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章 现代的困境
2025年深秋,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旋转门吞吐着西装革履的学者,李教授的呢子大衣下摆被自动门夹了一下,露出磨破的袖口。他望着大厅中央悬浮的 3D李白投影——青衫飘飘,举杯向虚拟月亮,却在低头时露出脖颈处的充电接口。
“欢迎来到'数字诗魂:AI时代的人文重构'研讨会。“主持人的声音从头顶的全息喇叭传来,李教授的座位被安排在第四排,正对着舞台上“李白 2.0“的 AI形象。那是某科技公司推出的文化传承项目,声称通过深度学习李白诗作,能实时生成符合其风格的新诗。
“下面有请'太白科技'CEO张启明先生,带来《当诗仙遇见算法:传统文化的破圈之道》。“
聚光灯亮起的瞬间,李教授手中的茶杯“当啷“落地。舞台上西装革履的张启明,正是他在唐朝时的书童小张——当年在流放途中为他牵马的少年,此刻正对着镜头露出标准的商业微笑,领带夹上镶嵌着微型激光投影,正在播放李白《将进酒》的动态特效。
“各位请看,我们的'诗仙引擎'已实现三大突破:“张启明挥手,身后的屏幕切换成数据流构成的诗卷,“第一,通过 1278首存世诗作训练,AI李白的诗句生成准确率达 92.7%;第二,结合 VR技术,用户可在虚拟长安城与李白对饮;第三,我们开发了'诗魂养成'游戏,让 Z世代在任务中解锁李白的人生片段。“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李教授却盯着张启明手腕内侧的刺青——那是当年小张在夜郎被毒蛇咬伤时,他用烧红的匕首刻下的止血印记,此刻正被高级定制的袖口遮住。
午餐时,张启明端着餐盘坐在李教授对面,不锈钢餐具碰撞声中夹杂着电子表的震动。“老师,别来无恙?“他递过一张名片,烫金字体印着“太白科技首席文化官“,背面是 AI生成的李白墨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教授的手指在名片上停顿:“你当年在当涂说,要做李白的传人,如今倒是真让他'活'过来了。“
“老师,时代变了。“张启明压低声音,镜片后的瞳孔映着会场的 LED屏,“现在的年轻人连纸质书都不读,不把李白变成虚拟偶像,他的诗就要死在故纸堆里。您看——“他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上,AI李白正在和说唱歌手合作《蜀道难 Remix》,弹幕如流星雨划过:“老公好 A““这句 rap我能循环一万次“。
李教授的太阳穴突突直跳,想起在唐朝时,小张总蹲在篝火旁,用炭笔在树皮上抄写李白的诗,手掌被火星烫出泡也不喊疼。现在这个年轻人的指甲修剪得晶莹剔透,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速度,比当年磨墨的手速快了百倍。
回到学校的第二天,李教授的《李白专题研究》课上来了位特殊学生。男生戴着智能眼镜,镜片上闪烁着实时翻译的英文诗句,笔记本电脑里跑着 Python程序,正在分析李白诗中的情感熵值。
“教授,“男生突然举手,“您说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但根据我们的情感分析模型,这句诗的焦虑指数高达 68%,更接近怀才不遇的悲愤。“
教室里响起压抑的笑声。李教授看着男生腕间的智能手环,突然想起小张被山贼划伤时,用布条草草包扎的手腕。他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人“字,粉笔断成两截:“模型能计算文字的频率,却算不出一个人在长安街头被权贵羞辱时,捏碎酒盏的力道;能分析诗句的结构,却读不懂他在流放途中,看见孩童背诵自己诗作时,眼中的泪光。“
下课铃响时,男生追上他:“教授,我是太白科技的实习生,我们张总说您有独特的'历史沉浸式数据',想邀请您参与 AI李白的情感模块开发。“
李教授看着男生手机里 AI李白的建模数据,突然发现其面部表情库中,竟没有“醉后痛哭“的参数。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那页记录着李白临终前的微笑——唇角微扬,眼尾却有未干的泪痕,这样的表情,永远无法被算法捕捉。
深秋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李教授在医院理疗室遇见了正在做关节康复的张启明。治疗仪的蓝光映着两人布满疤痕的膝盖——一个是流放时坠马留下的旧伤,一个是创业初期加班导致的滑膜炎。
“老师,您知道我们为什么给 AI李白设计充电接口吗?“张启明盯着天花板上的星空投影,“因为投资人说,'真正的诗魂,要能 24小时陪伴用户'。“他笑了笑,声音里带着电流般的杂音,“其实我每天凌晨都会让 AI生成李白的诗,然后逐句和您当年的笔记对比。上周它写了句'数据如江海,代码作舟航',您看,像不像李白的风格?“
李教授望着窗外的雨幕,想起在夜郎的雨夜,小张冒死攀崖采摘七叶灵芝,回来时浑身是血,却举着灵芝像举着胜利的旗帜。现在的小张,正用另一种方式“采摘“着李白的诗魂,只是这一次,他采摘的是可以量化、可以交易的文化数据。
“启明,“李教授突然抓住他的手,触感如同触摸冰冷的屏幕,“你记不记得李白临终前说的话?'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怕的不是死亡,是无人懂得他的悲喜。“
张启明的智能手环突然响起,是公司发来的紧急通知:AI李白在直播中突然失控,重复播放“大鹏飞兮振八裔“达 37次,用户投诉“陷入无限循环“。他慌忙起身,理疗仪的电极片还贴在背上:“老师,抱歉,我得回去调试情感模块……“
周末的文化沙龙上,李教授看着张启明带来的 AI李白 2.0。这一次,它能根据用户的心情生成定制诗句,却在遇见哭泣的小女孩时,机械地重复“举杯消愁愁更愁“。
“让我试试。“李教授走上前,握住 AI李白的“手“——硅胶材质的掌心传来恒定的 37℃体温,却没有当年李白醉酒时的灼热。他贴近麦克风,用只有两人能懂的唐音低吟:“小张,还记得当涂的桃花吗?你说等我们回去,要在桃树下建一间诗庐。“
AI李白的瞳孔突然闪烁,声音模块出现 0.3秒的卡顿。在所有人的惊呼声中,它缓缓开口,用穿越千年的乡音说:“先生,夜郎的路再难,也比不过现在的代码迷宫啊。“
会场陷入死寂。张启明的脸色苍白如纸,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异常数据不在任何训练模型中——那是藏在他潜意识里的,关于流放、关于药香、关于篝火旁背诵诗句的夜晚的记忆碎片。
李教授看着 AI李白逐渐恢复标准微笑,突然明白,真正的诗魂从不在代码里,而在每个愿意为一首诗驻足的人心中。就像此刻,那个曾在唐朝为他牵马的少年,正藏在 CEO的西装下,用只有他们能懂的暗号,诉说着对诗心的渴望与迷茫。
散场时,张启明塞给李教授一个 U盘:“这是 AI李白的原始代码,还有我整理的……当年的笔记。“转身时,他的肩膀微微颤抖,像极了在长安大牢外等待他的那个雨夜,少年单薄的背影。
走出会场,李教授看见梧桐树下,那个曾在课堂上质疑他的男生,正对着手机小声背诵《临终歌》。暮色中,AI李白的投影与真实的少年身影重叠,分不清哪一个更接近诗魂的本质。他知道,属于这个时代的困境,终将由这个时代的人来解——只要有人愿意在数据的洪流中,为一首诗留一片心灵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