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 部族

印尼只有一个民族,即“印度尼西亚民族”,在印尼民族的概念下包含上千个族群,或称部族(suku bangsa),族群之下还有亚族群。如果将部族错称为民族,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2000年11月,“亚齐公决信息中心”的负责人纳扎尔(M.Nazar)被控扰乱社会治安被拘捕,罪名之一是2000年8月17日,他在横幅上书写了“亚齐民族”字样,并将横幅悬挂在亚齐一处纪念碑上。2001年3月,班达亚齐国家法院裁定纳扎尔犯了“仇视、敌视和背叛国家罪”,理由是“亚齐是部族,不是民族”。

印尼人口最多、最有影响力的部族是爪哇族,约占总人口的40%。其他主要族群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巴达克族、马来族、米南加保族、亚齐族,爪哇岛的巽他族、马都拉族、万丹族和巴达维族,苏拉威西岛的米纳哈萨族,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族,巴厘岛的巴厘族等。除了本土原生族群,还有少量的印度、阿拉伯和华人外来族群,也被认为是印度尼西亚民族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迁移和族群间通婚,印尼人越来越难以把自己归类为某一个单一族群了。比如,前总统梅加瓦蒂出生在日惹,通常被认为是爪哇人,但是她的奶奶是巴厘人,爷爷是爪哇人,母亲是米南加保人。当然也有一些族群中的大部分人保持着族群内通婚的习惯,如信仰基督教的多巴-巴达克族、嘉罗族、华族等。

虽然族群的语言、信仰和习俗各有特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反殖民斗争、民族主义革命、现代化发展和民主改革的共同历史和共同命运中形成统一的印尼民族(Bangsa Indonesia)。族群的多样性和族群团结正是印尼国家宣言“殊途同归”(Bhinneka Tunggal Ika)思想的最佳体现。

以下对人口较多的族群进行简单介绍。

爪哇族(Jawa) 爪哇族是印尼第一大族群,主要分布在爪哇岛的中爪哇、东爪哇、日惹附近。在雅加达、北苏门答腊、楠榜、万丹、西爪哇的井里汶和南安迪也有不少爪哇人。爪哇族还可以细分为一些亚族群,如外南梦(Banyuwangi)的奥星族(Osing)和东爪哇的腾格尔族(Tengger)。爪哇族在历史上建立了满者伯夷和马打蓝王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婆罗浮屠佛塔和普拉班南神庙。大部分爪哇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相信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信仰。在梵文基础上创造的爪哇语是印尼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爪哇族的皮影戏和宫廷舞蹈名扬国内外。爪哇族崇尚协商和互助精神,讲究礼貌,待人热情。爪哇人对社会地位高者和长辈非常尊敬。爪哇人的王公后裔至今仍在名前保留贵族称号。

巽他族(Sunda) 巽他族是印尼第二大族群,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西爪哇南部海岸,可细分为井里汶族和万丹族。巽他族曾建立过巴查查兰和万丹等著名王国。巽他人在外貌上与爪哇人很相似,有自己的语言巽他语。巽他族有著名的乐器昂格隆和类似中国古筝的乐器格扎比。巽他人有一种特殊的爱好——斗羊。他们流传着类似我国新疆阿凡提的故事那样的民间故事,称为“卡巴延”(Kabayan)。

马都拉族(Madura) 马都拉族是印尼第三大族群,是虔诚的穆斯林群体,主要居住在爪哇岛东北部的小岛马都拉岛和爪哇岛东部地区。马都拉人喜欢斗牛和赛牛。他们性格火辣,讲话大声,以“为尊严而战”(carok)著称。马都拉人也有节省、勤奋和自律的性格。马都拉男子有不进厨房的习俗。

马来族(Malayu) 马来族多分布于北苏门答腊、廖内、占碑、南苏门答腊、邦加-勿里洞和西加里曼丹沿海地区,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传统的马来族人是杰出的海员、渔民和商人,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马来文化以丰富的文学作品著称。

巴达克族(Batak) 巴达克族主要分布在北苏门答腊省多巴湖周边的山区,信仰新教或伊斯兰教,也有很少人信仰原始宗教。这个族群在1500年前就开始谱写文明,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巴达克族分为六个亚族群,即多巴族(Batak Toba)、嘉罗族、曼代林族、西马隆贡族、帕帕克-戴里族和昂哥拉族。巴达克族保留父系社会的家庭传统,子女随父姓,有完整的家谱,遗产传子不传女。巴达克族人性格直爽,讲话大声,能歌善舞,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的《星星索》《宝贝》等民歌就来源于巴达克族。得益于早期西方传教士在巴达克族中的传教和教育活动,巴达克族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早。他们在当今印尼的司法界非常有影响力。

亚齐族(Aceh) 亚齐族主要分布于苏门答腊岛最北部的亚齐特别自治区,以富于反抗精神闻名。19世纪末期,亚齐人英勇地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抗荷斗争,成为最后一片被殖民者征服的领土。亚齐是伊斯兰教进入印尼的主要门户,亚齐族是印尼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族群,也是第一个在努山塔拉(指当今印尼的国土范围)建立伊斯兰王国的族群。现在,亚齐特别自治区是印尼唯一一个践行伊斯兰教法的省份。在亚齐族传统中人们与村庄的关系亲密,讲究男女平等,女性有部分家族财产的继承权。亚齐族有亚齐语,书写系统来自阿拉伯语,许多词语来自梵语。

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 米南加保族主要分布在西苏门答腊省西部沿海的高原地带、廖内、明古鲁北部、占碑西部、北苏门答腊南部和亚齐西南部。该族群原为马来族的一个分支,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少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米南加保的词意是“牛的胜利”,水牛是该族群的图腾,米南加保传统建筑的房檐也建造成高高翘起的牛角形状。米南加保人仍然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母亲是一家之主,舅舅在家庭中有很大话语权。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在减少。米南加保人重视教育,培育了许多作家、知识分子、政治家和成功商人,如第一任副总统哈达,著名作家马拉·鲁斯里(Marah Roesli)、阿卜杜尔·慕依斯(Abdul Muis)、阿里夏巴纳(Sutan Takdir Alisjahbana)等。米南加保语是马来语的一种方言,该族人讲话常引用谚语和俚语,精炼诙谐。

巴厘族(Bali) 巴厘族主要位于巴厘岛上,分为土著巴厘族和外来巴厘族。外来巴厘族在13~14世纪从爪哇岛上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南部平原。土著巴厘族人口较少,分布在北部山区,被认为是原始马来人的后代。绝大部分巴厘人信仰巴厘印度教,其余人信仰伊斯兰教、佛教或基督教。信仰印度教的巴厘人也有四种姓之分,其中婆罗门受教育程度较高,多在外地发展。巴厘人非常虔诚,家家户户都有火山石制作的神龛,每天都要供奉小花篮。他们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绘画和雕刻独具一格,又能歌善舞,以印度两大史诗为蓝本发展出了许多舞蹈和戏剧。巴厘人使用巴厘语。斗鸡是巴厘族的文化特色。根据巴厘历法,一年210天,节日多达198个。

布吉斯族(Bugis)和望加锡族(Makassar) 这两个族群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的南部地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两个族群原为一个祖先,后来一分为二。他们在相貌和生活习惯上相似,有各自的方言。这两个族群以擅长航海和造船、热爱自由、勇于探险著称。他们航行于各个岛屿之间进行贸易,甚至远赴马来半岛定居。他们重视从小对男孩子品格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各种谋生技能,长大后就要独立到外地自立。他们的贝叶文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古老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王侯将相传奇、童话和寓言等。

达雅克族(Dayak) 达雅克族主要居住于加里曼丹岛中部的山区,由多个亚族群构成,各自有方言和文化。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奉行部落制度,信奉万物有灵论,崇拜祖先,尤其对月亮有崇拜的风俗。达雅克人以淳朴强悍的性格著称,他们勇敢、忠诚、守约。达雅克妇女的耳饰十分特别,她们的耳饰大而沉重,有的叠戴五六个之多,久而久之耳垂被拉长,甚至能触到肩部。达雅克族的传统住房是长屋,可容纳数十至上百人。达雅克人过去有猎人头的习俗,后来此风俗绝迹,但2001年在中加里曼丹桑皮特与马都拉族的冲突中,这种习俗又死灰复燃。

巴达维族(Betawi) 巴达维族是荷兰殖民者引进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的巽他人、爪哇人、阿拉伯人、巴厘人、松巴哇人、安汶人、马来人和华人等相互通婚的后代。大部分巴达维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他们是族群融合的后代,因此对外来者有很强的包容性。

萨萨克族(Sasak) 萨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努沙登加拉群岛的龙目岛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或原始宗教。从16世纪,萨萨克族开始受到爪哇穆斯林的影响。17~18世纪,巴厘岛信仰巴厘印度教的王国势力侵入。到1740年,巴厘岛的卡朗阿森王国(Karangasem)控制了龙目岛。

托拉查族(Toraja) 托拉查族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的中部地区,讲托拉查语。托拉查在布吉斯语中是山民的意思。大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母系社会的遗留仍然存在。托拉查族的葬礼有特色又讲究排场,要宰杀十几头甚至数十头牲畜,死者葬在山洞里。

尼亚斯族(Nias) 尼亚斯族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对岸的尼亚斯岛上,多信奉基督新教。尼亚斯族人的面容与华人有些相似。他们是精灵崇拜者和祖先崇拜者,保留着巨石文化。他们流行一种跳石墩比赛(Fahombo)。石墩大约高3米,男性青少年非常踊跃参加这种比赛。尼亚斯族奉行种姓制度,分为十二个种姓。尼亚斯村落规划呈U形,贵族的官邸处在U形底部。

安汶族(Ambon) 安汶族主要居住在马鲁古群岛的安汶岛上。由于较早遭到西方入侵,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他们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

华族(Keturunan Orang Tionghoa) 约占印尼总人口的4%,多聚集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巴厘岛的沿海城市地区。印尼华族人多来自我国的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份。公元1世纪前后就有华人到印尼定居,到15世纪初,随着华侨人数增加,形成了华人聚居区。明清时期又有大量移民流向印尼。华人社会成分复杂,根据祖籍、方言、职业、经济地位的差异形成了许多小群体。现在,华族在商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角色突出,在金融业也占有一席之地。

1946年,印尼政府颁布的《印尼共和国公民法和居民法》规定了出生地原则,在印尼出生、连续在印尼居住5年、年满21岁的非原住民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提出异议,则自动取得印尼籍。1949年印尼政府又规定,不在印尼出生的华侨,如侨居印尼5年以上,可申请加入印尼籍。1958年,印尼政府规定华侨必须选择国籍,并规定了严格的入籍手续和条件,基本解决了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在1965年“9·30运动”以前,236万名华侨加入了印尼国籍。

苏哈托执政时期针对华人颁布了一些歧视性政策,但在印尼民主化后,历届政府都努力消除歧视性政策对华人的负面影响,如华人可以学习中文、办中文报纸、信仰孔教,春节在2001年成为印尼国家法定节日。

巴度伊族(Badui) 总人口5000余人,多分布于西爪哇省勒巴克县40多个大小村庄。他们原属巽他族,使用古巽他语,祖先是巴查查兰王室成员。当伊斯兰教传播到西爪哇时,一些王室贵族不愿意皈依伊斯兰教,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去,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保持了16世纪的生活方式。他们忌享乐,以禁欲为荣,不关心外部事务,默默无闻地经营自己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