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一生
姬昌做了一场梦,梦到了自己的一生。
……
一个少年伫立在渭水岸边,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眼神中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深邃与坚定。他叫姬昌,是周部落首领季历之子,此时的他尚未知晓,自己的一生将与这片土地、这个部落,乃至整个天下紧密相连。
那时的周部落,在商朝统治下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小邦,四周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交织。但姬昌望着奔流不息的渭水,心中已然种下改变命运的种子,他微微攥紧拳头,仿佛已经握住了未来的缰绳,默默发誓要让周部落摆脱困境,走向辉煌。
清晨的风掠过河面,吹起细碎的涟漪,倒映在水中的朝霞随着波纹晃动,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波澜壮阔。姬昌转身望向身后的部落,炊烟袅袅升起,那里住着他的族人,承载着他的责任与理想。这一刻,他的目光穿越晨雾,似乎已经看到了周部落崛起的模样。
姬昌自束发之年起,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颖悟。季历将祖传的龟甲卜辞、青铜铭文悉数倾授,书房里常可见少年跪坐于竹席,就着摇曳的牛油灯,指尖抚过刻满甲骨文的龟甲,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展颜微笑。除了研习《三坟》《五典》等上古典籍,季历还命他熟读兵战之道,在兵事推演时,姬昌总能敏锐捕捉到敌方破绽,其见解之独到,连久经沙场的将领都不禁抚须赞叹。
每逢春耕秋收,姬昌必随父亲深入阡陌。他见过老妪捧着干瘪的谷穗长吁短叹,也目睹过青壮劳力在烈日下累倒昏厥。有次途经渭水渡口,见流民拖儿带女蜷缩在破庙,怀中襁褓因饥饿啼哭不止,姬昌当即解下腰间玉佩换粮,却被父亲拦住:“个人善举救不得天下,唯有强邦富民,方为正道。”这番话如晨钟暮鼓,自此,他的案头多了一卷《神农时贷》,竹简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的构想。每当夜幕降临,姬昌便登上岐山之巅,望着万家灯火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星辰,更是让周室代商而立的宏愿。
时光流转,姬昌长大成人,他的品德和才能在部落中广受赞誉。他待人宽厚,礼贤下士,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在他的辅佐下,父亲季历带领周部落不断发展壮大,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姬昌亲自指导工匠改良农具,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使得粮食产量连年攀升,粮仓充盈。同时,他主持修建了纵横交错的灌溉沟渠,即使在干旱之年,农田也能得到充足的水源,百姓安居乐业。周部落的人口日益增多,村落逐渐扩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繁荣,集市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周部落的强大引起了商朝的忌惮。商王文丁担心周部落威胁到商朝的统治,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季历。
噩耗传来时,渭水河畔的蒹葭正结着霜花。姬昌跪在宗庙的柏木祭坛前,额角重重叩在冰凉的青铜鼎足上,额间沁出的血珠混着泪水,滴落在刻满甲骨文的龟甲上。父亲季历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反复呢喃的“兴周“二字,与宗庙穹顶垂落的编钟声绞在一起,在他耳畔轰鸣。
三日后,姬昌身着素麻丧服登上祭坛。他接过象征首领之位的玄色玉圭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望着台下林立的旄钺,他忽然想起父亲被商王文丁囚于羑里时,托人带回的那封写在兽骨上的信——“羽翼未丰,不可妄动“。暮色漫过祭坛,他仰头饮尽祭奠的醴酒,辛辣的酒液灼烧着喉咙,也灼烧着胸中翻涌的怒火。
自此,周原的城郭里常能见到头戴缁布冠的姬昌。他亲自到田间丈量新垦的土地,与农夫讨论灌溉沟渠的走向;商贾们在集市上交易时,总能听到他宣讲“市不豫贾“的训诫。每当商朝的使者前来巡查,他便率领臣属在渭水渡口跪迎,献上装满粮食布帛的百辆大车。而夜幕降临时,岐山深处的山谷里,青铜戈矛在篝火下泛着冷光,士卒们喊杀声惊起林间宿鸟。姬昌常披着星夜前来督训,他抚摸着士卒新磨的剑刃,目光穿过重重山峦,望向朝歌城那片永远笼罩在阴霾下的宫阙。
在姬昌的治理下,周部落愈发繁荣昌盛。他推行仁政,关心百姓的生活,减免赋税,鼓励生产。他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和孤儿,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公平合理的法律,解决部落间的纷争,使得周部落内部秩序井然,人人和睦相处。周边部落听闻姬昌的贤明,纷纷前来归附,周部落的疆域不断扩大。
然而,姬昌的种种举动还是引起了商朝的警觉。商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在羑里。在那狭小阴暗的牢房中,姬昌并没有意志消沉。他静下心来,研究伏羲八卦,经过反复推演,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著成《周易》。在推演过程中,他对天地万物、世间兴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心中也更加坚定了推翻商朝暴政的决心。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周部落的臣民们四处奔走,想尽办法营救姬昌。他们搜集了大量的奇珍异宝、美女骏马,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本就是贪图享乐之人,见到如此丰厚的礼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回到周部落,受到了臣民们的热烈欢迎。经历了这场磨难,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与商朝的战争不可避免。
于是广纳贤才,姜子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那日,姬昌外出狩猎,在渭水之滨遇见了垂钓的姜子牙。姜子牙的一番言论让姬昌大为惊叹,他认定此人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贤才,于是亲自将姜子牙请回部落,拜为右大夫。
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姬昌整顿军队,制定战略战术,为日后的征战做好准备。他与姜子牙等人日夜谋划,制定战略。他们联络周边的部落,共同反抗商朝。在姬昌的感召下,许多部落纷纷响应,加入了反商的阵营。姬昌还亲自走访各个部落,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促进部落间的团结,使得反商联盟日益稳固,为伐商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一阵凉风吹过,姬昌从梦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
姬昌病倒了,他躺在病榻上,看着前来探望他的儿子姬发和一众大臣,眼神中满是不舍与牵挂。他握着姬发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发儿,为父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推翻商朝暴政,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如今,大业未成,为父却已无力回天。你要继承为父的遗志,带领周军,完成伐商大业。”
姬发含泪点头,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父亲放心,孩儿定不负您的期望,定要推翻商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姬昌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欣慰的微笑。他的一生,都在为周部落的崛起和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奋斗。他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商朝的覆灭,但他为伐商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推行的仁政、发展经济的举措,以及著就的《周易》,都成为了周朝建立和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