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坝河流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生态修复:以三峡水库与长江中下游典型河段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中下游河流基本特征

1.2.1 水系特征

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宜昌以下,干流进入中下游冲积平原,两岸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沿岸建有完整的防洪堤,水面坡降平缓,宜昌至湖口平均比降0.03‰,湖口至入海口平均比降0.007‰。长江支流众多,在中游入汇的,左岸有沮漳河、汉江,右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饶、修五河;在下游入汇的,左岸有皖河、巢湖水系、滁河,右岸有青弋江、水阳江、太湖水系和黄浦江;淮河也有部分水量在左岸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南北大运河在扬州与镇江间穿越长江。这些密布在长江南北两侧的支流与长江干流组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

1.2.2 河道特征

长江干流自宜昌以下为中下游,其中徐六泾至50号灯标为河口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沿程各河段水文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各异,形成的河型也不同。从总体上看,中下游的河型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蜿蜒型和分汊型四大类,以分汊型为主,其长度约占总长的60%。宜昌至枝城河段是山区河流进入平原河流的过渡段,两岸有低山丘陵和阶地控制,河岸抗冲能力较强,为顺直或微弯河型,河床稳定性较好;上荆江河段弯道较多,弯道内多有江心洲,属微弯分汊河型,受边界条件和历年抛石护岸工程的控制,总体河势相对较稳定,河道演变主要表现在局部河段的主流摆动,相应的成型淤积体有一定的变化,部分分汊河段主支汊呈周期性交替变化;下荆江河段为蜿蜒型河道,两岸抗冲性较差,历史上河道横向摆幅很大,自然裁弯和切滩撇弯现象较为频繁,经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系统裁弯,以及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的实施,除石首弯道和监利弯道近期变化较为剧烈外,河势已得到初步控制;城陵矶至湖口段总体为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河道,总体河势相对较稳定,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顺直段主流摆动,两岸交替冲淤,弯道内凹岸冲刷,分汊段主、支汊交替消长;湖口至徐六泾段,分汊河型较湖口以上更为发育,洲汊众多。河道分汊段一般为二汊或三汊,少数有四汊至五汊,窄段一般一岸或两岸有山矶节点控制,河槽窄深而稳定,分汊段主流易发生往复摆动,有些河段的主流摆幅较大,使江岸冲淤反复,主汊南北易位,河床演变强度大于中游河道;徐六泾以下的河口段呈喇叭形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共有北支、北港、北槽、南槽四个入海通道,由于受径流、潮流及风暴潮等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加之河道宽阔,暗沙密布,河势变化复杂,河道稳定性较差。

近60年来,中下游干流以控制河势和防洪保安为主要目标,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护岸工程、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部分分汊河段的堵汊工程等河道治理工程,共完成护岸1600余km,抛石9100余万m3,修建丁坝685座,各类沉排约520万m2。这些治理工程的实施,使中下游干流河道基本得到初步控制,总体上河势向稳定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