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及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
在知识合法化、经典化的生产过程中,知识经历聚合、分化,最终才实现了自身的传播以及知识生产。在这个链条中,体现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专家思想的教科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它介入课程的程度,绝不亚于有组织的社会知识体系”,“通过教科书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现实世界是如何构成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浩如烟海的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的”。叶圣陶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所以,通过对教科书中新文学选目的编纂、流通、使用的考察可以真切地理解、把握新文学作品是如何进入历史中的中学国文教育现场,如何实现知识身份转换的。
按照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中的说法,从1920年至1922年间,仅统计经过了当时的“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直接审定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国语、国文教科书已达400册之多。但是,囿于时代变迁与政局动荡,民国国文教材在当下弥足珍贵,很难查询。这就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资料上的制约,很难从全貌上仔细考察民国国文教材中新文学选目的情况。本书以民国十六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从黎锦熙在《三十年来中等学校国文选本书目提要》中罗列的重点选目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十种进行个案分析,重点关注不同阶段十种中学国文教材中新文学作品的选文情况,希望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示新文学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过程。同时,通过对不同阶段教材选文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同阶段选文的横向比较,总结选文在量与质方面的变化,揭示促使选文在量与质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以及对新文学知识生产尤其是经典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