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經日記敘[1]
臧子用中,常州武進篤學士也。余[2]曩[3]官京師時,已聞用中名而未識其面。歲在甲子,余官山東運河道,用中過[4]余廨舍,而余他往不獲見。去年,余官直[5]永定河道,用中又過余,相見甚歡。及余罷官,養疴都下,與用中所居相去數武[6],晨夕過從,而益以知其人之朴厚[7]、學之精審也。用中紹[8]其先玉林先生之學,撰《拜經日記》十二卷,考訂漢世經師流傳之分合、字句之異同、後人傳寫之脱誤、改竄之蹤跡,擘肌分理[9],剖豪析芒,其可謂辨矣。《日記》所揅究[10]者,一曰諸經今古文,二曰王肅改經,三曰四家《詩》同異,四曰《釋文》《義
》所據舊夲[11],五曰南北學者音讀不同,六曰今人以《説文》改經之非,七曰《說文》譌[12]脱之字,而於孔孟事實,攷[13]之尤詳。若其說經所旁及者,□ [叔][14]孫《禮記》、南斗文昌之類,皆確有根據,而補前人所未及。夫世之言漢學者,但見其異于今者,則寶貴之,而於古人之傳授、文字之變遷,多不暇致辨,或以爲細而忽之。得好學如用中者,詳考以復古人之舊,豈非讀經之大幸哉?讀《日記》畢,爰舉其犖犖[15]大者,以爲之《敘》。至於逐條分見,有補于經者甚衆,盖不暇一二數云。
歲在辛未,六月望[16]日,高郵王念孫序。
[1]王氏此《敘》,底本、《清經解》本無,據校抄本補。又見載於《王石臞先生遺文》卷二。
[2]余,校抄本原作,爲“余”之俗訛字。按:抄本、刻本中常見此類筆畫稍異之俗字。下徑改爲通行正字,不復出校。
[3]曩,先時;以前。《莊子·齊物論》:“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成玄英疏:“曩,昔也,向也。”
[4]過,校抄本原作。按:抄本中常見此類筆劃減省的俗訛字。下徑改爲通用正字。
[5],同“隸”。《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地可墾闢,悉爲農郊,以贍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隸”。
[6]武,半步。《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韋昭注:“六尺爲步,賈君以半步爲武。”
[7]朴,同“樸”。《廣韻·覺韻》:“朴,同樸。”《莊子·山木》:“其民愚而朴。”《鹽鐵論·本議》:“散敦厚之朴,成貪鄙之化。”朴厚,即“樸厚”,樸質厚道。宋曾鞏《與杜相公書》:“伏以閤下樸厚清明,讜直之行,樂善好義,遠大之心,施於朝廷而博見於天下。”“樸”,今簡化爲“朴”。
[8]紹,校抄本原作。按:此爲抄本中之習慣寫法。下徑改爲通行正字,不再出校。紹,意謂承繼。《漢書·敘傳下》:“漢紹堯運,以建帝業。”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詩:“吾皇紹祖烈,天下再太平。”
[9]擘肌分理,比喻分析精密。理,肌肉的紋理。張衡《西京賦》:“若其五縣遊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惡成瘡痏。”李周翰注:“言此人彈剥善惡,雖毫釐肌理之間,亦能分擘。”
[10]揅,校抄本原作。按:抄本中常見此類筆劃移位造成的俗字。下徑改爲正字。揅,同“研”,研摩,研究。《廣雅·釋詁三》:“揅,磨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研,與揅同。”清王筠《説文句讀·手部》:“揅,摩也。大徐各本、李燾本皆無此字。毛刻補於部末,據小徐也。《易·繫辭》‘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釋文》: ‘蜀才作揅。'《廣雅》: ‘揅,摩也。’又云:‘揧,揅也。’是知揅者,魏、晉間俗字也。”梁啟超《自勵二首》:“誓起民權移舊俗,更揅哲理牖新知。”揅究,即研究。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御史張盛藻疏奏,謂天文、句股宜令欽天監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責成工部考校。”
[11]夲,同“本”。《廣韻·混韻》:“本,俗作夲。”
[12]譌,校抄本原作。按:抄本中“爲”及其作爲構字部件時常寫作“為”。下徑改爲通用字,不復出校。
[13]攷,“考”的古字。本義爲敲,拷擊。《説文·攴部》:“攷,敂也。”《廣雅·釋詁三》:“攷,擊也。”此爲“考察,考究”義。《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待攷而賞誅。”鄭玄注:“攷,謂攷校其功。” 《周禮·天宫·宰夫》:“旬終,則令正日成,而以攷其治。”賈公彦疏:“言會要成揔考之。”宋陳善《捫虱新話·讀書當講究得力處》:“豈知今之俗學乃全不攷究,以‘六經’ 爲治世語言,至欲求道則以爲盡在浮屠氏?”攷,一本作“考”。抄本和刻本中,“攷”與“考”常互見共用。下徑依原文録出,不再出校。
[14]原字形模糊難辨,據《王石臞先生遺文》卷二所載王念孫《拜經日記敘》作“叔”字,故補。
[15]犖犖,分明貌;顯著貌。《史記·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司馬貞《索隱》:“犖犖,大事分明也。”
[16]望,校抄本原作。按:抄本中常見此類筆劃稍異之俗字。下徑改爲通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