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荣”1644部队编成时间考
(一)1939年4月、5月建立(成)说
关于“荣”1644部队建立的具体时间,此前说法不一。有关著述多认为是1939年4月(18日)建立(成)。
日本学者朝野富三认为:“荣”1644部队编成于昭和14年(1939年)4月18日,石井四郎是“创设者”。[21]
日本职业记者(兼学者)西里扶甬子认为:“1939年4月,‘荣’1644部队(华中防疫给水部)建立。”[22]
日本学者近藤昭二认为:1939年4月,“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编成”。[23]
水谷尚子在一篇论文中谈到“荣”1644部队的“战友会”之一“长江会”时言:“‘长江会’是部队最老的战友会。1939年5月华中那防疫给水部编成。”[24]
美国学者谢尔顿·H.哈里斯取信朝野富三的说法:“1939年4月18日,华中防疫给水部在南京设立了作战基地。这支新部队对外的公开名称是‘多摩部队’,秘密番号是荣1644部队。”[25]
郭成周、廖应昌二位先生认为:南京华中防疫给水——细菌部队,代号为“荣”字的第1644部队是“1939年同期建立的华北、华中、华南三大防疫给水——细菌部队之一”。[26]
《“中国事变”后新设陆军防疫机关》(参见图1-1)中明确列出华中防疫给水部的编成时间为“昭和14年(1939年)5月20日”。
笔者认为,“1939年4月(18日)”建立(成)说,只是关注到华中防疫给水部的“始建”时间,忽略了它的正式“编成”时间。
(二)1938年建立(成)说
除1939年4月(18日)、5月(20日)建成说外,另有1938年建立(成)说。
1946年10月,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制作了一份《司法行政部战罪审查表》(以下简称《审查表》)用以控诉“荣”1644部队杀害中国战俘的罪行依据。这份《审查表》中记有“荣”1644部队“犯罪日期及地点:1938年至1945年,中国首都南京。”[27]这则史料认为“荣”1644部队的细菌战活动始于1938年。这一说法,经与有关文献史料综合比较,不能视为“荣”1644部队正式建立(成)于1938年的依据。至于《审查表》中说“荣”1644部队细菌战活动始于1938年,实际指的是“荣”1644部队前身“移动防疫给水部”为配合日军野战师团而进行的细菌战活动。
另外,1946年2月,石井四郎在东京接受美国细菌战情报调查官汤普森的问讯时称:1937年占领上海、南京后,防疫给水部队在上海“检查了1000多口水井,发现其中有3口水井受到霍乱菌的严重污染……后在南京发现更多的水井受到霍乱菌污染”;“至1938年7月,成立了18个师团的防疫给水部,由该部队的首长直接指挥,在各战场展开工作,后随日军活动范围扩大,这种机动性部队也不断增加编制”。[28]
石井四郎所言不能证明“荣”1644部队建立(成)于1938年,只能证明配合日军野战部队进攻上海、南京等地的“临时”“移动”防疫给水部队在1937年、1938年有“防疫给水”活动,保证日军野战部队不会因为水污染致病,造成非战斗减员。从图1-1就可以看出,上海、南京等地的“防疫给水部队”实际上就是北条圆了[29]领导的华中临时防疫给水部。
西里扶甬子经过调查,获知:
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北条圆了拍摄了大量霍乱患者各种悲惨状况的照片,送至大本营,主张在前线的(官兵)配备石井式滤水器,(他)是推动(日军)防疫给水部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人物。[30]
1937—1938年,华中临时防疫给水部及华北临时防疫给水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防疫、检测水质”,并未开展与细菌武器实验、实战有关的活动。彼时“移动(临时)防疫给水部”分属日军各野战部队的“防疫给水班”,与“甲”1855部队、“荣”1644部队、“波”8604部队及其所属各支部建成后,打着野战部队野战时需要“防疫给水”的幌子,临时组建的“防疫小分队”相比,其性质和任务有很大不同。建成后的“固定防疫给水部”及其所属各支部,会根据野战师(旅)团的战时需要,临时组建小分队(组)相机而动,明面上进行一些防疫、检测水质等工作,暗地里则奉“密令”从事与细菌战有关的“活动”。
(三)结论:1939年5月20日正式编成
综合诸说,关于华中防疫给水部即“荣”1644部队编成时间,结论如下:
取信于图1-1中的“建成”时间。“1939年4月18日”只是开始建立的时间,“1939年5月20日”才是正式编成时间。其间,只用了32天时间。
“荣”1644部队最初的成员中有大量的长野人、关东人,他们是日军各陆军医院的卫生兵、辎重队员。其中,卫生兵编入病理班,辎重兵编入给水班。[31]
“荣”1644部队与731部队一样,有很多医师来自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大学医学部。其中,有的是由大学医学部教授推荐进入“荣”1644部队的。比如,以研究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见长的山中太木,从大阪医专毕业后进入陆军军医学校学习,在他的恩师、医学教授户田正三的极力推荐下,于1940年进入“荣”1644部队。[32]东京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小岛三郎教授把他的徒弟村田良介“送入1644部队收集人体实验材料”,之后留在“荣”1644部队。[33]
石井四郎选择南京作为“荣”1644部队的总部(基地),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细菌武器配合中国派遣军在华中广大地区的侵华战争。“荣”1644部队的前身——“临时防疫给水部”“移动防疫给水部”确实进行了“防疫”“给水”活动。寻找、检测水源、水质,使用(石井式)卫生滤水器净化饮用水,以保证前线用水卫生与安全;组织专家、技师在占领区域检查卫生条件,开展流行病监测、预防,并根据疾病病理、源流,批量生产疫苗应对,避免日军野战官兵非战斗减员。但与此同时,和731部队一样,从事细菌武器实验与制造,在华中战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次实施细菌战。通过实战,检验细菌武器的各项技术指标,然后加以改进、完善,不断提升细菌武器“效能”,达到他们的理想值,为今后可能发生的更大规模的进攻性细菌战和防御性细菌战做准备。为此,石井四郎在担任731部队长的同时,又兼任“荣”1644部队长。这足以显示“荣”1644部队在侵华日军细菌部队整个体系当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