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我的模拟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高考!

7月5日,是永萧一中高二学生离校的日子。这一天,标志着他们高中生涯的正式结束,也预示着改变命运的决战即将打响。

那天中午,学校食堂一反常态,特意为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送行饭”。

满满一大盆喷香的炒海带,虽然里面见不到一丝肉星,但那亮晶晶的油光和扑鼻的香味,已经足以让所有人精神一振,配上暄软的全面粉馒头,这顿饭吃得格外香甜。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一顿能敞开肚皮吃的“油水饭”,无疑是学校能给予考生们最实在、最温暖的祝福。

李方旺和同学们一起,默默地吃着这顿意义非凡的午餐,感受着这份朴素的关怀,心中充满了即将踏上征途的复杂情绪。

家里,婶婶王秀芬早已开始忙碌,她正细心地准备着李方旺路上和考试期间要吃的干粮。

桌子上,摆放着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玉米面饼子,黄澄澄的,散发着粗粮特有的香气;旁边是用干净布包仔细包好的十几个煮鸡蛋,个个都是从自家鸡窝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还有一小袋炒熟的花生米,那是婶婶特意留出来给侄子路上解闷和补充体力的。

虽然家里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但婶婶准备的依然是这些最朴实、最顶饿、也最方便携带的食物。

她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干粮装进李方旺那个绿色的帆布书包里,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着:

“方旺啊,去了县城,住的地方安顿好,晚上早点睡,别看书太晚,养足精神。”

“这些干粮你带着,饿了就吃点垫垫肚子。考试的时候别紧张,平常心对待,你肯定能考好的!”

看着婶婶忙碌的身影和关切的眼神,李方旺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他知道,这简单的干粮里,承载着叔叔婶婶对他全部的期望和爱护。

“婶,我知道了,您放心吧。”李方旺接过沉甸甸的书包,重重地点了点头。

……

1979年7月7日,一个注定要被无数人铭记的日子。

高考,来了!

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在1977年恢复之后,经历了1978年的过渡,今年的参与人数更多,竞争也愈发激烈。

对于成千上万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工厂青年、下乡知青来说,今天,就是那道决定未来人生走向的窄门开启的时刻。

清晨的曦光刚刚刺破云层,李方旺背着那个陪伴他冲刺阶段的绿色帆布书包,和张广飞、周晓雯、林雨晴以及班里其他几个拿到高考资格的同学一起,走出了临时借宿的县一中学生宿舍。

他们汇入了浩浩荡荡、朝着指定考点前进的人潮之中。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气息,混合着紧张、期待、焦虑,还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许多考生的脸上都带着明显的倦意和黑眼圈,他们或低头默念着什么,或搓着手,或与同伴小声交流着,试图缓解内心的压力。

与周围大多数考生的紧张、忐忑甚至焦虑不同,李方旺的心情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的脚步沉稳有力,目光平静地扫过周围一张张或激动或茫然的脸庞,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他已经通过最后两次模拟,将即将到来的这场考试的关键内容“预习”得七七八八。

政治的矛盾特殊性论述题、地理的黄河下游治理、历史的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辨析,还有语文那篇关于声乐考生陈伊玲的《第二次考试》读后感……

这些在模拟中让他或失分或记忆深刻的考点,此刻都清晰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他知道自己该如何避开陷阱,如何精准地抓住得分点,甚至如何在作文中更好地展现立意和文采。

张广飞走在他旁边,平日里的嬉皮笑脸早已不见踪影,脸上写满了紧张。他不停地搓着手,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在背诵着什么公式或定义。

周晓雯紧紧攥着自己的书包带,指节都有些发白,她深呼吸着,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微微颤抖的肩膀还是暴露了她内心的不安。

林雨晴则是一如既往的清冷,她微抿着嘴唇,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似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即将到来的考试上,但那过于挺直的脊背和略显僵硬的步伐,也显示出她并非全无压力。

她偶尔会用眼角的余光瞥向身边异常平静的李方旺,心中掠过一丝好奇。

此刻李方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笃定和从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让她有些捉摸不透。

“方旺,你……你不紧张啊?”张广飞终于忍不住,小声问道。

李方旺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紧张有用吗?平常心就好。我们都复习这么久了,该会的都会了。”

“加油!”

周晓雯和林雨晴彼此交换了一个鼓励的眼神。

林雨晴看了李方旺一眼,轻轻点了点头,那清冷的眼眸中,似乎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说话间,李方旺拿出自己的准考证,和其他同学一起,排队接受检查。

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考生,大家都低着头,做着最后的准备,或翻看笔记,或闭目养神。

李方旺平静地坐下,将文具一一摆好,然后闭上眼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

他知道,接下来三天,将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刻。

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他精心规划未来的第一块基石,是他撬动命运杠杆的那个支点。

随着预备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捧着密封的试卷袋走进了教室。

李方旺睁开眼,目光锐利而坚定。

来吧,高考!

……

第一场考语文。

当厚厚的试卷伴随着监考老师严肃的口令发放到手中时,教室里只剩下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和考生们屏息凝神的呼吸声。

李方旺的心跳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还是不可避免地微微加速了一下。

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深吸一口气,快速将整张试卷浏览了一遍。基础题、阅读理解、文言文……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迅速掠过前面的题目,最终稳稳地落在了试卷最后一页的作文题目上。

那里,赫然印着一段阅读材料,讲述的正是声乐专家苏林在招收学生时,面对初试成绩优异但在救灾中损伤了嗓子的考生陈伊玲时,所进行的“第二次考试”的故事!

“果然!”

尽管早已通过模拟器知晓,但当亲眼看到这熟悉的文字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还是瞬间涌上了李方旺的心头。他几乎要忍不住握紧拳头,但强大的自制力让他迅速平复了情绪,脸上依旧保持着波澜不惊的平静。

接下来的考试过程,对李方旺而言,与其说是一场紧张的智力较量,不如说是一场准备充分、酣畅淋漓的“表演”。

基础知识部分,那些在模拟中特意标记出来的易错字音、字形辨析,那些容易混淆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他如同庖丁解牛般轻松避开了所有陷阱,答案写得又快又准,稳稳地将分数收入囊中。

文言文阅读,试卷上那篇关于宋代某位正直官员勤政爱民事迹的文章,相关的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甚至文章主旨的归纳,他都早已了然于胸,作答时几乎不需要过多思考。

现代文阅读,那篇带着浓郁乡土气息、描写故乡变迁的散文,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对往昔淳朴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发展的复杂情感,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核心意蕴,分析起结构、赏析起语言,都显得深刻而到位。

而最后的作文,更是他胸有成竹、准备大放异彩的重头戏。

看着那段熟悉的材料,李方旺没有丝毫犹豫。模拟人生中关于这篇作文的立意、论点、论据,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早已在他脑海中盘桓了无数遍。

他先是花了几分钟时间,在草稿纸上简单列出了提纲:破题,点明材料核心——“第二次考试”的深意;主体部分,分论点阐述为何“德”比“才”更重要,为何社会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结合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为有力论据;联系当下社会现实,强调在选拔人才时,更应注重品德考察;结尾,升华主题,再次点题,发出呼吁。

构思完毕,李方旺提笔开始书写。这一次,他吸取了模拟人生中的“教训”,摒弃了那些空洞华丽的辞藻,转而用更加朴实、真挚、充满力量的语言来表达观点。他下笔流畅,文思泉涌,仿佛不是在写一篇应试作文,而是在进行一次真诚的思想表达。每一个段落都逻辑清晰,每一个论据都恰到好处,情感饱满而又不过度煽情。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当李方旺写完最后一个句号,放下笔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将近二十分钟。

他长舒了一口气,感觉无比畅快。

李方旺没有急着交卷,而是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将整张试卷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因为疏忽而产生的笔误或遗漏。看着自己卷面上工整的字迹和满满当当的答案,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掌控感油然而生。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教室里响起一片如释重负的叹息声和收卷子的嘈杂声。许多考生脸上都带着考后的疲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而李方旺,则平静地将试卷交给监考老师,整理好自己的文具,第一个走出了考场。

第一战,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