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的唐诗翻译:文本行旅与诗学再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唐诗西行——渐行渐远

早在初唐、盛唐时期,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灿烂瑰宝,就从中国本土流向亚洲一些文化特质较为接近的国家。进入18世纪,启蒙阶段的英国汉学借鉴了法国汉学的成果,从法语转译过少量唐诗和对唐诗人的介绍,如在托马斯·珀西(Thomas Percy)译介的清小说《好逑传》(Hau Kiou Choaan or The Pleasing History)中,附录刊登了转译自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中华帝国全志》中对唐诗人李白、杜甫的介绍。[1]

唐诗由东方走进英语世界是在19世纪初期。然而唐诗与英语世界的初次邂逅并非缘于西方对唐诗的文学赏析,而是出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发轫期的唐诗英译文本主要出现在英编汉语语法辞书或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中,译介的主体是中西文化交流初期最为强大的媒介——传教士。尽管发轫期的唐诗译介缺乏系统性、独立性,文化误读也难以避免,但英国传教士开创了唐诗英译的先河,为唐诗西传树立了丰碑,为此后的唐诗译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