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三农”问题仍是当下中国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因此,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领域全过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从发展实际观察,农业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农村是城乡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正是抓住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确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尤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体现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把握,进一步体现了战略举措的精准与务实。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亟待通过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着力复兴乡村文化,需要继续完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为农民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需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把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农村文化道德建设;需要大力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城市居民选择乡村居住,催生新型乡贤文化,激活传统乡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
银达村犹如一颗镶嵌在陇原大地上的文化明珠,20世纪50年代初,因自觉组织农民扫盲学文化成绩突出,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扬。60多年来,在毛主席光辉按语的指引下,乡村文化事业生机勃勃、历久弥新,走出了一条深深扎根田野,散发着浓郁乡韵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银达村是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典型和现实缩影,银达村乡村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要求。为了系统分析银达村乡村文化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我们依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倾力打造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创新工程团队和甘肃省社科院专业研究力量,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基础上,研究和撰写了《文化新村》。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98ASH001)子课题——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经济社会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百村调查丛书”的重要一卷,由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社科院两家专业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调查研究编创完成。全书围绕银达村文化活动的历史轨迹、阶段变迁、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这一主线展开,共分三篇八章。第一篇“曾经的辉煌”,主要描述银达村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传统,银达村文化的起源与变迁,改革开放前银达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二篇“困惑与坚守”,以改革开放后银达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文化变迁、银达村文化与社会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银达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篇“跨越与创新”,以银达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与经验、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展望为主要内容,针对银达村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本书所用的研究资料和数据主要来自课题组入户访谈、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座谈讨论,以及各章节作者在相关研究工作中的积累,同时引用了银达村提供的部分资料,还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本课题调查问卷的设计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尽量体现乡村文化这一主题,重点捕捉生活中的文化信息,旨在详尽了解银达村文化活动的历史轨迹、阶段变迁、现实情况,以及村民态度、参与程度等内容,以探索文化与政治、经济、生态、生计、社会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
《银达村乡村文化调查问卷》共分三大部分,涉及36个具体问题。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共 12 个问题,形式为选择题,包括调查对象的住址、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业身份、家庭人口、当年收入,以及收入主要来源、是否为低保户、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等。
第二部分是乡村文化基本情况调查,共 12 个问题,形式为选择题,包括本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情况、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村开展戏曲演出的主要形式、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间隔时间、本村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前后本村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对比、受重视程度,本村举行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传统节日及本村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类型,村民对文化传统的看法和文化生活的感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类型等。
第三部分是乡村文化需求调查,共 12 个问题,形式为选择题,包括每户每年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情况、村民喜欢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类型、村民是否愿意在农闲时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村民最想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村民认为本村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文化最主要的方法、村民在文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最应该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最愿意在哪些文化娱乐方面投入资金,以及村民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对文化发展的建议。
本课题现场调查采用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与逐户普查相结合、座谈讨论与资料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入户访谈:课题组8名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批次进驻银达村,与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人及部分村民打成一片,进行体验式、聊天式蹲点调查,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直接交谈、深入沟通,既听取意见建议,也进行深入访谈。
问卷调查:选择春节农闲时节,课题组充分依靠肃州区文史馆、银达镇政府、银达村委会的工作力量,对银达村559户村民逐户发放调查问卷,要求每户户主亲自作答,或与家庭成员共同商讨,主要对村民家庭基本情况、乡村文化基本情况、乡村文化需求情况普遍进行问卷调查。
重点调查:课题组先后深入肃州区史志办、文化馆、文体局、广电局等相关部门及银达镇政府、银达村委会,在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银达村现任、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部分村民小组组长,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化传承人进行个别访谈;同时赴酒泉市文史馆、肃州区史志办、银达镇档案室进行专门调研。
本书在深入研究分析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内涵,重点捕捉银达村群众生活中的文化信息,旨在探索乡村文化与政治、经济、生态、生计、社会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它是村庄文化发展历史的一种整体叙述,也是中国西部近70年农村文化变迁缩影的展现。本书资料翔实、分析透彻、结论可靠、对策具体,是一部各级党政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甘肃省酒泉市银达村乡村文化建设的代表作,也可作为研究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考书。
二○一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