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拒绝拉帮套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首都知青要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平安就像是一个农民一样,老老实实的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开始着手准备春耕。

不管是在大队的组织下,集中对集体所有的农具进行检修和维护,还是将冬天收集起来人畜粪便运到田间地头,李平安都干得格外卖力,得到了同组社员的一致好评。

一连十来天的集体劳动下来,特别是干完一锹一锹的把农家肥往桶里装,然后挑着粪桶运到地里的活后,李平安都感觉自己像是个真正的老农民了。

从最开始的看到堆在一起的五谷轮回之物就直犯恶心,到现在能面不改色地用铲子把结块的粪肥捏碎,李平安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现在的李平安只觉得自己的思想来了个全方位的升华,真正的接受了来自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一个来自后世思想肮脏的职场老油子,变成了能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革命同志。

“平安在家吗?”

大晚上的,吃过小妹做的晚饭后,正想着洗脚上床睡觉,外面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李平安顿时黑下了脸,不情不愿的推开了房门走了出去。

看着大队书记王德贵的那张强笑的老脸,李平安不含丝毫情绪的冷声问道:“王叔,这么晚了,你来找我是有事吗?”

上次这老帮菜来劝自己去给人拉帮套,这种事对一个男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记仇的李平安到现在还没忘呢。

这段时间在大队上,李平安一直没给他什么好脸色,在李平安翻身后,王德贵也自知自己那事做的不地道,这段时间一直躲着李平安走。

听着李平安那没有丝毫感情的话语,王德贵也没有不满,搓着手,脸上挤出了一丝笑容,开口说道:“平安啊,是这么回事,下午公社来了通知,第一批分到咱们生产队的首都知青明天就到,让明天咱们派人去接一下”

“哦,这事啊,接就接呗,你来找我干嘛?”对着老支书那如菊花般的笑容,李平安依旧没给他好脸,不冷不热的问道。

“你在原地插队的申请,县里给你批了,档案都给调到公社了”老支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另一件事:“以后你就不是咱们生产队的社员了,变成了咱们生产队正式的插队知青了。”

李平安没有回话,只是点了点头算是回应,算算时间,正式的通知也该下来的。

这事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李平安虽说是农村户口,但是身份是高中学生,符合上山下乡的标准,往上打个申请就能办成。

前面学校打发他回家种地,只是因为李平安又不是他王抗战的亲戚,也没给他送礼,那孙子懒得给自己多找活干,直接把人撵回家了事。

“还有就是,公社让你明天跟我一起去迎接首都来的知青,让你这个本地知青和首都知青提前交流交流,在公社来个联谊结合”王德贵搓着手,脸上堆着笑:“平安啊,这可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

听明白老支书的来意,李平安琢磨了一下,不管怎么说,这老帮菜也是大队书记,以后还要在人家手里干活的,这个关系也要缓和缓和。

另外公社点了自己的名字,要是不去,那就是不给领导面子。

这年头的领导,心眼比李平安还小....

“行,明天啥时候啊”

“吃过早饭在大队部集合,不用带干粮,公社中午管饭”

“好,明天我一早就过去”

说罢,李平安就要关门撵人,只是还没开口,就被王德贵给打断,只见王德贵颇为尴尬的笑了笑:“那个,平安啊,上次我烟袋落你这了,你看....”

李平安翻了个白眼,转身回屋在炕沿下摸出那根铜烟锅,走出门递给了老支书。

王德贵接过烟袋,脸上堆着笑:“平安啊,上次那事...是叔不对,不过叔也是好意,谁能想到你....”

“王叔”李平安打断他,语气平静的说道:“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您要是没别的事,我就先歇着了,明天还得早起。”

听着王德贵的脚步声越走越远,躲在窑洞里偷听的李小秋,将小脑袋从窑洞里探了出来,好奇的看着自己的哥哥。

“哥,首都的知青明天就要来了吗?”

作为知青的主要接受地,特别是李平安成为知青,并且拿到国家给的安家费后,向阳大队早就传遍了知青的消息。

哪怕是小小年纪的李小秋,也知道首都的知青要拿着大笔安家费来向阳大队的消息。

此时的向阳大队中,不少不知羞耻为何物的社员已经开始在家里磨刀霍霍了。

“刚刚你不是都听到了嘛,明天就到公社,我还要去接他们”李平安耸了耸肩,转身回到屋里。

小秋跟在他身后,眼睛亮晶晶的:“哥,听说那些首都的知青,都带着好多好东西来呢!”

“别听他们瞎说,知青也是响应号召来农村的,跟咱们一样要吃苦。”

“听别人说首都已经实现了四个现代化,首都的市民都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入都是小汽车的日子,过惯了好日子的人,能吃得了咱们这边的苦吗?”

李平安的嘴角抽了抽,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开口问道:“首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消息,你是从哪听来的?”

“上初小的时候,我们班的老师说的”

“....”

一时间李平安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年头偏远地区,对于首都这样大城市的滤镜有点重啊。

没有戳穿李小秋对首都的滤镜,李平安催促她赶紧上床睡觉。

由于生活上的贫穷,此时陕北农村家庭一般都是一孔的窑洞,在住宿上相当的简陋,晚上睡觉时全家都在一个炕上睡。

李家自然也不例外,兄妹俩都在一个炕上睡觉,连个帘子都没有,要不是兄妹俩一人一条被子,李平安都不知道晚上应该怎么睡。

听着旁边小妹那平稳的呼吸声,睁着眼睛看着房顶的李平安开始了盘算,等知青来了以后,自己怎么才能混到知青的土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