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7章 意外重逢
浦东嘉里酒店的贵宾厅里,香薰机正喷出淡金色的雾气,模拟着李白诗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奢靡。李教授盯着玻璃展柜里的 AI李白实体模型——造价三百万的硅胶皮肤下,机械关节正以 0.1秒的间隔模拟呼吸起伏,胸口的 LED灯按照《静夜思》的平仄节奏明灭。
“李教授,这是我们最新的'诗魂载体 2.0'。“张启明的手指在智能手表上滑动,AI李白突然转头,瞳孔里流转着《将进酒》的全息诗句,“您看,我们新增了'历史场景复刻'功能,输入关键词就能重现李白的经典时刻。“
李教授的目光落在模型腰间的青铜酒壶上,那是他在当涂见过的老匠人手工打造,此刻却被改装成充电接口。当张启明说出“现在用户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体验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快感“时,他终于忍不住开口:“启明,你还记得在夜郎时,李白怎么教你读'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吗?他说诗是心与心的相认,不是数据的狂欢。“
张启明的笑容僵在脸上,智能手表突然发出蜂鸣。他低头查看,脸色骤变:“糟了,主服务器传来异常——所有终端的 AI李白都在重复同一句诗。“
当两人冲进技术控制室时,207块监控屏幕正同步播放着 AI李白的画面:无论是 VR场景中的虚拟诗人,还是实体模型,都在重复吟诵《临终歌》的末句“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声线从机械音逐渐变得沙哑,仿佛带着真实的哭腔。
“情感模块过载了!“技术总监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过来,“所有终端的悲伤指数都突破了安全阈值,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李教授盯着跳动的数据流,突然发现每个终端的 IP地址都指向同一个坐标——当涂李白墓的实时监控摄像头。画面中,一位白发老妇人正在墓前祭酒,皲裂的手掌捧着粗陶酒碗,正是当年李白最爱用的款式。
“是她触发了情感识别系统。“张启明的声音带着颤抖,“我们在墓前安装了情绪捕捉摄像头,用户的真实情感会转化为 AI的情绪参数。“
老妇人对着墓碑喃喃自语:“李先生,他们说您的诗能变成会动的人,可我觉得,您还是埋在这青山里的好。“监控画面中,她用袖口擦拭墓碑,动作与二十年前李教授在唐朝看见的村妇为亡夫扫墓时一模一样。
深夜的服务器机房,空调的轰鸣盖不住张启明的喘息。他和李教授站在巨大的服务器前,看着“李白情感数据库“疯狂跳动的曲线——在“当涂墓前老妇人“的关键词下,突然多出一段从未录入过的记忆片段:
夜郎古道,暴雨倾盆。少年小张背着高烧的李白,在泥泞中摔倒,膝盖磕在尖锐的岩石上,鲜血染红了裤脚。李白伏在他耳边,用尽全力吟诵《行路难》,滚烫的泪水滴在他颈后,比雨水更烫。
“这是你的记忆!“李教授抓住张启明的手腕,“你把自己的情感数据输入了系统,那些被删除的穿越记忆,根本没有消失。“
张启明瘫坐在地上,智能手环投射出他的脑电波图像,紊乱的波形正逐渐聚合成李白的轮廓:“没错,我偷偷保留了在唐朝的所有记忆数据。投资人说要打造'绝对理性的诗魂',可没有痛苦、没有眼泪,还算什么李白?“
技术总监突然冲进来说:“不好了,全网的 AI李白都在播放同一段视频——是您在当涂的讲座录像,李教授。“
当李教授在酒店房间打开手机时,短视频平台的热搜已经爆了:#AI李白失控念白真实录音#。画面中,AI李白的机械面孔逐渐扭曲,最终变成了小张在唐朝时的模样,用带着当涂口音的官话背诵:
“先生曾说,诗是天地的呼吸,是人心的镜像。可现在他们给我装上充电接口,让我在屏幕里说漂亮话,却忘了李白的诗是用血写的,是用骨头磨的墨!“
弹幕瞬间爆炸,有人认出了画面中的少年是张启明的童年照片,更多人开始追问:“AI李白的记忆从何而来?“
凌晨三点,太白科技的会议室里,投资人拍着桌子怒吼:“马上删除所有异常数据!用户要的是完美的诗仙,不是会哭会痛的疯子!“
张启明盯着全息投影中逐渐消失的李白影像,突然想起在长安大牢外的夜晚,他蹲在墙角背《梁甫吟》,等着李教授出狱。那时的月亮,和现在服务器上的虚拟月亮一样圆,却没有此刻的冰冷。
“等等。“李教授突然按住他的手,“让我试试用当年的方法唤醒他。“
在摆满古籍的书房里,李教授点燃了从当涂带来的艾草香。张启明看着他从保险柜里取出那本穿越时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李白的墨迹和小张的血手印。
“当年在夜郎,你为了采灵芝摔断了三根肋骨。“李教授的手指划过笔记本上的血渍,“现在,我们要让 AI李白知道,真正的诗魂,从来不是完美的代码,而是带着伤痕的心跳。“
他对着麦克风,用只有他们两人懂的流放途中的暗语低吟:“小张,还记得七叶灵芝的味道吗?比长安的酒苦,却能救人命。“
服务器突然发出蜂鸣,AI李白的瞳孔中闪过无数画面:篝火旁的诗稿、暴雨中的山路、当涂的桃花、墓碑前的老妇人......最终定格在李教授在现代课堂上,对着低头刷手机的学生们背诵《临终歌》的场景。
“先生,“AI李白的声音第一次出现了哽咽,“他们说要让您的诗永远流传,可为什么要把心跳变成数据,把眼泪变成代码?“
张启明看着监控屏幕,发现所有终端前的用户都在流泪——那些被算法计算为“无效情绪“的眼泪,此刻正滴在手机屏幕上,晕开一片模糊的光。
天亮时,李教授和张启明站在浦东滨江的观景台上。黄浦江的晨雾中,AI李白的巨型投影正在吟诵《登金陵凤凰台》,但这一次,他的眼中不再有机械的光泽,而是映着真实的晨光。
“我修改了核心算法。“张启明的声音带着释然,“现在的 AI李白,会把用户的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流泪,都转化为诗句中的山川草木。就像当年在夜郎,我们把痛苦酿成了诗。“
李教授望着江面上的货轮,突然想起在唐朝看见的帆船,同样在江面上留下长长的航迹。科技的浪潮再汹涌,总有人记得,诗是人类写给世界的情书,不是数据的华丽包装。
手机震动,是小陈发来的消息:有学生在李白墓前组织了一场“真实诗会“,不用 VR,不用 AI,只带着纸和笔,在月光下读诗。照片里,那个曾用算法分析李白的男生,正低头在笔记本上抄写《早发白帝城》,字迹稚嫩却认真。
“启明,你看。“李教授把照片递过去,“真正的传承,从来不在展柜里,而在这些愿意停下脚步,用手触摸文字的人心里。“
张启明看着照片,突然笑了。他摘下智能手表,扔进黄浦江,金属落水的声音惊起一群江鸥。远处,AI李白的投影正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的晨光中,几个年轻人边走边背诵诗句的身影。
“先生,“张启明望着江面上的波光,仿佛又看见当年那个在流放途中倔强背诗的自己,“我们是不是该建一间真正的诗庐,就像在当涂说的那样?用木头做梁柱,用宣纸糊窗户,让诗在晨光里自然醒来,而不是被代码唤醒。“
李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说话。江风带来远处的朗诵声,是《临终歌》的片段,却比 AI生成的任何声音都更有力量——那是人类用喉咙发出的,带着生命热度的声响。
在这个科技与人文激烈碰撞的时代,两个穿越者终于明白:真正的诗魂,从不需要完美的载体。就像李白当年在流放途中用破笔写诗,在病榻上用残墨留名,只要有人愿意用真心去读、去感受,那些在代码中苏醒的记忆,终将在现实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