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发生、层累及对话(1920—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章节安排

在《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发生、层累及对话(1920—1949)》这一命意下,本书章节有着以下安排和考虑。

当下,我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分为三个十年,每一个十年的文学主潮大致为“五四”文学、左翼文学和抗战文学。新文学史书写总要落后于实际文学运动的发展,再据笔者对文学史书写资料的考察,发现近三十年的新文学史书写实际上就是将这三个时期的文学主潮进行历史化的时期,所以同样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20世纪20年代是文学革命的合法性论证及“五四”文学历史化时期,20世纪30年代是重评“五四”文学与革命文学历史化时期,20世纪40年代是再评“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历史化时期。其中的时间节点分别是1920、1930、1940年,这样的时间划分看起来是故意为之,但更多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与历史规律的耦合。1920年罗家伦在《新潮》第2卷第5号发表了《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对新文学历史进行梳理的文章,由此开启了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源头;1930年冯乃超主编的《文艺讲座》第一册出版,其中有麦克昂(即郭沫若)的《文学革命之回顾》、华汉的《中国新文艺运动》、钱杏邨的《中国新兴文学论(第一章)》,这三篇文章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人士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书写革命文学历史,标志着革命文学历史化的肇始;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对“五四”及之后的文艺运动进行再度重评有了新的理论工具。三个时期代表着“五四”文学、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的依次历史化,又意味着不同知识范型的登场,构筑了本书时代分期、分章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将介绍20世纪20年代四种主要述史观点对文学革命与“五四”文学进行的历史书写。以罗家伦和胡适为代表的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拥趸者以进化论观点论证了新文学是旧文学的必然进化,具有优胜劣汰的合理性。以刘贞晦、李振镛、胡毓寰、谭正璧、赵景深、陈子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史编撰者则在古代、近代文学史中附骥了新文学史,他们以中正客观的立场讨论了新旧文学之间的关系及新文学的成绩。“鸳鸯蝴蝶派”作家则以范烟桥为代表,他在《中国小说史》中谈及“鸳鸯蝴蝶派”小说才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正宗,并认为其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并不亚于新文学的贡献。向培良、草川未雨作为后起的作家,面对着整理国故运动和新格律诗派的“复古”,提出了“保卫新文学继续前进”的主张。

第二章将介绍20世纪30年代四种主要述史观点对“五四”文学进行的重评,及对革命文学的历史化。郭沫若、华汉、钱杏邨等人以唯物论为评价标准矮化“五四”文学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文学,认为只有革命文学才高扬着无产阶级的大旗,王丰园、吴文祺、李何林等人的文学史著则紧随其后。周作人则以循环论为依归,认为所有的文学无非载道与言志两派,新文学运动只不过是晚明言志文学的循环。钱基博则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晚清民初的旧文学及反对新文学的学衡派,其认为新文学之新将会危及中国的文化传统。而王哲甫、朱自清、霍衣仙等人则以教学实践为目的,客观中立地论及新文学史实,并总结归纳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将介绍20世纪40年代中四种述史观点所再次对“五四”文学的重评,抗战文学在此时得以历史化。在中国共产党方面,有解放区的周扬按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再评“五四”文学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运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成为新文学史的中心线索;而国统区的冯雪峰则根据国统区斗争现实与需要,大谈统一战线,并总结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国民党方面,则有王集丛、赵友培等人重谈“三民主义”文艺,并以此重新组织文学史线索,革命文学成为他们要遮掩、否定的文学运动。在自由知识分子方面,则有战国策派出现,其中陈佺以民族主义文学作为新文学史的述史中心,“五四”文学与革命文学时期都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失败的阶段,只有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文学才获得名正言顺的倡导和发展。此时仍以客观中立立场进行新文学史书写的则有李一鸣、任访秋、蓝海等人,他们将新文学三十年的经典作家予以确立,抗战文学的发展脉络则逐渐清晰。

“结语”部分,笔者将讨论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症候与未来的方向。其一,中国新文学史书写发生期多是文学史活动者与参与者的自我书写,其地域多集中上海、北京,少有文学史家科学全面检索之后进行的独立判断,而这些研究多被后来者所吸收,所以中国新文学史书写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化和客观化。其二,新文学史书写不是文学历史的镜子式的反映,需要述史情节和述史观点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历史,发掘出历史的意义,否则只是简单的自我重复与累积。其三,新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新的述史情节,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五四”文学、革命文学和抗战文学,并以此提出新的文学史情节。单一的述史情节创新也还是不够的,述史情节应能和经典作家作品的阐释相互证明,否则就如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和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的述史口号一样,只能成为空洞的历史主题,而欠缺丰富的历史事实予以支撑。


[1] 朱星元:《中国文学史外论》,东方学术社1935年版。

[2]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版。

[3] 邢铁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4]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 任天石:《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发展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 董乃斌、陈伯海:《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 朱德发:《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探索》,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 朱德发、贾振勇:《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 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 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 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15] 陈国恩:《学科观点与文学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 王泽龙:《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7] 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 黄万华:《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9] 陈国球:《文学如何成为知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20] 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 曾庆瑞:《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台北智燕出版社1990年版。

[22] 徐瑞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 许怀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 冯光廉、谭桂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 黄修己、刘卫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 王瑜:《重审与重构:现代文学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7] 张伟栋:《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8] 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 王春荣、吴玉杰:《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 杨义、江腊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1] 张军:《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2] 魏崇新、王同坤:《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33]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2年版。

[34]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5]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6] 旷新年:《文学史视阈的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7] 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 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 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 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 杨匡汉:《中国当代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2] 张军:《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3] 魏崇新、王同坤:《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44] 古远清:《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45]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 王宏志:《历史的偶然:从香港看中国现代文学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 陈岸峰:《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版。

[48] 张军:《台港及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49] 张柠、董外平:《思想的时差——海外学者论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0] 钱林森:《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51] 刘江凯:《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2]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 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岳麓书社2006年版。

[56] 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 陈红旗:《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 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 张向东:《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60] 张天星:《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61]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2] 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63] 汤富华:《翻译诗学的语言向度:论中国新诗的发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4] 袁进:《新文学的先驱:欧化白话文在近代的发生、演变和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5] 彭超:《巴蜀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6]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67] 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