标准,在大洪水来临之前,遴选善人作为人种。武姆勒娃化身为老熊,故意将直眼人学博的五个儿子开垦的荒地翻平。愤怒的五兄弟制作陷阱,扣住老熊。面对老熊提出的解扣请求,四位兄长均以残暴之心加以拒绝,唯有五弟发现老熊类似祖父、祖母的身体特征,心怀仁慈,解救老熊。武姆勒娃令残暴者以沉重的金属为避水工具,赐予仁慈者葫芦种,并告之种植葫芦之法和制作避水工具之法。四位兄长杀害老熊,末日洪水暴发。诗人形象地描绘出世界末日的场景。

洪水连天际,

水里的鱼群,

食尽天上星;

水里的螃蟹,

天上四处跑。

有昼没有夜,

有夜没有昼,

昼夜分不清。

[《梅葛·姚安彝族口碑文献:彝、汉·人类起源(一)》]

大洪水除去恶人,善人得救。大洪水换人种的过程,象征人类精神的净化过程。提倡仁慈、反对残暴的伦理观念,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众生。它不仅是人类伦理,而且是宇宙伦理。格兹天神在寻找人种的途中,赏善罚恶。诗人在表达伦理观念的史诗创编过程中,将各种动植物的特性,想象为格兹天神的惩罚或赏赐。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体现出鲜明的礼仪之美、修辞之美,蕴含万物一体的生态观和抑恶扬善的伦理观,是彝族民众审美品质、诗性智慧的深刻表达。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和多民族创世史诗共享了大洪水、兄妹婚、不死药等艺术母题,共享了盘古、伏羲、后羿、丁兰等文化英雄,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思考题

1.简述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主要内容。

2.简述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礼仪之美。

3.简述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修辞之美。

4.举例说明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当代价值。

5.我们应当如何开发利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