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经日记》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拜經日記序[1]

嘉慶二年,宗彦始識武進臧君拜經於仁和孫侍御坐上。拜經沈默[2]敦重,坐作[3]八勢,出言必根經□ [傳],心甚異之。既知爲玉林先生元孫[4],夙受業盧抱經學士,淵源師法並盛。讀書日有課,天時人事弗少間,篤志蓋出常人遠甚。家素貧,衣食於毫素[5]。自嘉慶至今十餘年中,儀徵阮雲臺師一爲學使者,再持節巡撫浙江,每有纂譔[6],必延拜經主之,故拜經客杭最乆。宗彦性踈嬾[7],又於經史僅通大義,辨其章句文辭而已,遇沈思、銳力、果[8]之士議論,憚相往復,故與拜經交最乆而跡頗踈。然每念好學深造[9]者,輒首拜經,謂如皇侃、熊安生,當求之唐以上也。今年冬,拜經將[10]歸常州,示宗彦《日記》三冊,使之爲序,則知拜經學益邃[11]。經子疑義、誤字,他人不能措意者,獨能毛舉件繫而梳節[12]之,持論自闢窔奥[13],弥不同於人。夫人情莫不樂同而忌異,以拜經之不同於人,則慮人之莫知拜經也。夫學問難矣,有求異而實未甞異者,有好同而實未甞同者;或同於人矣,而人卒莫能同之;或異於人,人亦因而異之。君子爲學,惟其理之是而已,同異不足言也。宗彦所趨向[14]與拜經亦自不合,而拜經使序其書,得毋[15]以其小異流俗而進之耶[16]?夫以拜經淵源師法[17]如彼,研精覃思[18]如此,積數十年所得而筆之書,其精觕[19]之數固非宗彦所能辨别,士有篤學與拜經等者,必能識之而嗜之矣。

嘉慶十四年長至日前十日,德清許宗彦序。


[1]許氏此《序》,底本、《清經解》本無,據校抄本補。

[2]默,校抄本作,爲抄本常見俗字。按:抄本中常見有將漢字構件偏旁移位而産生的俗字,刻本中也時有出現。下徑改爲通行正字,不復出校。

[3],同“發”。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泰部》:“發,亦作。”

[4]元孫,本當作“玄孫”,因避清康熙帝名諱而改“玄”爲“元”。下同,不復出校。

[5]毫素,本指毛筆和寫字作畫用的白色細絹。後泛稱紙筆或文章。西晉陸機《文賦》:“紛威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擬。”李善注:“毫,筆也……書縑曰素。”明張居正《雲海子序》:“即古巖穴之士,殫精神於毫素者,有不以窮約自發憤者哉!”衣食於毫素,意謂靠替人校書撰文以謀取衣食。在臧庸四十五年的人生歷程中,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至嘉慶十六年(1811),除嘉慶八年(1803)嘗棄儒經商外,有十七年的游幕生涯,先後游於畢沅、阮元、覺羅桂春、尹秉綬、劉鳳誥、章子卿、孫星衍、吳烜等幕中,輾轉湖北、山東、浙江、北京、江蘇等地,爲衣食而奔走。參吉川幸次郎撰《臧在東先生年譜》,《東方學報》第六冊,1936年;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44—145頁。

[6]纂譔,纂輯,編撰。譔,同“撰”,撰録,撰述。 《集韻· 韻》: “譔,述也。通作撰。”《禮記·祭統》:“銘者,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勲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而酌之以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孔穎達疏:“論謂論説,譔則譔録。言子孫爲銘,論説譔録其先祖道德善事。”《漢書·揚雄傳下》:“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應之,譔以爲十三卷,象《論語》,號《法言》。”顔師古注:“譔與撰同。”

[7]踈,同。《玉篇·足部》:“,慢也,不密。”《廣韻·魚韻》:“,俗作踈。”又《御韻》:“,亦作踈。”,同“疏”。《玉篇·部》:“,稀也。”《説文·部》字作“疏”。嬾,同“懶”。《説文·女部》:“嬾,懈也,怠也。一曰臥也。從女,賴聲。”段玉裁注:“俗作懶。”《玉篇·女部》:“嬾,懈惰也。”踈嬾,即“疏懶”,亦作“疏嬾”“疎懶”“疎嬾”。意謂懒散,懈怠。《北齊書·李繪傳》:“下官膚體疏嬾,手足遲鈍,不能逐飛追走,遠事佞人。”宋范仲淹《與朱氏書》:“此間疎懶成性,日在池塘,或至歡醉。”

[8],同“斷”。《篇海類編·通用類·斤部》:“斷,俗作。”

[9]深造,謂不斷前進,以達到精深的境地。《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趙岐注:“造,致也。言君子學問之法,欲深致極竟之,以知道意。”朱熹《集注》:“深造之者,進而不已之意。”

[10]將,校抄本原作。按:此爲抄本常見寫法。下徑改爲通行正字。

[11]邃,校抄本原作,是“邃”之俗訛字。

[12]節,校抄本原作,是“節”之抄本俗體。下徑改爲通行正字,不復出校。

[13]窔,《集韻·嘯韻》:“窔,室中東南隅謂之窔。或作穾。”《釋名·釋宫室》:“東南隅曰窔。窔,幽也,亦取幽冥也。”奧,室內西南隅。《儀禮·少牢饋食禮》“司宫筵于奧”,鄭玄注:“室中西南謂之奧。”窔奧,亦作“穾奧”。本指室中東南和西南二隅,喻幽深處。《漢書·敘傳上》:“若賓之言,斯所謂見勢利之華,闇道德之實,守穾奧之熒燭,未卬天庭而覩白日也。”顔師古注:“應劭曰:‘《爾雅》:東南隅謂之穾,西南隅謂之奧。’ 穾、奧,室中之二隅也。”後常用以喻深邃、高深的境界。唐杜甫《秦州見敕目薛璩畢曜遷官》詩:“文章開穾奧,遷擢潤朝廷。”仇兆鼇注:“穾奧,深邃之意。”

[14]趨向,亦作“趨嚮”“趨鄉”“趍向”。意謂志趣,志向。唐元稹《酬鄭從事宴望海亭》詩:“雖無趣向慕賢聖,幸有心目知西東。”宋楊萬里《張魏公傳》:“夫君子引其類而進,志在於天下國家而已。其道同,故其趨向亦同,何朋黨之有焉。”

[15]得毋,亦作“得無”“得亡”,猶言莫非。“毋”與“無”“亡”互爲通假。唐韓愈《答胡生書》:“雨不止,薪芻價益高,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宋岳珂《桯史·吳畏齋謝贄啟》:“屢矣蹉跎,雖粗有少年之志,斐然狂簡,得毋貽小子之嗤?”

[16]耶,校抄本原作。按:抄本中漢字構件“阝”和“卩”常混用。下徑改爲通行正字,不復出校。

[17]師法,老師傳授的學問和技術。《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爲也。”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器用》:“蓋有所傳授,各守師法,後人莫敢輒改。”

[18]研精覃思,謂專心研究,深入思考。《尚书序》:“承詔爲五十九篇作傳,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羣言,以立訓傳。”宋范仲淹《上張右丞書》:“其大幸者,生四民中,識書學文,爲衣冠禮樂之士,研精覃思,粗聞聖人之道。”亦省作“研覃”。唐吕溫《代國子陸博士進集春秋表》:“輒集注《春秋》經文,勒成十卷,上下千載,研覃三紀。”《宋史·樂志二》:“念《樂經》失墜,學者罕傳,歷古研覃,亦未究緒。”

[19]觕,與“精”相對而言,意謂粗浅,粗疏。《公羊傳·莊公十年》:“觕者曰侵,精者曰伐。”何休注:“觕,麤也。”麤,爲“粗”之會意結構的異體字。《正字通·角部》:“觕,乃粗義,非粗音也……古蓋各造粗字,至漢分之:麤爲塵起之粗,平聲;觕爲一切之粗,上聲。故班固《藝文志》連用則異聲,分用則同字者,又不可不辨也。”《漢書·藝文志》:“漢有唐都,庶得麤觕。”顔師古注:“觕,粗略也。音才戶反。”明宋濂《文原》:“觕者將以亂夫精,碎者將以害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