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妙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曹溪明月

五更梆子敲过三响,法性寺的晨钟却未如常响起。慧能推开禅房门,发现庭院里站满了僧众。他们手持火把,脸上映着跳动的火光,像一群受惊的飞鸟。

“大师!“印宗快步上前,袈裟下摆沾满露水,“节度使派兵围了山门,说要查抄'妖僧'...“

慧能望向寺门方向。晨雾中隐约可见铁甲的反光,马匹的响鼻声穿透雾气传来。他注意到慧明正与几名武僧低声交谈,腰间戒刀已换成哨棒——这位曾经的追兵,此刻俨然成了护法。

“早课照常。“慧能整了整粗布僧衣,“印宗法师领众诵《金刚经》。“

印宗愕然:“可官兵...“

“贫僧去会会这位节度使。“慧能从怀中取出木棉袈裟,却在展开时顿了顿——十五年的隐遁生活,让这件圣物显得过于宽大。他轻轻摩挲袈裟边缘的莲花纹,突然转身递给法达:“改窄三寸。“

法达黝黑的脸上写满震惊:“这、这可是五祖传...“

“衣服总要合身。“慧能微笑,眼角皱纹舒展如莲花瓣。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时,慧能独自走向山门。新改的袈裟妥帖地覆在他瘦削的肩头,紫金钵盂悬在腰间,随步伐轻轻晃动。寺门前,二十名铁甲卫士持戟而立,为首的将领正不耐烦地用马鞭敲打靴跟。

“阿弥陀佛。“慧能合十行礼,“将军晨露湿重,何不入寺用盏粗茶?“

将领眯起眼睛。他本以为会见到个仙风道骨的高僧,眼前这人却像个寻常田舍翁,唯有那双眼睛清亮得惊人。马鞭指向慧能腰间:“可是此物?“

慧能解下钵盂递去。将领接过的瞬间,钵体突然“铮“地一响,如清泉滴落深潭。他悚然一惊,险些脱手——这看似古朴的铜钵,竟轻若浮云。

“紫金...钵盂?“将领声音发紧。传说中达摩渡江的圣物,竟真在岭南?

慧能不答,只是望向对方腰间玉带:“范阳卢氏?“

将领下意识按住玉佩:“你怎...“

“卢珍小施主可好?“慧能目光越过铁甲卫士,落在远处树荫下的锦衣少年身上。卢珍脸色煞白,手中折扇“啪“地落地。

将领顺着目光看去,突然暴怒:“竖子安敢欺我!“他猛掷钵盂还于慧能,转身喝道,“收队!“

铁甲碰撞声中,慧能弯腰拾起一片落叶,放入钵盂。落叶在紫金衬底上脉络分明,宛如天书。他忽然抬头,对树后的卢珍道:“小施主既来,何不同参?“

卢珍浑身发抖,却鬼使神差地迈步上前。当他看清钵中叶片的纹路时,突然跪倒在地:“弟子...弟子受普寂蛊惑...“

慧能扶起少年,发现他袖中藏着一封密信,火漆印着黄梅寺的标记。信笺展开,上面只有八个字:“衣钵伪作,可焚可杀。“

晨风拂过,卢珍的呜咽声中,早课的诵经声从大雄宝殿飘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午时分,法性寺的斋堂人声鼎沸。卢节度使坐在上首,面前素斋丝毫未动,却连饮了三杯曹溪水煮的松针茶。

“大师真不记得了?“他压低声音,“贞观十二年,范阳卢氏祠堂...“

慧能摇头。十五年的猎户生涯已模糊了许多记忆。

节度使激动起来:“那年大旱,有个游方僧人在祠堂井边坐了三天,第四日井水自溢!那僧人临走时说...“他深吸一口气,“'三十年后,岭南相见'。“

斋堂突然安静。慧能凝视茶汤中的倒影,恍惚看见一个年轻僧人站在古井边的身影。那是他刚离黄梅时的模样,为报一饭之恩,曾以定力激涌枯井。

“家父临终前再三嘱咐...“节度使声音哽咽,“说那僧人腰间悬的,正是这般紫金钵盂。“

慧能轻叹,将钵盂推过桌面:“物是人非。“

“不!“节度使突然离席下拜,“请大师驻锡曹溪,卢氏愿捐宅为寺!“

满堂哗然。印宗手中的茶盏“当啷“落地;法达瞪大眼睛;连慧明都忘了咀嚼口中的饭团。唯有慧能神色如常,只是将钵盂收回怀中:“贫僧只需一椽遮头。“

节度使再拜:“曹侯旧宅虽陋,却有古刹根基。后山宝林寺遗址尚存,稍加修葺...“

“宝林寺?“印宗失声,“那不是智药三藏预言的'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演法'的...“

话未说完,卢珍突然冲进斋堂,手中捧着个沾满泥土的铁函:“父亲!工匠挖地基时发现这个!“

铁函开启的刹那,一道金光闪过。里面是颗舍利子,旁边铜牌铭文清晰可辨:“梁天监三年,智药藏此以待有缘。“

斋堂内鸦雀无声。慧能注视着舍利子,忽然想起五祖送别时的预言:“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集、四会十五年隐遁,原来早有前缘。

“明日动土。“他轻声道。

三个月后,曹溪宝林寺重修落成。这座梁武帝时古刹焕发新生,却无金碧辉煌之气。禅堂以原木为柱,茅草覆顶,唯有一块“敕赐宝林禅寺“的匾额显示着官家背景。

落成法会这天,山道上信众如蚁。有广州来的商贾,韶州赶来的农户,甚至远自湖南的士子。最引人注目的是队列中央的卢节度使全家——他亲自为慧能捧钵,夫人执香,卢珍则捧着那颗重见天日的舍利子。

法坛设在寺前古菩提树下。这棵树据传是智药三藏手植,树干需五人合抱。慧能升座时,一片菩提叶飘落,正入他掌中。

“今日不说佛法。“慧能开口,声音不大却传遍山谷,“只说这片叶子。“

万人屏息。阳光穿透叶脉,在地上投下细密的光影。

“有人见它是绿,有人见它是形,有人计较它春秋几何...“慧能突然松手,叶子随风飘旋,“却不知未落时它在何处。“

卢珍手中的舍利子突然“咔“地裂开,露出里面更小的金色结晶。少年惊呼出声,却见慧能微笑:“层层剥落,方见本真。“

法会持续到月出东山。当银盘般的满月升到菩提树梢时,慧能取出紫金钵盂,盛满月光。他缓步绕场一周,每位信众都看见钵中映着自己的脸。

“菩提非树,明镜非台。“慧能最后说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月光下,宝林寺的茅草屋顶泛着银辉,宛如一朵巨大的莲花绽放在曹溪之畔。信众们发现,自己脚下的影子消失了——人溶在月光里,月光浸入人心。

深夜,慧能独坐新建的方丈室。木窗敞着,曹溪水声潺潺入耳。案上放着三样东西:木棉袈裟、紫金钵盂,以及卢节度使白天悄悄留下的一卷地契。

门外传来窸窣声。法达探头进来:“大师,有个书生求见,说是从青原山来...“

慧能示意请进。来人身形瘦削,眉目疏朗,布衣上沾满旅途风尘。他行礼时腰板挺直,带着读书人特有的矜持:“弟子行思,久慕大师'直指人心'之说...“

“青原山可好?“慧能突然问。

行思一怔:“春有百花...“

“秋有黄叶。“慧能接口,眼中闪过笑意,“留下吧。“

行思再拜,额头触地时,一滴泪砸在青砖上。他抬头时,发现案上的紫金钵盂不知何时已盛满清水,水面映着窗外明月,恰似一颗晶莹的舍利子。

慧能将钵盂推向行思:“曹溪水甜。“

年轻人双手接过,饮水的姿态庄严如受法乳。当他放下钵盂时,发现大师已闭目入定,月光为他镀上一层银边,宛如寺中那尊檀香木雕的菩萨像。

行思悄悄退出,看见庭院里还等着几个人影——永嘉玄策带着斗笠,南岳怀让背着行囊,连白日法会上质疑的士子神会也在。他们静立月下,像一群等待点化的石雕。

法达掩上门,对众人摇头。门缝最后闭合的瞬间,一缕月光漏入室内,正落在案上的木棉袈裟上。那金线绣的莲花瓣在月光中微微颤动,仿佛随时会绽放。

曹溪的水声更响了,与山风应和,如诵如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