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坝河流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生态修复:以三峡水库与长江中下游典型河段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经济文化和重要的区位优势,历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和发展区域,也是目前我国资源最富集、经济最集中的巨型产业带,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长江流域又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的区域(杜耘,20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湖湿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退化;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仅江汉平原湖泊水域面积就由7100余km2减少到约2400km2;相应地,作为河湖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泊消落区面积也急剧萎缩。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江汉平原湖泊消落带面积共约3293km2,而至今江汉平原湖泊消落带面积不足500km2。洞庭湖水域面积近80年来也减少近2500km2(杜耘,2011)。

(2)水环境恶化,主要水体污染严重,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中游地区工业污染增加的趋势明显,长江干流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频现,局部地区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发展的临界点。

根据水利部门发布的最新水资源公报,劣于Ⅲ类水河长占到总评价河长的22.6%,在164个省界断面中全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占10.4%,在60个重点湖泊中全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占76.7%,在1150个重要水功能区中按全指标评价个数达标率仅为68.5%,在评价的329个水源地中全年水质均合格的仅占58.7%。

(3)水生态系统退化,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水生态概念的内涵有宽有窄,这里主要是指长江水系动植物的问题。生境片段化和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长江中的白鳍豚、中华鲟、长江鲟、白鲟、鲥鱼等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既有滥捕问题,也反映了生境问题。所以,保护长江还要努力改善长江流域的动植物生态环境。

在中华鲟产卵繁殖期(10月、11月),下游年均径流量减少24%左右,年均含沙量下降94%;在四大家鱼产卵繁殖高峰期(5月、6月),下游年均径流量减少4%~10%,年均含沙量下降95%。葛洲坝枢纽建成后,阻隔了中华鲟洄游通道,新的产卵场面积只有原来天然场地的5%左右;此外,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时间平均推迟10天左右,产卵规模也大幅降低。部分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以鄱阳湖为例,枯水期水位迅速下降,水面缩小、洲滩出露面积增加,芦苇、南荻等挺水性植物向低处扩展,洲滩较高处湿地退化为草甸,大量沉水植物由于长时间出露而死亡,马来眼子菜等植被面积由20世纪占全湖植被总面积的20%,下降到现在的不到5%;湖区鱼汛的种类和规模显著减小,鱼类资源量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剧减70%以上,经济鱼类种群呈现低龄化、小型化;江豚受食物短缺、航运船舶等影响,有病伤、饿死现象(吴舜泽,2016)。

(4)洪、涝、渍、旱等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在全球变化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此外,长江中游处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同作用地区,工程建成运行以后,长江中游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如长江水沙情势变化导致的长江中游湿地系统变化、跨流域调水产生的汉江中下游径流量不足、水环境容量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