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绵延:社会记忆视角下的中国互联网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互联网历史研究的脉络、理路与反思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是当下重要的媒介景观,也是当代史的丰富图景。这一过程形塑当下的“复杂中国”,也赋予了互联网以“中国气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大众化使用以来,互联网介入、转换、重构了社会交往,也书写着网友与互联网的交往。这些交往过程形塑网友的经历、体验与情感,构成了当下的生活世界,是网友的一段生命史,亦是一部社会史。这也是互联网历史。不过,“身在此山中”的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每个网民都在见证、参与互联网的历史。可以先来看几则逸事:

第一则逸事与“失败的”互联网企业有关。“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瀛海威时空。”这是1996年“瀛海威时空”在中关村南大门立起的广告牌,一时风光无两。此举被认为是在中国率先发起了互联网的“启蒙运动”,“瀛海威=网络=Internet”,是当时不少人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瀛海威时空”的创始人张树新,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教母”。诞生于1995年的瀛海威,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早两年“出世”,后来的网易创始人丁磊的个人BBS就挂在瀛海威网站上。不过,瀛海威因为经营问题,一直命途多舛,1996年被收购,1997年出现大面积亏损,1998年张树新辞职,2004年10月19日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瀛海威是中国互联网的“先烈”,其身上嵌着不少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碎片。为了纪念瀛海威,网友建立了追悼它的网站“https://www.oihw.com/”,简洁的纪念网站顶端置放着瀛海威当年的Logo,以及当年的广告词“坐地日行八万里,纵横时空瀛海威”。纪念网站一直活跃着,例如,网友“GW N/A”在2021年3月22日发帖,“传奇,竟然还留了一个网页在这”。[1]

第二则逸事与网络论坛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帖文有关。1997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足球队在主场以2∶3负于卡塔尔足球队,这也是中国队再次在世预赛中输给对手。两天后,球迷“老榕”在“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论坛发表《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一文。“我9岁的儿子是这样的痴迷足球,从不错过‘十强赛’的每一场电视,对积分表倒背如流。”文章这样开头,以“打开离别了几天的电脑,我突然心如刀绞!儿子,我不该带你去看这场球的”结尾。此文出人意料地一夜之间传遍网络,《南方周末》等媒体也纷纷转载,成为“中国第一足球博文”,“老榕”名动四方。据“体育沙龙”论坛当时的版主陈彤(后来的新浪网总编辑)回忆,《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发帖后,体育沙龙的访问量达到了平时的数十倍。

第三则故事与普通人的网络写作以及网络成名有关。1999年阳春三月,“天涯社区”悄然诞生于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口。创始人刑明给自己取了“968”的网络ID,发布的第一个帖子是关于三只股票的分析,回复只有十多个,发帖时间是“1999年3月21日”。不过,后来天涯社区这块“互联网江湖”的热闹超出了不少人的想象,它给了许多普通人以表达和展现才华的机会。这些普通人在天涯社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成为一批又一批的“网红”。一时间,天涯社区出现了不少“民间历史学家、草根娱乐侦探、出租屋外交家”,会集了“三教九流无数奇人”。[2]2006年3月,ID名为“就是这样吗”的网友在历史板块“煮酒论坛”发布了《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样吗”当年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27岁的海关公务员,是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后来,他把ID名改成了“当年明月”。出人意料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被众网友追捧,一时洛阳纸贵,很多人才知道“当年明月”的真名是石悦(197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原是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与石悦不同,另外一些人的网络“成名”方式更具戏剧性。例如,“犀利哥”靠《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的帖子“被动”走红,他的继任者是“上海流浪大师”与“窃格瓦拉”。

第四则逸事与消逝的网站有关。2003年7月15日,文化先锋网被关停,“文化先锋网治丧委员会”于2003年7月19日发布的一则《文化先锋网讣告》写道:“杰出的网络文化先锋,忠诚的文化资讯提供者,广大中国网民的忠实朋友,伟大的思想网站、文化网站、新闻革命网站,文化先锋网,因患喉疾,于2003年7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突然昏迷,经各方人士奔走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终年2岁零4个月。……互联网文化先锋精神永垂不朽!”[3]“讣告”模仿现实中发布的公众人物的讣告的口吻,读来并不陌生,但不乏幽默,令人触动又没有悲伤之情。2003年11月30日,《文化先锋网给各位网友的致敬信》写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先锋网在前一段时间暂时关闭。几个月来,差不多每天有许多热心的网友以各种方式表示关切,不少网友甚至撰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表达了对文化先锋网的厚爱,这一切都给予我们莫大的精神鼓舞。”[4]“文化先锋网”由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朱大可教授、张闳教授于2001年主持创办,因吸纳“《大话西游》式”的反讽元素而名噪一时,深受一批年轻人的欢迎。自此次被关停后,文化先锋网反复“开关”多次,最终被关闭,成为“消逝的网站”。

第五则逸事与“复活”死去的网络社区有关。2017年3月23日,运营了18年的“搜狐社区”发布公告,“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1999—2017,我们携手并肩写下的光辉荣耀犹如昨日依旧映在眼前。因搜狐集团业务发展需要,我们万分不舍却又不得不遗憾地通知大家,搜狐社区将于2017年4月20日正式停止服务”。[5]公告来得并不突然,但还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感伤。有网友自发组织众筹,希望“复活”搜狐社区。3月29日发出的众筹帖《再建家园——让我们,一起共建家园》写道:“当网易社区关闭时,没有人站出来,当猫扑社区搬走时,没有人站出来,当凤凰社区关闭时,还是没有人站出来。当搜狐社区要关闭时,我希望,你,和我一起站出来。”[6]“夜无边”和“江南”等发起者呼吁大家一起“站出来”,催生了一起“网络事件”。据刺猬公社的报道,“不到一小时就达到众筹目标”。[7]

这几则逸事,与互联网企业史、网络文化史、网民互联网使用史、普通网民的网络成名史、消逝的网站的历史等有关,构成了互联网历史的不同侧面。不过,它们跟很多其他的互联网故事或者互联网事件一样,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并且存在被忘却的危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互联网历史关注不够。当这几则故事被书写出来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呈现的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互联网历史是媒介历史与互联网研究的重要命题。书写历史从来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和走向未来,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很大程度上,媒介的历史也是个人的、社会的与时代的历史。书写互联网历史的意义,不仅因为互联网历史重要,而且因为互联网是媒介、传播、文化以及技术动态变化的中心,其历史反映了社会变迁及特定社会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史”。在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余年,互联网作为影响历史—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量,已然渗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安全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多维度的、立体化的、深刻的影响。那么,中国互联网何以发展至今?产生了何种社会效应?中国互联网与政治、社会、文化、网民的互动有何历史过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这些重要而迫切的问题,都是互联网历史研究[8]的题中之义。

互联网历史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宏观层面讲,媒介的历史也是个人、社会和时代的历史,它能够勾连起私人体验与公共生活,其意义超越了人们日常习惯性的媒介使用。[9]从微观层面讲,互联网历史映射着技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这些技术和社会实践的融合,创造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世界。[10]艾瑞克·梅耶尔(Eric T.Meyer)等人认为,互联网已经渗透了日常生活与学术实践的许多方面,并发展成为一部强大的现代知识机器(knowledge machine),而互联网历史研究是这一“知识机器”的构成部分。[1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当下社会急剧变迁的动因之一,为了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追寻确定性,人们产生了认识互联网历史的需求。托马斯(Thomas)等人提出,随着各国和全球组织更加明确地关注互联网治理,对互联网历史的诉求似乎显得比其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12]

不过,学界对互联网历史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因此,持续关注互联网历史问题的意大利学者布鲁格(Brügger)呼吁,互联网历史需要引起网络研究者的重视,而未来的历史学家理解当下的时代,也必须研究互联网历史。[13][14]当前的互联网历史研究在全球尚处于开拓阶段,发展缓慢。总体观之,既有研究存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研究进展不平衡,欧美中心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国内零散的互联网历史研究多关注技术史与企业史,对互联网的社会史与文化史几无涉猎。这导致难以窥见互联网历史的全貌,更无从谈起回应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命题”。因此,到了需要对中国互联网历史投以更多关注的时刻,尤其需要开展互联网的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