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天人一类

中国古代有三个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最大,它们是八卦、五行、阴阳。在这三个思想体系中,天与人都是一一相对应的。

《周易》中的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们对应的自然界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对应的人事是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对应人体的是首、腹、足、股、耳、目、手、口。这样,天为父,地为母,天人就对应上了。因此,最高统治者皇帝就称“天子”。“天子”是天人一类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说法。

阴阳说也是将天与人一一对应。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府(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7]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如《周易·泰卦·彖言》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周易》还将阴阳与道德对应起来,如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8]柔、仁与阴对应,刚、义与阳对应。总之,中国古人将人事与阴阳对应,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早提出五行说法的《尚书·洪范》中将人事的貌、言、视、听、思与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一一对应。到战国后期,建立起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模式,把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内容都尽量装入这个体系。例如把一年四季(四时)和方位、五色、五味都与五行对应,四季与五行对应是有困难的,但是,他们先将土挂在季夏之末,如《吕氏春秋》,有的则在夏季中设一个长夏来与土对应,如《黄帝内经》。到了汉代,要提高土的地位,就将土与四时对应,使土在五行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所谓“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莫贵于土”与土对应的那一系列,也都鸡犬升天了,“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贵于黄”[9]

人与天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甚至是一一对应的。西汉政治哲学家董仲舒将天人关系归纳成一句话: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10]

按类来分,天与人是一类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一类。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形式。董仲舒为此还做了许多新的论证,例如说人是天生的,“为人者,天也”。因此,人像天,与天同类。再从形体上看,天有十二个月,人也有十二块大骨节,天有三百六十日,人也有三百六十块小骨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有数量关系,天人一致;没有数量的,按类分,天人也是对应的。这就是他说的“人副天数”。天人是同类,根据同类相感的原理,天与人可以产生双向的精神感应。天有无上威力,有爱心,能够赏罚恶。当天子犯了错误时,天会降下灾害,谴告他,他如果还不纠正错误,天又会降下怪异来吓唬他,他如果还不改正,那么,天就会使他灭亡。董仲舒认为这说明天对天子是特别爱护的,才这样一再提醒。董仲舒认为天子应该按照天意办事。董仲舒从天人一类中引申出这种说法,是为了给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子以制约,不让他胡作非为,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就要产生腐败。天人感应过去受到的批判最多,现在冷静地思考一下,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天是整个自然界,人当然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有一致性,也是无可非议的。董仲舒的那些类比,显然牵强附会。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民主制度,对于皇帝还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树立天的威信,给皇帝加上精神枷锁,无疑有益于社会的安定。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适应了,成为习惯了。顺天、则天,在这里也会得到支持的。实际上就是适应大自然,也就是与大自然和谐的问题。西方人强调征服大自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现在科学发展的结果,居然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中国传统的阴阳论强调阴阳平衡,五行学说也是强调平衡,人与天即人与大自然,也要平衡和谐。这些和谐的思想,对于养身,对于治国,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都是有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