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女性文学与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

较之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末才引起诸多人的关注。1996年,关春玲的《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是国内最早一篇关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综述性文章,简要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出现的新特点,论述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及观点。[9]而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探讨女性和环境的关系,从多个角度介绍与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早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伦理学、宗教等领域。1996年,曹南燕和刘兵合作发表《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较为详细地评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分析其提出的新的价值观、伦理学及其意义。[10]陈喜荣在《生态女权主义述评》中把生态女性主义归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陈述生态女性主义本体论的建设性贡献,指出“非二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认识论根据”。[11]李慧利认为“承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等于支持了某一种环境伦理”[12]。二元论究竟是不是对女性和自然双重压迫的根源?这个问题仍将延续。李建珊和赵媛媛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整体观、“天人合一”思想和仁爱观念,有助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深化和发展。[13]2000年,肖巍的《生态女性主义及其伦理文化》,是典型的从伦理学角度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论文。[14]叶舒宪《略论当代“女神文明”的复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5年第1期)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女神复兴”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宇宙论”代替过去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论。2007年,香港树仁大学王建元尝试从中国古代神话(特别是女神)中发掘生态女性主义的论点,以期提炼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生态伦理。[15]陈霞的《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是国内第一篇将生态女性主义与宗教结合起来的学术论文,指出柔弱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策略,这是雌性反应的方式。[16]陈俊华《来自女性和自然的呼唤——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指出了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提供以别样的价值观,对女性创作亦不失为一种审美导向,但理论上,它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2010年,李瑞虹对美国女神学家鲁塞尔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述。[17]曾繁仁在《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女性文学批评》(《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中,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教授卡洛林·麦茜特(Garolyn Merchant)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做出了回应性的解读[18]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已经在这些年正式进入文学研究领域。而从文学视角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呈现了多维度局面,涉及批评理论研究、文本研究以及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研究等。2002年,韦清琦在《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中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批评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产物,研究的前景相当乐观”。[19]陈晓兰则把生态女性主义看作“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类型。自2004年以来,一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阐析作品的论文涌现出来,如左金梅的《〈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戴桂玉的《从〈丧钟为谁而鸣〉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吴琳的《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王文惠的《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张燕的《寻归自然,呼唤和谐人性——艾丽斯·沃克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刍议》(《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吴琳的《单乳女性家族回忆录——〈避风港〉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邹璐的《张抗抗的〈作女〉中所透视的生态女性主义》(《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年第7期)也都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女性文学做出解读。此外,一些生态批评与研究的诸多著作相继问世,为女性生态书写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准备,如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专门章节对女作家迟子建、叶广芩做了专题研究。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则是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此书以时间为序同时分国别考察和评价了欧美生态文学和西方生态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介绍了西方生态女作家的写作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学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为中国女性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2010年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是一部对“中国生态美学”系统阐释的专门著作。与西方的生态美学相对于环境美学而言居于边缘的地位不同,生态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界的显学。书中有专门对迟子建的研究,“回望家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态美学解读”,阐述了现代化社会的浪潮中,不断回望家园是人类应有的态度。

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提供以别样的价值立场、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对女性创作亦不失为一种审美导向。理论上,它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具有自然性、开放性、交融性与整体性,容纳各批评之长,扩充和发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导人们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研究,号召人们关爱女性与自然,最终使自然环境、男性和女性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但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生成中的前沿性的理论思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理论发展也尚欠成熟,未从文化领域切入到文学领域。而作为新型的学科研究,中国生态女性主义并没有构建起立足于本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更没有在理论思想上成熟。原因有许多方面。究其内因是来自女作家本身:女作家的文本写作只按照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框架出牌,而没有真正在自我文化谱系上生发一种生态之思;一些有激进生态意识的女作家的文本又只是一种概念化的书写,难以穿透历史、现实界面,表达出消费时代的女性自我深层次的矛盾纠葛。女性评论家自身则因缺失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准确把握,没有中国传统天人法则与人文精神资源的支撑,难以站在宏大视域上寻找出突破女性评论低谷的路径;缺少系统整体地对生态思想资源,包含西方生态思想与我国本土生态思想的全面考察,在建构具有原创性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框架时缺少理论基石,致使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形成;文本阅读量不够,也很难全面了解女性生态写作的真实现实;淹没在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成说之中,并把其用作判定中国本土女性写作的标准,以理论这把剪刀切割女性文学,很难以生态视角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或生态女性意识来。

正因为如此,为了中国本土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体系的建立,也为了客观地科学地归纳出中国女性生态书写的现实、发展趋势,中国女性生态书写的中国元素,女性写作的多样化等,笔者以“博弈:女性文学与生态”为主题,试图作一个尝试性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