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学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9年版序言

当搏非老友告诉我《系统的哲学》新版即将由鹭江出版社付印之时,我才不由自主地想到该书的出版和再版过程已如此漫长。本书最早是在20世纪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中,我把自己的哲学思考汇集为《我的哲学探索》,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新星出版社以《系统的哲学》为书名再次出版,当时我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是在日本爱知大学位于黑笹的校区的客座教授办公室看完该书清样的。此次再版《系统的哲学》,距最早的版本已过去30年了。30年间世事变幻,该书出版的第二年,我和刘青峰离开北京后长期留在香港工作,2008年从香港退休后到台北教学,几年前再回到北京、杭州……熟悉的风景不复存在,我们的好几位朋友,包括编辑本书第一版的马嵩山先生,已相继离世,令人感慨唏嘘不已。

记得2005年为此书写再版序时,我提到自己参与的医学方面整体自洽疗法和美术中具象表现绘画的探讨、方法论都与《系统的哲学》阐述的自耦合分析有关。至今又过去13年了,我们与临床医生合作的整体自洽疗法已发展为系统医学的新理念,具象表现绘画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方向之一,已培养出十几个博士研究生。我本人则将《系统的哲学》的方法与思想史、观念史结合,在中国美术学院带出几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力图解释代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山水画起源与演变以及探讨中国书法精神。也就是说,我的哲学研究从未停下来,并试图应用到不同领域。

《系统的哲学》是由《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和《整体的哲学》三部分组成。我在《人的哲学》中提出一切存在都是本征态,“客观存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自1987年提出后就备受争议,不断有人指责《人的哲学》提倡主观唯心论。当时量子纠缠的原理尚未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而今日对定域实在论的否定已被公认,量子纠缠正在转化为量子通信技术。面临科学发展对客观唯物论的挑战,很多人惊慌失措,甚至还有人提倡用佛学观点来调和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消融的宇宙观。而我在本书初版时,提出用自然规律和仪器的同构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可以用本征态的自相关,即某种递归过程来破解人类的意识之谜。几年前,我用这一观点写了篇探讨什么是意识的文章,可能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的基本观点。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哲学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以至于今天有不少人感慨“哲学已死”。但我始终认为,正在死去的不是哲学,而是千百年来束缚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那些不甚准确的哲学观念,真正的哲学探索应该是用新的思路去考察古老的哲学命题。本着这一信念,这本写于30年前的《系统的哲学》,不仅体现着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精神,而且力图把20世纪最重要的方法论遗产转化为哲学,故也可以视作为21世纪读者所写。

长期以来,我和青峰认为:任何著作一旦出版,便成为和作者无关的存在,世人关注、褒贬与否都不重要。话虽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本书的出版使我们能以书会友,结识了许多年轻朋友,他们对哲学议题的热切追求和与我们的真诚友谊令我们感动不已。正因为书缘,我们结识了杜军,并在他主办的西山书院住了半年。至今我们仍然常常想起,2012年春天在京西百花绮丽的树林里和他讨论《系统的哲学》的情景。每一个生命注定都会衰老,从盛年走向老年正是人生慢慢消失在密林中的过程。而哲学之魅力在于它可以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对思想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希望本书更年轻的新一代读者,能有更多的哲学讨论的林中路。

金观涛
2018年写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