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与文化研究
《陇东历代诗文选注》序
赵逵夫
(西北师范大学)
3月25日我刚从庆阳的宁县参加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会议回来。第二天陇东学院中文系齐社祥同志来到我家,拿出他刚完成的《陇东历代诗文选注》请我作序。我一看这书名,便十分高兴。甘肃虽靠近汉唐古都长安,处于丝绸之路中段、古代茶马古道北端,是贸易中心地带,但因五代以后国家重心东移、南迁,逐渐变为偏僻之地,加之甘肃大河高山,交通不便,与东南一带都市繁华、才俊云集的情形差别很大。古代的陇东士人,游宦于外地者多有诗文或学术著作存世,也往往受到学界高才与诗坛名家的称许,而终老当地者虽甚有才华,勤于研读,也多一生默默无闻。宋代以后全国各地各种诗文选本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而陇东作者见收者寥寥无几。因古代陇东与中原及东南一带交通阻隔,文人间来往不多,本地的印刷业与书籍流通又不够发达,有的人即使有诗文存世,过几代也湮没无闻。我小时常听先父言及甘肃一些诗文名家,惜其有才而不名于世;及长,读各种诗文选集,深以为然。所以我1980年曾作《陇上诗选注》在报上连载,1984年又应省电视台之约作《甘肃历代作家作品选讲》十余篇,连续播出,并收入省电视台铅印本中,又写关于清初甘肃诗人张晋的生平与作品之论文,整理《张康侯诗草》于1989年出版,还动员他人编胡缵宗、吴镇的诗选。以后由于系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关于地方作家的东西写得少,但心里总是念念不忘,任文学院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之时,曾多次同一些老师讨论古代甘肃作家诗文集的整理、编选、研究之事。
去年听兰州文理学院中文系马晖教授言,他们将在《中华诵·经典甘肃·历代咏颂甘肃诗词选》(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年版)的基础上,编一部篇幅更大的甘肃古代诗词选集,以地区(市)为单位,各为一册,工作已在进行中。这是一个令人十分高兴的消息。这并不影响各市、县整理地方作家作品集及编选他们的作品,又给各市县编更为完善的选本奠定了一个更好的基础。地方院校、地方人士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搜集、挖掘一些一般人见不到的文献,把一些突出的作家、优秀的作品推出来。人们的鉴赏角度、审美观念也不完全相同,在互相切磋、互相讨论中才能使这个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完善,使一些杰出作家、优秀作品为更多的人所关注。2009年我的硕士生张世民去陇南师专工作,我特别叮嘱他,收集陇南各县有一定影响的作家的作品,编一部《陇南历代诗词选》、一部《陇南历代文选》,专选陇南籍作家的作品;再选一部《历代诗人咏陇南》,不论作者的籍贯,但题材只限于写陇南的山水、人物、历史名胜,等等。这几年看到有的市县编出地方作家与有关地方风物的作品选集,如朱瑜章的《历代咏河西诗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等,还有的如《历代河西诗选》《陇中历代诗选》为内部印行。《陇东诗文选注》为即将正式出版的又一部作品选注本。
陇东包括庆阳、平凉两市。庆阳为周人发祥之地,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先周文化、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平凉在庆阳、天水之间,北连宁夏,南靠陕西,交通便利,亦属我省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汉代王符的《潜夫论》,为古代子书中的名著。我校彭铎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成了《〈潜夫论〉笺校正》,被中华书局列入《新编诗子集成》出版。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完成的《〈潜夫论〉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就整个陇东而言,我校张兵教授与冉耀斌博士的《李梦阳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李梦阳文集也早有人整理,即将问世。杜志强博士完成的《赵时春文集校笺》《赵时春诗词校注》(上、下册),2012年分别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李梦阳为庆阳人,赵时春为平凉人,均为明代诗坛大家。由此也可以看出陇东文气之盛。
齐社祥同志在陇东学院教古汉语,近年为地方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此前已出版过《庆阳历史文化丛书·诗文荟萃》《庆阳民俗文化研究》,又主编过《范仲淹与庆阳》,参编《庆阳史话》,今又完成《陇东历代诗文选注》,实可喜可贺。
我大体翻看此书,觉得有以下长处:
第一,过去关于地方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多只选诗词,关于文则很少关注。此书选了汉魏六朝皇甫规、王符、傅燮、皇甫谧、傅玄、傅咸、傅亮、傅隆、傅等的赋、论、疏、表、书、序等,直至清代韩观琦的《重修公刘庙记》,这对读者了解陇东文学、文化、学术有很大好处。即如上面所列傅氏几代人的文章,至少对我们了解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地泥阳傅氏家族的状况有很大好处。家族教育是传统文化承传的重要方面,对今天的社会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文章比诗歌在表现思想方面更为直接、明了、全面,在承传传统文化方面,作用更大,读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更突出的教育作用。
第二,收录了不少此前的几种有关甘肃古代近代文学的史论或选本未涉及的作者。就近代而言,路杰霄先生编《陇右近代诗钞》为收录甘肃近代诗作范围最广、包括作者最多的一部,但近代庆城四大家钟旭东、杨立程、张精义、胡廷奎和静宁名家王曜南等,均末收入,此书则收录之。
第三,体例比较完善,且适合于普及的目的。全书有作者介绍,有题解,有注释。题解之中也有简评,多能做到画龙点睛,有利读者理解。
第四,也收录了一些外地诗人作家、学者有关陇东山水人情之作或纪行作品,狄仁杰、范仲淹等人曾仕于陇东,留下了一些让作者和后代读者都难以忘却的文字,还有些是因事至陇东,也有吟唱之作。如王昌龄的《山行入泾州》,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瑶池》《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安维峻的《游崆峒题》,谭嗣同的《崆峒》《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陇山道中》,康有为的《投山寺》等,都为地方增色。
无论如何,这是介绍陇东近代以前诗文作品的第一本篇幅较大的书。它的出版,不仅对弘扬陇东文化,也对弘扬整个甘肃文化、整理甘肃古代文学的文献,是有意义的。
当然,陇东从古至今可以选录的作品很多,选录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可以讨论,社祥同志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工作,但本书已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自不待言。
2016年3月28日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