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号:内容、运营与商业化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1 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让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意图。镜头语言虽然和平常讲话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达。视频号生产者要对镜头语言有基本的了解,以更好地展现要表达的内容。

镜头语言的基本概念包括景别、拍摄方式、拍摄角度以及组接方式等。

1.景别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不同,造成被摄体在镜头中所呈现的范围不同。拍摄者可以通过景别的变化,拍出不同构图效果,给观众带来时远时近、时而粗犷、时而细密的视觉感受,增强视频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景别一般分为如下几种。

(1)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树木、房屋等小如米粒。我们通常会配合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以起到画面过渡的作用。

(2)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被拍摄的人物或物体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的位置。广义上所说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全景、全景、小全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通常用来交代大环境或抒发情感,多用于片头,景多人少,多采用航拍。大全景里依然可以有大幅度的动作,比如追赶、打斗。在拍摄自然风光、城市面貌、建筑等题材时,大全景较为常用,能让观众一开场就对故事发生的场景心里有数。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类似于我们经常看到的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它用来进一步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被称为交代镜头。拍全景时,注意人物头顶和脚底一定要有适当的留白。

·小全景:指人物和室内一定范围内的地方,比全景小一些,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3)中景: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场景局部画面。中景以表现人物身份、动作为目的,侧重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注意的是,拍摄中景时不要正好卡在人的关节部位,会让观众觉得很突兀。

(4)半身景:俗称“半身镜头”,指聚焦在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也称中近景。

(5)近景:指聚焦在人物胸部以上的镜头,有时也拍摄物体的局部。近景便于观众看清人物的细微动作,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6)特写:近距离拍摄,被拍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通常以人物肩部以上为取景参照,特写镜头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突出表现被拍摄对象的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7)大特写:主要强调某一个动作、表情或者某个局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美国格里菲斯提出,拍摄物体时主要去强调画面主体的细节特征,比如拍摄一只手、嘴唇、泪眼,这样可让观众得到超强的视觉冲击。

(8)微距:主要用于拍摄十分细微的物体,如花卉、昆虫以及精密零件等,目的是突出微小物件的特征。

从局部到整体的组接,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层层递进,可将所要展现的故事清晰地呈现出来。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营造不同的氛围。景别的选择应当和视频号内容实际表现要求相结合,使每个镜头都能够统一在完整的叙述中。

2.拍摄方式

镜头是视频创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短视频作品,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镜头完成的。离开独立的镜头,也就没有了视频作品。镜头的拍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视频作品的最终效果。只有掌握基本的拍摄方式,才能让镜头语言更加丰富。

常规的拍摄方式主要有以下8种。

(1):被拍摄对象不动,由拍摄机器做向前运动进行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可在推进的速度上做变化,包括快推、慢推、猛推。这种拍摄方式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比如,从一个群体推近到一个人,或从一个整体推近到一个局部,突出个体或个体的某个细节。

(2):指被摄体不动,把被拍摄对象在画面构图中由近到远、由局部到全体展示出来。拉与推正好相反,是使画面由小场面或局部连续变到大场面或整体的拍摄方法。拉的拍摄方式主要用于表现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摇镜头也称为摇拍,在拍摄时手机或摄像机不动,只摇动镜头做左右、上下移动或旋转等运动,使观众感觉从对象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逐渐观看,就像一个人站立不动环顾四周,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4):从广义上说,运动拍摄的方式都称为移动拍摄。移常指被摄目标不动,将设备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做各个方向的移动来拍摄不动的物体,使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比如,借助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形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

(5):指跟踪拍摄。跟和移可结合使用,即将跟拍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能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可以很好地突出被拍摄主体,表现主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及体态等信息,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手机跟拍时,可以配合稳定器的全锁定模式,以保证移动时方向一致、画面更加平稳。

(6):指摄像机从下往上运动进行摄像。

(7):指摄像机从上往下运动进行摄像。

(8):即甩摇镜头,实际上是摇的一种,只是比一般摇的速度更快,从一个景物极快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使中间移动过程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以反映两个镜头的连续性。这种拍摄方式在以前的武打电影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在成为Vlog创作者用来转场的标准表现手法之一。

我们只有掌握这8种拍摄方式,再演练实操,把基本的手法运用在日常的视频拍摄中,学以致用,才能掌握更专业的拍摄手法。

3.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镜头以一定角度记录场景或物体。镜头和被摄主体的关系确立后,主要用以下6种拍摄角度进行拍摄。

(1)正拍: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垂直的拍摄角度,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形象,画面显得端庄,构图具有对称美,这种拍摄角度在新闻联播等传统电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

(2)侧拍:从与对象视线成直角的方向进行拍摄。侧拍分为左侧拍和右侧拍。侧拍有利于勾勒对象的侧面轮廓。

(3)斜拍:介于正面、侧面之间的拍摄角度。斜拍能够在一个画面内同时表现对象的两个侧面,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斜拍是影视教材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4)仰拍:从低处向上拍摄。仰拍适于拍摄高处的景物,能够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影视教材中常用仰拍镜头表示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或对某个对象的敬畏。

(5)俯拍: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俯拍一般用于航拍,表现浩大的场景、展示全景等,这也是美食和教程类号主常用的表现手法。

(6)背拍:从被摄物的后方拍摄。这种拍摄方法下的人物几乎成为背影,面部呈现较少,常用来表达神秘、孤独的情绪。

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情境、背景下都有不同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大家可以在拍摄时多尝试、多思考。

4.组接方式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编剧贝拉·巴拉兹指出:“上一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的发射出来。”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需要从视频表达的主旨出发,有逻辑、有构思、有意识、有创意和有规律地将镜头组接起来,使其形成一部自然、流畅的作品。常用的镜头组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又叫“渐显”,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出现。

(2):又叫“渐隐”,与渐显正好相反,就是画面渐渐退隐,最后完全看不见。

渐隐和渐显可以结合起来,使两个镜头之间形成明显的间歇感,暗示观众这是一个完整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3):又叫“溶”或“叠化”,就是两个画面短暂重叠,在一个镜头中缓缓地向另一个镜头过渡。上一个画面在下一个画面显现时渐渐消失叫“化出”,下一个画面在上一个画面消失时逐渐出现叫“化入”。两个镜头有一部分叠合在一起,使人感觉后一事物是从前一事物中产生或发展出来的,因此具有对比、象征、比喻、讽刺等效果。

(4):又叫“切换”,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

·连续性切换,即后一画面中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中所展现的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切换方式把期间许多不必要表现的过程都“切”去了,不但脉络清晰,而且简洁流畅。

·与连续性切换不同,穿插性切换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也不是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穿插性切换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画面间存在内在的某种关联。

以上拍摄手法是视频号高手通常会采用的方法,我们在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后,可以由浅入深,多尝试、多思考,逐步创作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尽管视频号的初心是“无须修饰地记录真实生活”,视频号本身甚至都不带类似“剪映”“快影”这样的专业剪辑工具,但要持续生产好内容,还是需要加以修饰的。

除了以上提及的镜头语言,要创作出好的视频内容,将内容以最好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还需要灯光、服化道、表演、拍摄构图、拍摄手法等进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