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通往帝座之路
第一章
骁勇的燕王
一、出生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天下兵戈未止,群雄列峙,这里是朱元璋的地盘,在宁静中显出充裕。正是暮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山明水秀的江南一派生机,山坡上的麦苗都挺直了腰杆,田里的禾苗是一片片新绿。
按朱元璋所使用的韩宋小明王韩林儿政权的年号,龙凤二年(1356)朱元璋夺得了江南首府集庆(今南京),并将它改称应天府,作为自己事业的基地。而后他相继占有了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婺州、诸暨、衢州、处州,多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地。龙凤五年(1359),朱元璋从韩宋政权的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他不仅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而且把自己的领地也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年前,他设置了营田使,专责兴修水利,督劝农耕,命将士所在开荒种田,以产粮多少为奖惩,同时,他又设立了管领民兵的万户府,抽点民间壮丁农时耕作、闲时习武,农战一体、兵民合一。在群雄中,朱元璋逐步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地位。
龙凤六年(1360)三月初,江南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一同来到应天。[1]在一群虎将之外,朱元璋又多了臂膀。历代帝王之都的应天府里一派兴荣,四月十七日(癸酉),这一天朱元璋心情特别好,夫人马氏就要临盆了,连一向深沉稳重的朱元璋也不能掩饰心中的焦急与喜悦。朱元璋正在案边盘算如何向浙东发展,忽然内侍和宫娥相继前来报喜,原来夫人马氏生了一个男孩。说来奇怪,这孩子一出生,屋里顿时充满了五色光气,把门窗映得通明,经日不散。[2]一时宫里宫外传为异闻,在喜气充溢之中添加了几分神秘。
朱元璋得子自然十分高兴。后来他给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作棣。朱棣及诸子的命名是在吴元年(1367)十二月,他的几个儿子都用带木字偏旁的字为名。在长子标年六岁这一年(1360)[3],朱元璋让他和刚来的宋濂学习经书。[4]次子樉,三子㭎,也都生得灵透可爱。他们虽然年幼,但都是朱元璋的希望。将来,一旦成就大业,这些凤子龙孙,就是帝室的羽翼。皇子越多,羽翼越众,皇室就越不会感到孤立无援了。但现在毕竟是创业时期,仍多艰难。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无不雄心勃勃。虽然,方国珍在吴元年归降了朱元璋,但他怀二心,竟推托有病,不接受朱元璋给他的福建行省平章的官衔,仅仅留下了朱元璋送去的符印。而同时元朝政府亦让方国珍当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令他每年漕运十万石粮到京师大都。朱元璋派人让他“涤心改过”,方国珍不予理睬,朱元璋亦无可奈何。公元1359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常遇春带兵攻打杭州,数战不利,元帅刘忙古歹、掾史商尚质都战死在城下,朱元璋不得不把常遇春召回。[5]
皇四子的出生对朱元璋是个吉兆,五月里便传来了徐达在池州大败陈友谅军的捷报。陈友谅攻打池州,徐达、常遇春按照朱元璋的谋划,以五千人守城,派一万人埋伏在九华山下,待陈友谅兵临城下,城上扬旗鸣鼓,伏兵尽发,缘山而出,循江而下,打他个措手不及,同时徐达等切断陈军的归路,城中守兵又出城夹击,把陈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万余级,生擒三千人,大获全胜。[6]
天气乍晴乍阴,形势也忽明忽暗。此后不到一个月,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挟徐寿辉率领舟师引兵东下,攻陷了朱元璋占有的太平。这一仗打得很惨。太平守将朱文逊战死,行枢密院判花云、王鼎及知府许瑗被俘殉难。不久,陈友谅杀其主徐寿辉,自称大汉皇帝,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据有西南的明玉珍,原为徐寿辉的部属,听说徐寿辉被杀也自立为陇蜀王。陈友谅又与张士诚相约合攻应天,江东一时大震。朱元璋与诸将商议战守,竟有人提出或投降或放弃应天奔钟山的意见。
乌云夹着春雨压迫着钟山。石头城里,朱棣诞生所带来的喜悦已被上上下下淡忘了,只有朱元璋和夫人马氏还时时把他挂在心间。朱元璋看着襁褓中的朱棣,想着他有一天会替自己在疆场南征北战,无敌于天下。这一天一定会来到的,就像紧锁着钟山的乌云,一定会散开,阳光一定会再洒满石头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