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越绝书》的主要内容
关于《越绝书》的内容,据张宗祥《越绝书校注序》载云:“此书刻本,最早为宋嘉定庚辰东徐丁黼刻于夔州,次为嘉定壬申汪纲刻于绍兴,又次为元大德丙午绍兴路刊本。此二宋一元,今均不见著录。所见者均明刊本……此书分卷,有作十四卷者,有作十五卷者,有作十六卷者。然其篇数,均为十九。《崇文总目》所云‘内记八、外传十七’,今内经、内卷,存者六篇,亡其二篇;外传十三篇,亡其四篇。然第三卷《吴内传》一篇,止‘吴何以称人乎’、‘蔡昭公南朝楚’、‘越王勾践欲伐吴王阖闾’、‘吴人败于就李’、‘越王勾践反国六年’五则,与吴越事有关,顾所记亦厖杂无序,其他更皆泛记尧舜至周公古事,不独与《吴内传》不相涉,与本书亦不相涉。倘非他书错简,或者本为《越绝》原文,而篇名已佚,杂在其间,未可知也。”[20]可见,现存《越绝书》的内容被分为内传篇和外传篇,其中外传13篇,内经、内传6篇,共19篇。内篇多为吴越谋士、道家、阴阳家的治国之术,外篇则采用问答形式,阐述该书的作者、地理沿革、吴越事迹演变等。从该书的行文来看,内篇文风深奥,晦涩难懂,外篇则通俗易懂。
第一卷的《越绝外传本事第一》为全书的序文,采用问答的方式说明该书的命名缘由、作者情况及分类体例。关于《越绝书》的命名,序文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即“何谓《越绝》”、“何不称《越经书记》”、“何不言《齐绝》”、越王勾践称霸“何不第一,而卒本吴太伯为”,从而指出《越绝书》记载的是越王勾践时代的史事,勾践在周王室衰微之时,抑强扶弱,成就霸主之业,其功绩冠绝时人,故被称为《越绝》。《越绝书》未署作者姓名,本篇对子贡、伍子胥所作二说进行分析,指出二人既与该书有一定联系,但子贡或伍子胥并非为全书的作者。同时在体例方面,指出《越绝书》在篇章体例上有经、传、内、外之分。同卷《越绝荆平王内传第二》主要描述了伍子胥复仇的故事。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其父兄均无罪而被楚平王杀害,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逃离楚国,历尽艰险来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之后,伍子胥借助吴国之力,打败楚国,鞭笞楚平王之墓,实现了复仇的心愿。第二卷《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主要介绍了吴地概况及吴国的历史演变,可称之为关于吴地的最古老的方志。本篇以阖闾所筑吴都(即吴大城)为中心,先近后远,向四周辐射,描述次序井然,并述及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吴都的归属变化。第三卷《越绝吴内传第四》,篇名吴内传,但其重心并不在记叙吴人、越人之事,文章以吴国帮助伍子胥复仇、伐楚成功开始,随之即转入范蠡关于“节事”的论述。“节事”即指善于节制事情,即一举一动都要顺应天道和地兆。顺应天道和地兆,就能得到民心,做事自然能够取得成功,作为人君尤应明了此理。文章用很大篇幅阐述了尧、舜、启、汤、文王、武王、周公、晋文、齐桓等先贤的事迹,借以阐发弱越因顺应天道地兆故能败吴复仇的道理。
第四卷《越绝计倪内经第五》所记为勾践谋臣计倪所献的治国之策,他认为积蓄固然离不开“省赋敛,劝农桑”,但更重要的还是能够顺应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善于流通货物,开源资利。在文中,计倪基于农业丰歉情形,提出“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的丰歉循环论,指出明君能够“视民所不足,及其有余,为之命以利之”,紧紧抓住“利源流”这一根本,推行平籴之法,开设官市,保护农工商业的利益。勾践采纳了计倪之计,越国果然得以强大。第五卷《越绝请籴内传第六》由越国向吴国请籴一事写起,请籴之策乃越国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所献的谋略,文章重在描述越国向吴国请籴后,吴国君臣的分歧及伍子胥与太宰嚭的斗争。吴王夫差喜好虚名,在太宰嚭的阿谀怂恿下,答应了越国请籴的请求。由此,伍子胥与太宰嚭的矛盾愈益尖锐,太宰嚭为对付伍子胥,策划了伐齐之计,迫使伍子胥自杀,而吴国也因此衰败,不久便为越国所灭,吴国的败亡正反衬出了越国计谋的成功,故本篇即以“请籴内传”为题。
第六卷《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是关于吴越谋士及其策略的记叙和考订,重心在于介绍伍子胥、范蠡、文种的谋略与事迹,以阐明“君明道正”“君明臣良”的道理。在阐述伍子胥之事时,语多涉预言天象祸福,不成系统,不及文末描述范蠡、文种事迹时显得切实可信。第七卷《越绝外传记范伯第八》阐明了范蠡入越并获得勾践重用的经历,文章以吴国忠臣伍子胥被迫害致死,而越国君主勾践知错就改、任人唯贤,故范蠡能够得到勾践的重用,吴国因而败亡,越国因而强大,吴越两国国君在用人问题上的差异,正预示着两国兴衰存亡的必然结果,对于吴越两国君臣关系的描述,正出于作者扬越抑吴的用意。本卷的《越绝内传陈成恒第九》所记内容为子贡游说齐、吴、越、晋诸国的言辞,即“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具体内容,也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内容基本相同。篇名被记作陈成恒,但陈成恒伐鲁只是一个引子,全篇重在记述吴越两国面对子贡的游说所采取的措施,吴王夫差“贪功名而不知利害”,虽对越国有所防备,但终因利欲熏心,而中了子贡的圈套。对于越王勾践,子贡则详细分析内外形势,设计复仇强国的途径。由此可见,子贡对吴越两国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其目的在于弱吴而强越。子贡所为除了帮助鲁国免于危难,还兼有帮助有道国家的目的,正可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据本篇记载,子贡出国游说乃是孔子的主意,“孔子遣之”,孔子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破吴强越在作者看来,乃是当时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作者明显的扬越抑吴意图。
第八卷《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所记为越地概况,上溯至越之先祖,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东游会稽并刻字立石、返程后去世而结束,侧重于记载越王勾践时期的情况。文章以勾践的活动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勾践的日常起居及越国都城和近郊形势;第二部分则以吴越相争为中心,描述与战争有关的山川地理状况及其沿革。钱培名《越绝书札记》认为标题中脱了“越”字,应为《越绝外传记越地传第十》。第九卷《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主要描述越国谋臣计倪的国君任人之策。在写法上,仍采用吴越对比的手法,以吴王夫差不能知人善任、杀害贤臣伍子胥终致败亡为衬托,彰显越王勾践的知错就改、重用贤才,终使越国强大称霸,阐明国君对待贤人应该“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21]借以证明计倪主张的正确性。第十卷《越绝外传记吴王占梦第十二》描述了吴国大臣太宰嚭和公孙圣为吴王占梦,正言直谏的公孙圣为不辨忠奸的君主夫差所害,而谄媚祸国的太宰嚭反被夫差重用,以致国败身亡,这正是作者对当时吴越国势易位所进行的历史总结。第十一卷《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吴越两国所产名剑,介绍了干将、欧冶子等冶炼专家,集中反映了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水平,本篇亦是中国最早的冶炼志。
第十二卷《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介绍了越国谋臣文种的伐吴九术,《越绝书》重点阐述了其中三策,第一策为《请籴内传》中的“贵籴粟槁,以空其邦”,第二、三策则分别为本篇所述的“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及“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勾践采纳了文种的策略,果然灭吴强越。本卷的《越绝外传记军气第十五》首写伍子胥的“相气取敌”之法,次写“算于庙堂”之术,重在用兵月日数与太岁避忌。第十三卷《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记载了范蠡的治国之道,题名“枕中”,意为越王勾践将范蠡的建议视为国宝,记录下来珍藏在枕匣里。本篇所记的中心为范蠡的储谷富民之策,范蠡认为要做到这点,君主必须熟谙“中和”之道,一方面体察“天之三表”,掌握万物演化的规律;另一方面君主必须身体力行,提倡简朴,杜绝奢侈。范蠡特别强调事物发展的预知之道,主张“执其中”,“天地之间,人最为贵”,其最后的隐退避凶,亦是其能够预知的佐证。第十四卷《越绝外传春申君第十七》记述了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楚国国相春申君的事迹,重在其纳女献王之事。《越绝书》为春申君立传,应是越国后为楚国所灭,春申君受封于吴地的原因。本卷的《越绝德序外传记第十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文种、范蠡和伍子胥最后结局的描述,感慨吴越两国国君的暗德。对于吴王夫差,作者斥其“夫差狂惑,贼杀子胥”“离德信不用”,对于越王勾践,作者虽未明确直斥,但同样暗含贬责之意,“勾践至贤,种曷为诛?范蠡恐惧,逃于五湖,盖有说乎”?[22]本篇文末所言则更揭示出这一点,“观乎《德叙》,能知忠直所死,狂懵通拙”。[23]伍子胥、范蠡、文种三位吴越谋臣的结局正表明吴越春秋的辉煌时代逐渐成为历史,《越绝书》也到了结尾的阶段。本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越绝书》的编纂目的和全书主要篇章的内容揭示。宋人所撰《崇文总目》云《越绝书》有文二十五篇,今本所见仅十九篇,据本篇所载,则亡佚的六篇中有三篇可知其名,即《太伯》《吴越》《兵法》。
第十五卷《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是序文《外传本事第一》内容的延伸,兼具跋的作用,与序文遥相呼应,主要说明原作者和后代整理编纂者的情况,笔者前文已有介绍,兹不赘述。中间部分在表述上与序文相同,采用问答方式,介绍全书主要篇目的次序和编纂意图,并对伍子胥、勾践和范蠡三人的言行进行评论,不仅具有总结色彩,而且体现了秦汉时期儒家解经讲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