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的唐诗翻译:文本行旅与诗学再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唐诗英译发轫之历史境遇

明末清初,中西交流日渐频繁,其间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来到中土,其初期传教主要是一种文化布道,尤其采用了一种“学术先行”的传教形式。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P.Matteo Ricci)、德国的汤若望(John Adam Schall von Bell)、比利时的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等人就是以“儒士”“先生”的身份,着儒服,戴儒冠,如同精通中国语言、辞章和诗学的饱学之士一般游说于民间。他们为西学东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进入18世纪,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一直闭关锁国,而在欧洲,1750年发源于英格兰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结构和世界格局带来重大影响。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西方文化的最初碰撞也加剧了西方国家深入了解中国的欲望。此时已成为经济霸主的英国,对殖民地掠夺日渐加强,新的日不落帝国企图敲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在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在殖民扩张的欲望下,在传教的实际需求下,在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深入了解的渴望下,英国传教士如同早期的传教士,继续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交流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尤其“当1793年英国最终决定派出由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官方代表团出使中国时,全国上下竟然找不到一个合格的译员”[2]。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是文学文化传承的复合,在这一最实际的需求下,传教士汉学家编撰了英文版的汉语辞书类著作,也正是在向西方读者解释汉语语言特征的过程中,传教士成就了首篇英译自汉语原文的唐诗,亦促成了英译唐诗之萌发。在中西文化的进深交流中,传教士汉学家促进了此时期的东学西渐,激发了处于萌芽期的英国古典汉学研究,尤以介绍汉语语言和中国社会文化的著作为早期研究成果,从而成就了唐诗英译之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