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天人一性

《孟子·尽心上》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如果能尽心,就能知性,知自己的本性。知性,也就会知天了。历代学者对于心、性、天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的解释也就各不相同。东汉赵歧是最早给《孟子》作注的人。赵歧注云:“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为正,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又说:“能存其心,养育其正性,可谓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11]这里说的是仁人能够存心养性,以思行善,行善就是好生。天也是贵善的,也是好生的。因此,仁人与天道是一致的,贵善好生的本性是一致的。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12]这好像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他们主张天人完全是一回事,不需要讲“合”。他们把天人合一,合得更加彻底。程颢认为“合天人”,“天人无间”[13],完全是一体的,用不着再说什么“合”。他还说:“人和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人与天都是“一物”,一个东西。如果在人之外,“别立一天”,那就是“二本”了。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14]所谓“仁者”,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这种人必须将天地万物与自己视为一体,所有的事都是与自己有关的。如果对一些事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那就是麻木不仁。二程讲到天人合一的地方甚多。如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天地也”,“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无别途。……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15]他们认为人的道理与天地的道理是一致的,圣人的想法与天地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在道理上,在本性上,人与天地是一致的,所谓“天人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