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路徘徊:1918—1945年的奥地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德意志奥地利”(1918—1919年)

一、帝国坍塌,共和国诞生

若以人口和领土论,1867年以后的奥匈帝国依然是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但当19世纪末新老列强掀起一波瓜分世界的狂潮时,奥匈帝国除了在1900年派出一支几百人的军队加入侵华的八国联军,事后在天津得到一小块租界之外,就再也无所作为。当时连小小的比利时王国都在非洲有个比属刚果,相比之下奥匈帝国显得十分另类。这是因为在治理奥匈帝国这样一个由十几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信仰组成的混合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

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游历欧洲诸国后,曾对奥匈帝国有过一番精辟评论:“奥之海军不大著,远不如德、法者。昔吾疑奥海岸太少,今考之有三千八百里之海线,亦不少矣。所以不能大振者,仍根于国人语文不一,政化难兴,内安未遑,故无暇外略也。故不独德随英、法之后大振海军,醉心殖民之地,即意(大利)亦狡焉思启。惟奥以最大之国,乃最逡巡保守,不能肆域外之观焉,甚矣!”另外,奥匈帝国的工业水平与英、法、德等国有很大差距,加上地处欧洲腹地的不利条件,都使它难以积蓄开拓海外殖民地所必需的海上力量。1871—1879年任帝国外交大臣的安德拉西伯爵承认,奥匈帝国天生是个“防御性的国家”,不适合从事领土扩张。但是,身处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不扩张就等于放任对手壮大,威胁本国的生存。奥匈帝国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西有传统强邻法国,东北是庞大的俄罗斯帝国,一北一南则是新近统一、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王国,能留给它施展身手的就只剩东南方向的巴尔干半岛了。

穷山恶水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成分复杂,经济价值不高,唯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原来的主人奥斯曼帝国早已衰落,俄国成了奥匈帝国在这里的主要敌手。奥匈帝国很清楚,它没有能力和俄国单挑,必须依靠其他大国——特别是德国的协助。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半岛对抗,符合德国遏制俄国势力西进的需求。

1879年10月,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同盟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在受到俄国攻击时另一方必须全力援助。虽然如此,德国也不愿因为过分偏袒奥匈帝国而影响到德俄在其他欧洲重大问题上的合作,所以俾斯麦也时不时利用1873年结成的德、俄、奥“三皇同盟”,控制一下俄奥关系的走向。奥匈帝国虽得到了德国的援手,却逐渐丧失了外交上的独立性。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后奉行疏远俄国的战略,德国不能继续有效协调俄奥之间的矛盾。奥匈帝国别无他法,只能紧紧依附于德国。

1878年7月,在重新划定巴尔干势力范围的柏林会议上,奥匈帝国分得了原属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于两地居民都以斯拉夫人为主,奥匈帝国因此招来了塞尔维亚的怨恨。塞尔维亚虽是个小国,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时间也不长,却一向自视为巴尔干斯拉夫人领导者,又恃有俄国做后台,并不畏惧奥匈帝国。

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在尚未与俄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就正式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个冒失举动不仅惹来了俄国的强烈抗议,更使早就把两地看成自家后院的塞尔维亚愤怒不已。尽管德国力挺奥匈帝国,迫使俄国和塞尔维亚做出让步,但双方的仇恨已到不可化解的程度。

1912年和1913年,塞尔维亚连续参加两次巴尔干战争并大获全胜,领土几乎增加了一倍,建立“大塞尔维亚”的野心也膨胀起来。在奥匈帝国看来,如今在巴尔干扩张势头最猛的已不是俄国,而是塞尔维亚了。为了恫吓这个又小又硬的对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举行一场大型军事演习。演习日期故意选在1914年6月28日,即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525周年的纪念日。但事与愿违,亲临波斯尼亚观看军事演习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双双被狂热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普林西普刺杀。几经交涉无果后,奥匈帝国就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于一个月后向塞尔维亚宣战。

依人们通常的看法,是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准确地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奥匈帝国率先发动的。奥匈帝国的战略意图是:占领塞尔维亚、独霸巴尔干半岛,顺便再拿下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的出海口。然而奥军的表现十分拙劣,战争刚开始不久,大批奥军主力就在东线战场连遭俄军毁灭性打击,几乎把同期德军对俄军取得的战果抵消殆尽。更令人诧异的是,没有德军助战,奥军竟然连事先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的塞尔维亚军队都打不过。整个“一战”期间,奥军只在南方战线与战斗力同样不堪的意大利军队勉强打了个平手。德国见势不妙,只得在成立德奥联合统帅部时一并接管了奥军的指挥权,把不争气的奥匈帝国降到了仆从国的地位。1916年11月21日,在位68年的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病故。奥匈帝国差不多就是由这位86岁高龄的老皇帝一个人统治过来的,他的去世预示着奥匈帝国气数已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早在战端初启时就已注定了。同盟国集团仅德国、奥匈、奥斯曼和保加利亚4个国家,其中只有德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了充分准备,拥有一支兵员素质较高、装备先进的军队。奥斯曼帝国腐朽不堪,保加利亚是上一年巴尔干战争的大输家,实力都不堪一击。奥匈帝国虽稍胜一筹,但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仍然与德军相差甚远,又被内部纷争的民族问题严重削弱了实力,更要命的是高层指挥无方。同盟国的经济也几乎完全仰仗于德国一方。就是这么几个国家,却要面对以英、法、俄、意(后期还要加上美国)等大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处于绝对劣势。同盟国唯一的胜算就是利用战争初期兵力集中、先发制人的优势速战速决,但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失利后,这种可能性也丧失了。

历经4年艰苦的消耗战,到1918年初,谁都能看出同盟国战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战场上的节节失利造成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不稳,国内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奥匈帝国面临分崩离析。恰在此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解决战后的世界和平问题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其中第十点“对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各民族,我们愿见他们的国际地位获得保证和确定,并对其发展自治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机会”,不啻为奥匈帝国敲响了丧钟。尽管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的初衷只是让各民族“自治”而非“独立”,但事态的发展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就超出了他原先的设想。波兰、捷克、匈牙利各族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紧锣密鼓地筹建自己的国家。10月,各民族脱离奥匈帝国之势已不可抵挡。到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时,它只剩一个空壳了。

奥匈帝国的德意志族是各民族中最后一个放弃拯救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想法的。10月21日,帝国议会中的德意志族议员仓促成立了“德意志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几天后通过了共和宪法。奥匈帝国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卡尔一世眼见无力回天,只好声明放弃一切权力,跑到瑞士当起了寓公,几年后死于肺炎。11月12日,临时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全称“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红白红横条旗被定为新的国旗。昔日偌大的奥匈帝国灰飞烟灭,此刻奥地利民众最关心的是,这个从帝国废墟中诞生的小国,能否在战后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中生存下来。

卡尔一世的退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