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经提纲

乙未芒种
1956年1月18日
六经为六大证候群,伊尹将天下万病划归六大证候群,而沿用六经名词,分作三阴三阳,而中风、伤寒、温病为此六大证候群之病源。
伊尹假设六经,运用六法,而以六经统治百病。亦即以三纲认病,六经分病,六法治病,而六法又周旋于六经周围。 (三纲者,中风,伤寒,温病。)
阳涵表、实、标等义,皆指外而言也,故三阳可称三表、三实、三标,但不若“阳”之一字之义广而妥切。
阴涵里、虚、本等义,皆指内而言也,故三阴可称三里、三虚、三本,但不若“阴”之一字之义广而妥切。
太阳指表而言。太阳初起,其浅者无项强证,其较深者始见项强,再深则为项背强几几,而为痉病矣,此浅深之不同也。故头项强痛非太阳病之主证,以桂枝汤证无头项强痛,太阳病当另有提纲。
○ 太阳病以脉浮为提纲,太阳病以脉浮为正脉。
《汤液经·太阳病证论第一》第一条:“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主要在脉浮,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以太阳病当恶寒,恶寒为表证,脉浮者,病在表,恶寒者,表未解也,脉浮在表宜汗法。论有“脉浮当以汗解”“太阳病当恶寒”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诸条。
太阳病为汗法,凡用汗法解表者,皆当称之曰太阳病。
脉浮,恶寒,无汗或未汗为中风,属表中之表。 (太阳病,无汗表实为中风,属麻黄汤证。)
脉缓,汗出,或已汗而恶风,或恶寒,为伤寒。 (太阳病,有汗表虚为伤寒,属桂枝汤证。)
无阳不可用麻黄,脉微弱不可发汗。 (脉沉为三阴病。)
太阳病形证悉具,而脉沉者,不可发汗,发汗则死,属少阴。宜于表药内加入附子,温中而兼解表,如少阴中风,麻黄细辛附子汤。
少阴病形证悉具,而脉浮者死,少阴病以脉沉为正脉。
发热汗出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中风为表证,伤寒、温病为次表证,以其 汗出故也。)
伤寒绝对用温药,温病绝对用凉药,而中风介乎两者之间。以病初起,由表而入,中风寒化,自风寒而伤寒,中风热化,自风温而温病。
太阳中风,转入温病风温者多,转入伤寒风寒者少。伤寒宜桂枝汤,温病宜栀子汤,风温宜白虎汤。
太阳温病,易转入阳明,脉沉而强。
太阳伤寒,易转入少阴,脉沉而弱。
太阳表证,中风,麻黄汤,大小青龙汤,桂二麻一,桂麻各半汤,葛根汤。
伤寒,桂枝汤。
温病,栀子汤。风温,白虎汤。
风寒两方,初步,中风,太阳阳明,风寒表药,麻黄汤,入里四逆汤。
二步,伤寒,正阳太阳,风寒里药,桂枝汤,无可传入。
风温两方,初步,风温,太阳少阳合病,白虎汤,无可传入。
二步,温病,太阳阳明合病,栀子汤,入里承气汤。
风寒、风温为二纲,以温病、伤寒相互对峙故也。
温病伤津液,津液不足;伤寒不伤津液,津液有余。
舌上有苔,胃中积食属阳明;舌上无苔,胃中无积属少阳。
胸胁苦满柴胡证;胸下痞坚,停饮积食陷胸证,属少阳,甘遂、葶苈少阳药。
一,麻黄发皮肤表;二,桂枝发关节表;三,柴胡发胸胁表;四,葛根发筋膜表;五,青龙发心下表。
太阳病合中风、伤寒、温病、湿痹、中暍,共五类。
太阳病,其治以发汗解表为主,中风无汗表实麻黄汤,伤寒有汗表虚桂枝汤,温病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湿痹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中暍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金匮要略》)
太阳变证,心下有水气大小青龙汤,下焦水气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蓄血抵当汤丸,结胸大小陷胸汤、大陷胸丸。
太阳病禁下、禁吐、禁发汗太过,论有“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及“表不解,不可攻里”之戒。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湯液經》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傷寒論》
胃家,为统指肠胃各部而言,非直指脏腑也。因提纲称胃家,故全论皆称胃而不称肠。观其于“胃”字之下,又系“家”字可知,宜与太阴篇脾家实之“脾家”二字同训。据此可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皆以证候为重,间或偶举脏腑之名,实在识别疾病之部位,余如津液当还入胃中、大汗出胃中干、心中懊 、热结膀胱、热入血室等等,皆宜作如是读。
三阳主表,阳明为表中之里。太阳主表发汗,阳明主里攻下,故曰阳明主里实证,或可谓阳明为阳中之里也。 (肠胃为里,里实即阳明,里虚为太阴,亦 可曰胃家实为阳明病,胃家虚为太阴病。阳明太阴相为表里也。)
阳明主里实证。凡腹满、大便坚结、内有燥屎者,即为阳明病也。阳明里实宜承气汤。 (胃家实为阳明病主证,攻下为阳明病之正治。)
阳明病主方承气汤。
阳明病者,腹满是也,下利也属阳明病。
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若加腹满,即为阳明病。
《汤液经》211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属麻黄汤证。”此条本太阳病,因胸满而属阳明合病。
《汤液经》36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此条本太阳病,因自利而属阳明合病。
《汤液经》107条栀子汤,脉浮而紧本为太阳病,因有腹满,故为阳明。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发热,是为阳明温病表证。
太阳病,发热而不恶寒,舌上苔者,属阳明病; (107条栀子汤证。)无苔者三阳合病,或少阳病。 (舌上苔者,当为黄苔。)
栀子证传里承气汤;白虎证传里伤津液,养阴。
阳明病,腹满而大便不坚者,不可下,定坚乃可下。
阳明病,腹满而利,脉不沉迟者,不虚,属阳明,宜下之;若脉沉者,虚者属太阴。故曰:阳明病不能只言胃中寒、胃家实,以胃家虚也属阳明病。
《汤液经》20条:“阳明病,能食为中风, (有热。)不能食为中寒。”胃中冷,水谷不分而致腹满,也属阳明。
阳明为阳证之里,少阴为阴证之里,阳明为实证之里,少阴为虚证之里。
阳明无表证,如有表证即为太阳阳明,阳明腑证即正阳阳明,阳明经证即少阳阳明。
阳明病无本经自起,或由太阳传来,或由少阳传来。如属少阳柴胡汤证,每可转变为阳明承气证,然此当属本经自传,以有邪之经,始可传也。
凡太阳或少阳转属阳明,必先口苦腹满,以腹满为将大便坚结之象。如无腹满,大便不坚,不为里实证。内有燥屎必定腹满。若腹微满,初头坚,后必溏,不可下。或虽便秘,但无腹满,不可下。
○ 阳明病以腹满为提纲,但必须分其寒热与虚实之不同,及其归属。
阳明病胃家实,则胃家虚太阴病是也。然亦不可概一而论之,以胃家虚亦有为阳明病者也。如先坚后溏、先溏后坚等,为系在阳明,不纯属太阴,必溏薄而利,方为太阴病也。
《汤液经》246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自“燥屎”二字观之,可知胃家实之“实”字之义。
阳明在里,大法主攻下,以三承气汤为主,但有白虎清法。
太阳在表,大法宜汗,桂枝、麻黄、葛根、青龙诸法,但有轻重之各异。
少阳在半表半里,大法主利,利三焦水道小便。
故曰汗、下、利三者是三阳大法,后家以汗、吐、下三法当之,因吐法有在阳明,有在少阳,其不及汗、下、利之更为完全。
一,属热属实为正阳阳明,承气汤,必脉沉或弦者,乃可攻下。
二,脉浮者为太阳阳明,其表寒麻黄汤、葛根汤,温病栀子汤。
三,脉洪大者为少阳阳明,风温表证白虎汤。
四,脉细者少阳阳明,中风表证小柴胡汤。
五,属虚而脉沉迟者为太阴阳明,桂枝加大黄汤。
六,属实而但欲寐,脉沉迟滑为少阴阳明,承气汤。
七,阳明实证,手足厥逆为厥阴阳明,承气汤。
实证腹中有燥屎,虚证下利,不实证头坚后溏。
阳明多温病,其表证栀子汤、白虎汤,里证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阳明兼证,黄疸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蓄血抵当汤;阳明变证,猪苓汤利小便,治蓄水,蜜煎导通便于不能攻下,以及土瓜根汁、猪胆汁灌肠,麻子仁丸诸法。
阳明病禁发汗,禁利小便,阳明下法不可过早,论有“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及“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并“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之戒。其攻下亦“中病便止,不必尽服之”及“若下者,勿复服。”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湯液經》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傷寒論》
皮毛汗腺为表,表属太阳;肠胃为里,里属阳明;皮毛之内,肠胃以外,为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既不出表,亦不可入里,其有表入太阳,有里入阳明,故亦可曰,半表半里为无表无里。
太阳为开,阳明为閤,少阳为枢。
少阳无独立病,以少阳有表入太阳,有里入阳明,是之谓枢。其少阳太阳在太阳篇,少阳阳明在阳明篇,故少阳全篇只九条。 (《伤寒论》)
少阳病证,口苦咽干目眩属热,大法主清利。
此条当非仲景经文,为后之崇尚《内经》者羼入。
周岩《本草思辨录》云:“医不讲《内经》,不讲《内经》则已,讲《内经》,而于仲圣方仍枘凿 1而不入,何裨于医?试问《灵枢》足少阳口苦胸胁痛等证,手少阳有之乎?小柴胡汤之为治足少阳,则其置手少阳在何也?”
1 枘(ruì瑞)凿:语本《楚辞·九辩》,原指榫头和卯眼,比喻互相抵触而不兼容。
口苦咽干,非少阳病所独有,阳明病有“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少阳病当另有提纲。
○ 少阳病以胸胁苦满为提纲。
论有“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一条。
少阳无主方,而小柴胡汤为太阳少阳合病中风表证之方。
喘满为阳明,胁下坚满为少阳。少阳为饮食入胃,变而不化,停积于中上二焦半表半里之界,不可吐、下、发汗,大法主利。利者,利三焦水道小便之法。其凡属肠胃以外之杂病,饮食津液凝滞等,皆在此例。
胸胁苦满,乃风寒饮食津液停积在肠胃以外,不在肠胃之里,而在三焦水道,故有此证。其表证为柴胡汤证,里证:痞为泻心汤证,结胸为陷胸汤证;一如心下有水气,表证小青龙汤,里证真武汤。
少阳表病,太少合病中风,小柴胡汤;太少合病表寒,柴胡桂枝汤;阳明少阳合病里热,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少阳里寒,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相抟,呕吐腹痛,黄连汤;痞满呕逆,半夏泻心汤;食不入,干姜黄连人参汤;自利,黄芩汤;上逆于胃,利兼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诸证,都是肠胃以外,属三焦水道病。故曰:利谷道者阳明,利水道者少阳也。
少阳病禁汗,禁吐下,论有“少阳病不可发其汗,发汗则谵语”及“吐下则悸而惊”之戒。
太阴病腹满;按三阳都有腹满,阳明更有之,而提纲所不及者,以三阳不以里证为提纲,犹如三阴不以表证为提纲也。
腹满实证在阳明,腹满虚证在太阴。凡肠胃热实证在阳明,肠胃虚寒证在太阴,阳明太阴相为表里也。
表里者,指部位而言,亦即上下、左右、前后之谓也。寒热者,指性质而言,亦即燥湿、虚实之谓也。
太阴病为胃家虚,此对阳明病胃家实而言,故曰:肠胃内之证候,当有虚实之分。
太阴者,阳明虚也,而阳明者,太阴实也。阳明虚即肠胃虚,而与脾家实无关,论中脾家实为对胃而言。
食不下在太阴,欲食而不能食在厥阴。
太阴吐利必有谷食浊屎,为饮食停于肠胃,阻滞不化,故有腹痛,手足或冷或温。太阴病宜四逆辈,四逆汤类方,四逆、茯苓四逆、白通、通脉四逆、理中等。少阴吐利属中阳虚竭,不能吸收水分,转化津液,急转直下所致,必致心阳衰竭,津液消脱,而至不治,急当温中,四逆加人参汤。
阳明病有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内有积也,宜下之愈,此调胃承气汤主证。《汤液经》240条:“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太阴病吐而自利,此属虚寒,若下之,必胸下结坚。
夹阴伤寒,也有可用大黄者,此必属有余之证。其属不足,虚寒者属太阴少阴。
《汤液经》56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四肢烦疼,为定本条中风表证之由来。此条无自利而吐,无腹痛诸证,而有表证,其脉必浮,或有小浮,或不沉而无力,阳为人迎喉脉,阴为寸口,人迎脉微,寸口涩长,故曰中风,长为阳脉,故知可愈,解表宜桂枝汤。若脉不长而短者,为中寒,可与桂枝人参汤。以短脉属寒,恐有吐利,用时必在汗吐下后为妥。
表证而里虚,桂枝人参汤;表证里实,五苓散。 (水气。)
太阴病,表急者桂枝汤,里急者四逆汤,表里俱急者四逆加桂枝汤。
《汤液经》386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宜四逆辈。”自利而渴,在阴属少阴,在阳属阳明;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厥阴吐利可兼有脓血。
太阴为寒,阳明为热。太阴下利腹痛,少阴下利腹不痛。
太阴为里中之里,当温中;太阳为表中之表,当解表。少阴亦为里中之里,但少阴有死证。 (太阴少阴合病在少阴篇,太阴厥阴合病在厥阴篇,故《伤寒论》太阴篇条文只八条,太阴以寒湿为主,又以虚为主。)
○ 太阴病以吐利腹痛为提纲。
太阴病禁下,论有“下之益甚,复时自痛,胸下结坚。”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湯液經》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傷寒論》
三阳重在太阳,三阴重在少阴。实证责在阳明,虚证责在少阴。三阳有余属阳明,三阴寒热错杂属厥阴,而少阳太阴皆附焉。质言之,亦只一阴一阳,故太阳为三阳之要,少阴为三阴之要。
三阴只少阴说脉,三阳只太阳说脉,全论说脉皆在篇首。
少阴主里,主虚,属寒,为精神不足但欲寐。少阴主脉沉欲寐,而少阴不以脉沉为提纲者何也?以阳明、少阳皆有沉脉,为避混同,故以微细为提纲。
三阳亦有但欲寐者,如脉浮大之白虎汤证,脉沉弦之承气汤证。若脉沉而微细,则属少阴病,故少阴不仅但欲寐,必脉沉微细,始得为少阴病。
太阳主脉浮恶寒,以其在表故也;少阴主脉沉欲寐,以其在里故也。
阳明有浮大之脉,有沉弦之脉。脉浮大为三阳风温石膏证,脉沉弦为阳明胃实承气证。少阴有微细之脉,亦有沉实之脉。微细为真少阴,沉实为假少阴,故必脉微细方为少阴病。
阳明病,脉沉弦为本脉,脉浮大为三阳合病。
少阴病,脉微细,微从伤寒来,属阳虚,细从温病来,属阴虚,脉微细,则阴阳两虚。 (微为无形之细,细为有形之微。)
少阴属寒,太阴少阴合病属寒,太阴厥阴合病属热。
少阴与厥阴,其病有气血之分。
三阳无“厥”字,三阴则有之,而四逆散证为假四逆。
少阴病,脉细而不微,为阴虚,宜凉药养阴。
少阴病,脉微而不细,为阳虚,宜温药温中。
○ 少阴病以下利为提纲,虽提纲无下利明文,然读《伤寒论》少阴全篇四十五条,其以下利为主证者凡二十条,以此可知。
少阴吐利清水无腹痛,少阴主方白通汤。
白通汤为少阴病主方。下利脓血桃花汤,下利烦躁吴茱萸汤,下利咽痛猪肤汤。
六经各经皆有中风、伤寒、温病,少阴病亦然。少阴中风,麻黄细辛附子汤、吴茱萸汤;少阴温病,猪苓汤、芩连阿胶鸡子黄汤;少阴温病急下,大承气汤;少阴伤寒,白通汤、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
《汤液经》99条:“少阴中风,其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師曰:厥陰之為病,消渴,其氣上撞,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之不肯止。《湯液經》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傷寒論》
此条提纲,为叔和以前治仲景学者所撰,读厥阴全篇论治条文,都与本提纲无关,是厥阴病不能以此为提纲。
《脉经》第八卷消渴篇载此条,其“厥阴之为病”上有“师曰”二字,可知必为仲景弟子执经问难记录,决无夫子撰著时,自作问答而称师曰者也。以此类推,余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诸条,皆属仲景遗论,实非《汤液经》文,故此六条,不能作为六经提纲,伤寒六经当另有提纲。
又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条,《脉经》无之,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条,见《千金翼·阳明病状第八》,均非伊尹经文可知。
少阳在表,主寒热往来,厥阴在里,主厥热胜复,少阳厥阴互为表里也。
太阴纯寒无热,少阴有寒有热,厥阴兼热兼寒。
三阴,质言之只一阴,亦即少阴为主也,以热者属厥阴,寒者属太阴,少阴则有寒有热,大论厥阴少阴列入少阴篇,太阴少阴亦列入少阴篇,故三阴少阴篇独多。
手足逆冷为少阴病主证。若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必厥而兼热,乃属厥阴病也。但又不可一定,按六经皆有发热,三阳合病白虎汤证有手足逆冷,可知厥而兼热,亦非厥阴所独有。
《汤液经》112条:“伤寒脉滑而厥者,其表有热,白虎汤主之。”
先厥后热者为寒厥,先热后厥者为热厥。热胜厥则发痈脓,厥胜热则下利。
厥阴病,厥少则病退,厥多则病进,厥阴病见发热者生。
热厥为温病,当清;寒厥为伤寒,当温。
厥阴病,厥约分四类,一蛔厥乌梅丸,二热厥白虎汤,三血厥当归四逆汤,四气厥四逆汤,而此四者皆属虚厥。
乌梅丸治蛔厥,非统治厥阴之方剂。
厥阴温病,其热无由发越,扰动血分,在上为喉痹,口伤烂赤,唾脓血,在下为便脓血,在外为发痈脓。
伤寒六经,太阳无死证,太阳阳明有危证,太阳少阳有死证,少阴有死证,厥阴亦有死证,而厥阴死证多为误治致死,故曰:全六经惟少阳厥阴为难治。
读厥阴篇,既有白通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证治,又有乌梅丸、干姜芩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白头翁汤证治,更有小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白虎汤,以及瓜蒂散证治,凡此诸条,或为厥热胜复,或厥利,或发痈脓,唾便脓血,或吐蛔蛔厥,或热厥,或下利呕哕虚烦,全篇寒热夹杂,虚实夹杂,气血夹杂,为伤寒,为温病,不可不分。
《伤寒论》全书,三阳条文多,而太阳最多,而分上、中、下三篇,三阴条文少,至厥阴,则所存无几,以凡少阴厥阴合病全在少阴篇也。厥阴全篇,冠“厥阴病”题首者,只见四条,余则条文皆无题首。以此可知,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以六经分篇,于诸阴证厥逆,及三阳篇外之诸厥,皆杂入厥阴篇,故使厥阴一篇,错杂无章,而厥阴名存实亡,此叔和之失也。
○ 厥阴病无提纲可提。
六经正方:
太阳桂枝汤,阳明承气汤,少阳柴胡汤。
太阴四逆汤,少阴四逆汤,厥阴四逆汤。
太阳三阳白虎汤。
太阴少阴白通汤。
少阴厥阴桃花汤。
2015年6月再校重订嵩京七十七手稿
乙未端午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暑附焉。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冬天属燥,长夏属湿。
天地分两气,寒与温也。
平,无倾侧高下曰平,如水平、地平。若从大处以说,天下无绝对之平。按:战国时人已知地球圆形,而非后世所谓天圆地方,久则积非成是。故曰地平者,亦平之假定词也。
中之与平,同一义也。按:中者正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中,俗有“不平则鸣”一语。
北地以面麦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性皆甘平,所以养人,而无偏驳。
○ 灋,古“法”字。法者,有定式可以遵守者曰法。法,常也,效法也,求其平也。又,法,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平者去之,故从廌,从去。廌,通作豸 1,又名解廌 2,似鹿而一角,又曰一角羊,性知有罪,皋陶 3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1 豸(zhì志):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是非曲直。
2 解廌(xiè zhì谢志):或作“獬豸”。
3 皋陶(yáo遥):相传为舜之臣,掌管刑法和教育,用独角兽獬豸治狱,以正直闻名天下,为中国司法之鼻祖。
方,方犹道也,所用法也,辨方正位。
治病,求其平也。人有病则不平,大病则大不平,小病则小不平。治病者,治之使平,故曰平人者不病也。
六气,综言之,亦只寒温二气,而湿、燥、风、火四者属质,本不属气,故《神农本经》只说寒温,以药性亦惟寒温二气可属焉。
○ 药分寒温,寒主降下,温主升散。升降者,寒温之作用也。《本经》只礜石一味味辛大热,而无大寒药。
气由鼻入,味从口入。
○ 药分颜色,白色多寒,红色多温,如红椒色赤入血分,食之大便干结。大蒜色白入气分,食之小便臭秽。又如白糖性寒清热,红糖性温散寒,再如桂枝色赤入血分, (心脏。)久服通神。麻黄色青入气分, (肺脏。)服之发汗。
○ 药分气血,病分气血。
人身分气血两大类,红者为血,其非红色者皆属于气。故曰西说之神经,即中医之气脉,《素问》曰“气出于脑”也;西说之血管,即中医之血脉,《素问》曰“血出于心”也。故中风之中神经者麻黄主之,血痹病者桂枝主之。又除开血管,西医之呼吸系统、淋巴系统、泌尿系统等,亦即三焦、水道、小便,莫不归属于气分。
桂枝本不发汗,但有服之反汗者;麻黄本发汗,但有服之反不汗者。此为气分药反得血分效,血分药反得气分效之故也。
白虎、黄连属少阳气分药,非厥阴血分药。气与血相为表里,少阳与厥阴相为表里,故治病首当辨明表里气血。
○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乍一观之,阴阳居八纲之首,必其统括全面,范围甚广。然细绎之,若“阴阳”二字,而无“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奠其后,则阴阳徒具空名,不切实用。如临一证,不曰表里,不曰虚实,不曰寒热,而只曰阴证、阳证,试问其治则又何从下手?此刘民叔先生所以曰:八纲辨证,宜去其阴阳辨证,而当加气血辨证,亦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也。后世辨证每忽略气血辨证,而治病不辨气血,药将焉用耶?如血分病而用气分药,则病深药浅;气分病而用血分药,则药过病所。治不对证,固无疗效可言,更且延误病情,此医之罪也。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彼外科疡医,尚能提出治病辨证必分气血,而况我侪 1治内科医者乎?千百年来,泥于八纲阴阳之说,而竟略勿深省其短,良可浩叹。故曰:八纲辨证,除表里辨证、虚实辨证、寒热辨证而外,气血辨证在所不可缺也。读本草药性功能,亦必分其属气属血,如此辨证用药,庶几药证相合。
1 侪(chái柴):等辈,同类的人们。
○《汤液经》361条:“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霍乱,霍者,形容吐泻之霍霍有声也,乱者,乱于中也。亦有谓霍乱者,指如“平定霍国之乱”之急迫也。
普通霍乱,吐利腹痛属太阴病;真性霍乱,吐利腹不痛属少阴病。霍乱吐利,有谷食者不属死候。而真性霍乱吐利,乃其全身津液急转直下,无谷食,故无腹痛,津液亡则死。
三阳霍乱吐利有谷食。
太阴霍乱吐浊水利浊屎。
少阴霍乱吐清水利清水。
《汤液经》354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用法,阴盛寒极不能骤进大热之品,必不能受也,故加人尿以引之,此亦古人圆会之意,加猪胆汁所以治烦。 (刘师《伤寒论霍乱训解》第七页,白通汤治法详载之。)(嵩京按:昔医有热药凉吃一法,亦可效仿。)
民国三十一年,仲夏酷暑,炎热异常。福履理路合群坊,公兴米楼老板闽人吴文彬,其母及弟同患吐利重病,西医诊断为霍乱,岌岌乎不可终日。医者束手,合家惶恐,急延刘师往救。刘师偕张稼新、孟友松同趋,诊得其母则附子证,其弟则石膏证,服之皆庆重生。夫母子天性相生也,寝食与共也,同时感病也,吐利又相若也,而各以白虎、四逆,性味大异之药品分起危疴,同学等惑之,执疑求教。刘师曰:“吴氏母子之病霍乱,扼其辨证寒湿、湿热之要,即小便利与不利也,余虽同而无何也,子当明记之。”此上世纪四十年代,张稼新师兄所记刘师医案一则,以此可见刘师辨证之精细,自小便而辨证之属寒属热。用药大胆泼辣,附子石膏各走极端,而治同一病种两者不同证候,并获痊愈。刘师尝曰:“经方家辨证,不问病名,不求病因,但按其证,以施药治。”至哉言也!此亦即我药治学家之最高境界,格物致知之要旨。
《汤液经》61条:“少阴病,欲吐而不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虚寒不能制溲,故白也。” (小便色白与小便清同,不黄不赤也。小便黄赤多三阳证。)
民国九年,庚申,七八月,盛夏溽暑,成都大疫,一时此传彼染,遍及城乡,死者不可胜数。医者不识证候,沿用宋《和剂局方》温中发表成法,温病误温,而误治致死者亦复不少。刘师考据经典,并历代诸家学说经验,以少年医师,力排众议,辨证论治,大胆制方,重用石膏为主药,活人无算。因乞治而不能尽诊者,将所拟方药,毫不自秘,印成单片,广为传送,而病者按法服用,十愈八九,定名为庚申石膏解疫饮。嗣后汇编成书,取名《时疫解惑论》,议论精辟,足补前人所未及。
庚申石膏解疫饮
治霍乱吐利,心慌转筋,肢厥肉脱,两脉沉伏,喑哑口渴,溺热如沸汤,目赤舌绛,咽干喉痛方。
生石膏 二两五钱 滑石 凝水石 各一两,碎 扁豆 生,八钱 木瓜 茯苓 猪苓 泽泻 兰草 各三钱 金银花 四钱
上十味,以水四大碗,煮取一碗半,去滓,不拘时服。若病重者,可日服至二三剂,并刺尺泽、委中、少商、厉兑四穴,以泄疫毒。若吐利初起,尚未化火动风者,可酌加桂或桂枝。 (《存心堂集验方》)
刘河间桂苓甘露饮,就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以肉桂易桂枝,共九味,而刘师庚申石膏解疫饮,复于甘露方内去桂枝、甘草,加银花、兰草、木瓜,以扁豆易白术,共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