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本书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合理的三大标准:区域结构内部各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差异适度、相对协调;区域结构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布局功能发挥态势良好,能缓解国家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地域性供需矛盾。同时,对每一条标准的实证性含义进行了探索和阐释,将标准细化、量化,成为判断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合理与否的工具。
在内部结构差异适度、相对协调方面,本书构建了地区(省域)研究生教育发展差异指数体系,包括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差异指数和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两极分化指数,并采用相关统计量对其进行量化。同时针对统计量制定了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差异的静态警戒线和动态警戒线。在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方面,本书全面地分析了经济、政治、人口、文化、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影响,并以此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外部协调性计量模型,计算出区域结构整体和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值,同时建立区域结构外部协调性的警戒线对不协调值进行判断。在区域功能方面,本书从人才培养和就业角度对区域功能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数理阐释。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创新地应用了部分定量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精准性。在考察区域结构差异程度方面,本书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以及数据模拟实验的方法测算出各类研究生教育指标的地区差异指数警戒线;在外部协调性测量中,通过构建研究生教育与外部经济社会系统的联立方程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对研究生教育外部协调程度的计算,并运用统计控制过程的技术对区域结构的外部协调性进行分类和判别。在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创新如表1-1所示。
表1-1 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第三,在研究思路上,将区域结构与区域功能相结合,从人才培养和就业这一微观层面对区域功能进行分析,并以区域功能的发挥态势作为区域结构合理与否的判断标准,得出一系列较有新意的结论:生源地和就学地对研究生教育区域功能的发挥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作用大小高于工资收入以及部分个体特征;研究生教育层次越高,其本土功能作用越强,博士生比硕士生更容易留在本土工作;当前区域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地域性供需矛盾。
[1] 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67页。
[2] 齐祖亮、刘敬发主编《高等教育结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第148页。
[3] 谢维和、李乐夫、文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第48页。
[4] 陈慧青:《中国高校区域结构变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9,第102页。
[5] 许长青、马玉女:《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地理学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6] 黄栋:《中国高等院校区位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5,第35页。
[7] 练晓荣:《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协同发展理论探讨》,《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 余珊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第26页。
[9] 韩海彬:《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0,第86页。
[10] 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
[11]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合理调整》,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第33页。
[12] 金丽:《“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结构布局”课题研讨会会议综述》,《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13] 马佳宏、周会娟:《调整与适应: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探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4] 谢安邦、赵文华:《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系统观》,《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5] 李平:《高等院校布局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12期。
[16] 李琳、徐烈辉:《湖南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与对策》,《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6期。
[17] 山东省高等教育速度、规模、布局研究课题组:《山东高等学校布局实证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3期。
[18] 王少媛:《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
[19] 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45页。
[20] 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及其逻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第138页。
[21]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第162页。
[22] 黄栋:《中国高等院校区位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5,第98页。
[23] 田正平、张建中:《近代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探析——以1927至1949年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4] 王浒:《对我国高校布局的思考》,《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25] 李涛:《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26] 王荔、胡怡、刘继青:《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与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27] 吕昕:《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第45页。
[28] 梁妮:《我国高校规模的区域分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08,第86页。
[29] 梅海玲:《中美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比较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
[30] 董泽芳、张继平:《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31] 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32] 刘娟:《高校空间区域结构调整的国际趋势及其启示》,《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2期。
[33] 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of Australia,Regional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cross Regions,http://www.dest.gov.au/archive/highered/occpaper/99B/,2008-05.
[34] Goddard J.B.,Chatterton P.,“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Government and Policy 17(1999):685-699.
[35] 李锋亮、刘帆:《中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协调状况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6] 李若建:《高等教育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未来与发展》1994年第6期。
[37] 高峰:《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问题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
[38] 代蕊华、沈玉顺:《高等学校的空间布局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39] 王保华、张昱琨:《论发展地级城市高等教育》,《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40] 罗云、裴怀涛:《略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的不均衡性》,《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1期。
[41] 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第56页。
[42] 李硕豪、魏昌廷:《我国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数据》,《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3期。
[43] 潘璐璐、张炜、赵红星等:《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11期。
[44] 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0期;梁志:《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思考》,《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12期。
[45] 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6] 刘见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04,第75页。
[47] 侯龙龙、薛澜、黄沛:《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空间分布研究——对三个案例省份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8] 侯龙龙、薛澜:《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
[49] 沈鸿敏、刘求实:《我国高校地区分布非均衡问题及其影响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
[50] 汤兆平、孙剑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量化模型分析及评价》,《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51] 朱迎春、周志刚、王大鹏:《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52]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9,第98页。
[53] 谢维和、王孙禺、袁本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第376页。
[54] 王根顺、包水梅:《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透视》,《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55] 袁本涛、张文格:《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特征及相关策略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56] 樊明成:《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问题》,《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57] 陈学敏:《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8] 袁本涛、张文格:《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特征及相关策略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59] 金红梅:《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对策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1期;袁本涛、张文格:《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特征及相关策略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60] 许为民、张国昌、林伟连等:《区域经济与研究生教育布局——美、英、日、中四国现状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61] 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7期。
[62] 张国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05,第79页。
[63] 张振刚、林春培、金文钧:《基于研究生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2期。
[6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