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奋斗篇
儿时梦幻多——如何在梦想中聚焦目标
我开始认真地思索自我,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去寻找自我的人生坐标。想来想去,我终于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教师,因为我喜欢教书,将来还要做学问。
人生是在对自我的不断探索与开发中度过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自我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从小到大,人对未来会有无数的幻想,但最后真正做成的梦却屈指可数。无论怎样,憧憬人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我儿时的第一个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司机。
在幼儿园时,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驾驶公共汽车(就是将小凳子一排一排摆起来,看上去好似车上的座位)。每次玩此游戏时,我都设法坐在第一排,拿个什么扁圆的东西当方向盘使,想象着自己在开车逛大街,嘟嘟地嚷着,其乐无穷。
略长大点儿,我梦想成为一名军官。
那时候,我常戴着父母自制的肩章神气十足地走在街上。一次,父母带我去一个军官叔叔家里做客,他为我精心制作了一对两杠三星的肩章缝在我的衣服上。这下子我官拜“上校”,更加神气了。
后来,我在街上遇见另一位真的军官,我清楚地记得他的肩章是一杠一星(少尉)。他见我戴这样的肩章大为不满,说小孩子不可以随便戴这种肩章,叫我回家之后立即摘下来。
他的一句话,吓走了我的军官梦。
此后,我梦想成为一名画家。
我从小就颇有绘画的天分,绘画课的成绩一向很好。闲来尤好在家里作画,一画就是一沓儿。最得意时,我的画曾被父母的同事要了去,挂在他家的墙上,仿佛我已经做起了画家。
上学之后,学校与班里的黑板报都时常有我的插图。可惜我那时绘画,虽天分不薄,却从未有机会得人指教,全凭自己的想象去画。所以到了中学之后,便是江郎才尽,日趋平庸了。
就这样,我很不情愿地告别了我的画家梦。
我还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恐怕是许多知识分子家庭孩子的共同梦想。曾几何时,居里夫人、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了我的青春偶像,整日我都在做他们的梦,盼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科学巨匠。但上了中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专长与兴趣不在理科上,也就不再梦想成为科学伟人了。
接着我又改做外交官的梦了。
这与我上中学后爱好英语有关。同时,我的一个亲戚曾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他寄来的照片令我看了又看,于是他便成了我的精神寄托。我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外交官,就必须学好英语。所以我起劲儿地学英语,有一次还用英文给他写了封信。
想当年,“外交官”这三个字眼对我来讲,是多么具有魅力啊!
再长大后,我意识到自己当外交官的梦想是不切实际的。我认为在我当时的生活环境下,是不易有那种际遇的。
我开始认真地思索自我,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去寻找自我的人生坐标。想来想去,我终于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教师,因为我喜欢教书,将来还要做学问。
就这样,做教师便成为我最终的梦想。
说来也巧,我梦来梦去竟梦到了自己父母的头上,因为他们都是大学教授,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榜样。从此,我对生活不再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有的是脚踏实地的理想。
当然,我并没有因此就不再憧憬人生了。我仍有其他梦想,如写出一手好文章,画出一手好漫画,甚至作出一两首好的歌曲等。但教书与治学,是我主要的人生目标。
回顾我的梦想历程,我感到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梦想。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梦想,长大之后也难以对自我有明确的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要学会把空想变为理想,把梦想付诸行动。
在这当中,可以追求到的梦想就是理想,不可以追求到的梦想就是空想。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有多少自知之明及刻苦奋斗的精神。
小孩子可以生活在梦想的变幻当中,但成人则须生活在对理想的追求当中。
小孩子不怕梦想多,就怕没有梦想;而成人则不怕理想远大,就怕没有行动。
憧憬其实就是希望,人不就是生活在希望中的吗?
憧憬人生,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分析——心理成长阶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人的自我发展(或人格发展)共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任务与成长危机。这些核心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成长危机的顺利解决,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adolescence)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self-identity),排除自我迷惘
(identity difusion)。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其理想自我(ideal self)与现实自我(actual self)的距离会越来越小。他们开始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去梦想未来,而不再凭主观的喜好、想象去设计自我。
埃里克森还认为,青少年建立自我确认,本质上就是解答“我是谁”的疑问。在此期间,青少年要认真思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特长、优缺点,应该怎样塑造自我,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青少年越是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就越能认清自我的面目,及早确立生活的目标与方向。由此,他们逐渐学会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使之既不因为太遥远而无法统一,又不因为太贴近而没有意义,进而不断寻求个人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青少年就是在对自我的不断质疑、探索当中形成自我确认的。青少年需要继续憧憬未来,而他们对自我的确认应呼唤那些切合实际的梦想。
成长启示——现实自我不断趋近理想自我
综观我的梦想过程,最初的梦想完全是以直觉为基础的,我认为那一定是很好玩的事情。如我对司机与军官的梦想,完全是因为我感到他们很神气、很威风。但我从未考虑过自己有多大能力去实现这样的梦想。当然,那时我还小,是不会想那么多的。
我后来的梦想开始接近现实,但仍缺乏客观条件的支持,所以最终被放弃。如我对画家的梦想,就有相当的实现可能,因为我曾有较好的绘画天分,可惜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而被荒废了。这是我无可奈何的选择。
我对科学家的梦想也曾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推动我去努力学习,可惜我的兴趣不在理科上,最终也放弃了,但这次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
我对外交官的梦想纯属一种自我陶醉。我明知它十分遥远,但仍愿这么去梦想,因为它曾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学习动力。直到有一天,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不切实际地幻想下去了,才忍痛告别了它。
再后来,我将自己的梦想聚焦在传授知识和做学问上。它使我看清了自我的形象,也获得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最大统一。我感到自己最有能力,也最有兴趣做好这项工作。所以,对教师的梦想增强了我的自我确认,解决了我在自我思考中的困惑与迷惘,使我得以加速向成人的世界迈进。
抚今叹昔,我珍惜自己做过的每一个梦。它们都曾给我很大的动力与快乐,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
梦想未来,可以不断增强人的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
我依然梦想未来。
相关科学研究10——埃里克森成长八阶段
在发展心理学中,著名的发展阶段理论,例如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性认知理论、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见表1)等,都强调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认知、情感、道德等人格要素的完善。这些理论提示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内在需求和目标。教育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能力去组织教育内容,并以与心理状态相适应的方法开展有效的教育,以促成梦想的实现和理想自我的达成。
表1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特定的目标和积极的信念,会使一个人的大脑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激活丘脑的激励系统,使人产生自然的兴奋感,对渴望达成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一位先哲说:“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独特的遗传基因,特殊的生活经历,教育的过程,相同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在人的一生发展中交织在一起,造就了现在的你。教育要做的事就是要以最有效的方式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发挥孩子的潜能。在此,我有以下建议。
岳博士家教建议28:引导孩子追逐自己的梦想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的人生目标,在成长中追逐切合实际的人生梦想,在行动中获取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为此承担责任。
岳博士家教建议29: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长
家长要帮助孩子深入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并为此做出不断的努力和必要的调整,以最终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岳博士家教建议30: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特点,不断挖掘并发挥其最大的特长。其实,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有利的条件,尽可能使孩子能力得以发挥,梦想得以实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