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野史非常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努尔哈赤死亡之谜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天空中笼罩着一层肃穆的阴霾。这一天,大名鼎鼎的努尔哈赤在叆福陵隆恩门鸡堡溘然长逝,终年68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是那位他至爱的阿巴亥大妃。努尔哈赤从感觉身体不适到离世,不过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变故来得如此突然,就连向来心思机敏、足智多谋的阿巴亥也毫无防备,最终竟落得个被逼迫殉葬的凄惨结局。

说起努尔哈赤,那可是当之无愧的战神级别的人物。他一生身经百战,好似一头浑身是劲儿、威风凛凛的雄狮,即便到了晚年,身体也如野猪一般强壮硬朗。四月时他还亲自带领大军出征蒙古喀尔喀,取得大胜,带着丰硕的战利品凯旋而归。就这么一位勇猛无敌、战无不胜的传奇人物,究竟是因何而死,又为何会在攻打宁远之后就不幸驾崩呢?

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一直争议不断,今天我们就通过史料中那些蛛丝马迹,来一探究竟。

时光回溯到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意气风发地率领后金大军,迈着大步西渡辽河,直扑宁远城而来。

在发动进攻之前,努尔哈赤自信满满,他觉得自己已经把战场状况摸得一清二楚了。宁远城位于山海关以外约100公里。这城的历史其实不算悠久,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设“卫”,就这么发展了将近200年,说它是一座小城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再来看看这城的具体情况,那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有着四个规规矩矩的城门。它的周长也不过是六里八步,城墙高8.3米;护城河的水深度约摸3.3米,宽度大约6.7米。

就这么一座小城,努尔哈赤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相比沈阳、辽阳这些有精锐明军守卫的重镇,宁远城实在不值一提,毕竟他已经轻松攻占了沈阳和辽阳,并将其设为都城。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几乎从未尝过败绩。他先后攻破了抚顺、清河、广宁等城池,还迁都辽阳,征服了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座城堡,威震四方。那时的努尔哈赤几乎是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再瞧瞧眼前这座宁远城,城里的兵力不过区区两万,还是由袁崇焕率领着一群疲惫之师守卫着,而且孤零零地悬在关外,援兵一个都指望不上。

反观努尔哈赤这边,动用了八旗军,足足约六万人(也有说是13万,号称20万的大军)。这么一比,努尔哈赤心里那叫一个笃定,觉得攻破这座小城,就好比捏死一只小蚂蚁,根本用不着费什么力气。

袁崇焕这边呢,接到努尔哈赤的约战书后,那也是毫不慌乱。他沉着冷静地把宁远所辖的中左所、右屯等地的所有兵马,一股脑儿地全撤回到城内,同时还把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种各样的守城器械,乃至于男女老少全都撤回了城里,干脆利落地采用了“坚壁清野”这一计策。他一声令下,士兵们把城外的房屋以及所有能利用的物资,“轰”的一声,全都给点燃了。一时间,火焰冲天,吓得后金军在寒冬腊月里,只能露天露宿。

袁崇焕这还远远不止,他还用上了最先进的西洋红衣大炮,整整11门!而且用的炮手个个都是顶尖的专业人才。这些大炮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有些大炮被精心安置在防御敌人的楼台特制炮车上,灵活自如,想往哪儿打就往哪儿打,能够轻松地调整火炮发射的方向,火力足足能覆盖城墙外270度的范围。

另外还有一些红衣大炮,被安放在相邻城墙角敌台之间,正对着城下的敌军,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后金军在火炮的死角处偷偷凿城墙,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不仅如此,袁崇焕还想出了一个妙招,他让军民们每天都去城墙外侧泼水。这北方的冬天,本来就冷得要命,这一泼水,很快城外就结起了一层厚厚的冰。这冰面一结,后金军想登城,那不是比登天还难!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向宁远发起了进攻。袁崇焕早就准备好了,他指挥着士兵们,把红衣大炮的炮口稳稳地对准了努尔哈赤所在的城北后金军大营。“轰!轰!轰!”红衣大炮一声接一声地怒吼,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后金军营地。后金军被打得那是晕头转向,死伤惨重。努尔哈赤没办法,只能下令把大营往西边挪了挪。

到了正月二十四日清晨,努尔哈赤可就不甘心就这么撤退,他怒发冲冠,亲自下令全面攻城,目标直指东门。

后金军这边,主要靠着楯车和钩梯这两件攻城神器。楯车,既能当盾牌抵挡攻击,又能掩护士兵去偷偷挖城墙根儿;钩梯,那就是用来给士兵攀爬城墙的。努尔哈赤一边下令让数量众多的骑兵跟疯了一样地往前冲,一边又让后金军万箭齐发,朝着城上就是一阵乱射。一时间,城墙上的悬牌都被箭射得密密麻麻,就像一个个浑身是刺的刺猬。

袁崇焕哪肯示弱,他继续命令士兵们用西洋大炮猛轰。不仅如此,他还命令士兵们把火器朝着后金军扔过去。他让人把柴草捆扎在一起,浇上油,再掺上火药,用铁索垂到城下点燃;又精心挑选了50名胆大无畏的精兵,让他们顺着城墙上的绳子滑下城去,用棉花火药等物朝着靠近城墙的后金战车就招呼。

这些火器,一下子把后金军给烧得嗷嗷叫,死伤的士兵那是堆积如山。后金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晕头转向,没办法,只能丧气地往后退。

二十五日这天,努尔哈赤气得眼睛都红了,他大声咆哮着,说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拿下宁远城。于是他命令佟养性带领军队去攻打西门。

这一整天,从早到晚,后金军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瞎扑腾。后金军被明军的炮火打得找不着北,甚至连城墙边都没摸着。这一番猛轰下来,后金军死伤无数,军队士气瞬间就低落到了极点。这些原本凶悍无比的后金军,被明军的红衣大炮一轰,吓得腿都软了,胆子都变小了。努尔哈赤一看这架势,气得暴跳如雷,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下令退兵。

好家伙,二十六日,努尔哈赤还是不死心,他又让后金军继续进攻。可结果还是一样,一波又一波的后金军就这么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倒在了城墙下,惨状简直不忍直视。努尔哈赤没办法,只能下令撤军。

后金军的长处那是平原野战,马在前面跑,人在马背上射箭,凭借铁骑的快速冲击,靠着弯弓射箭,这才打了不少胜仗。可在这红衣大炮面前,他们的这些本事根本就使不出来。

努尔哈赤心里只想着赶紧打胜仗,急功近利,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明朝军队的战术和战术思想都已经更新换代了。人家明军都用了这么先进的火器,还有这么精妙的战术,他还在那儿用着老一套的武器和战术,去攻打装备了红衣大炮的宁远城,这不是鸡蛋碰石头,能不输得这么惨吗?结果自然是亏损惨重,兵败而归。

不过,努尔哈赤这人那是极其倔强,虽然吃了败仗,但他哪肯轻易罢休。他决定接着继续征战,转而又派大军前去攻打明军的后勤基地觉华岛。这一仗他可是大获全胜,岛上的1.4万军民,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全都惨遭杀害,明朝关外这个重要的后勤基地也被他摧毁殆尽。

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再次亲自率领大军,向着蒙古喀尔喀进发。这一路,又是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大摇大摆地凯旋而归。五月的时候,明将毛文龙突然进攻鞍山,这可把努尔哈赤给惊到了,他急忙带着大军回师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还亲自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奥巴贝勒,场面也是相当的热闹。

《清史》记载:“三月庚午,迁都沈阳,凡五迁乃定都焉,是曰盛京。遣喀尔达等征瓦尔喀,归,降其众三百。”这就是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的整个过程以及他驾崩前所经历的种种了。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流传着一种说法:他是在宁远战场上受了重伤而死。可翻遍所有的清史和明史,竟然没有任何提及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受伤的记录。

只有毛文龙在给熹宗的奏疏中提到过一个消息:“回乡张有库等口称:新年老汗(努尔哈赤)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著伤……”

这算什么证据呢?这不过是毛文龙从张有库等人口中听来的传言,属于那种道听途说,只能算小道消息。不过,这倒是明朝人手中有关努尔哈赤因伤致死的唯一证据了。

不过,李氏朝鲜的韩瑗倒是有记载。韩瑗是位翻译官,巧的是,努尔哈赤进攻宁远那会儿,他正跟着朝鲜使臣跑到明朝来办事儿了。袁崇焕也是个爱才之人,瞧着韩瑗不错,就把自己人也带来宁远城中,让他也在一旁观摩这场大战。

韩瑗把整个战争全程看了个遍。等回到朝鲜,他把这场战役一五一十地写了出来,里头也提到了努尔哈赤受伤的事儿。可奇怪的是,他没说这伤是怎么来的。韩瑗在书中这么写道:“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那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到底有没有受伤呢?前面刚刚说了宁远之战的过程。从正月二十三号开始一直打到正月二十六号,这后金军可是一刻都没闲着,在城下猛攻!第一天虽然打了些败仗,但努尔哈赤这老将始终指挥若定。他一会儿下令改攻哪个城门,一会儿又让将领们把那些胆小不敢往前冲的后金兵给我赶上去,还知道什么时候退军,后来还改变了作战的战线。整个过程,努尔哈赤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那叫一个足,哪有半点儿受伤的迹象。

战场上可容不得半点差池。要是一军之主受了重伤,或者有任何闪失,那士气可就全完了,整个军队估计就得乱成一锅粥,到时候兵败如山倒也不是没可能。

要是努尔哈赤真带伤了,这攻城的战斗指定得马上停下来,麻溜地撤军。更别说努尔哈赤不光是统帅,那可是后金国汗,清朝的老祖宗啊!他要是伤着了,哪还有心思继续战斗?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后金军天天在他的指挥下可劲儿地攻城。

宁远之战打完后,努尔哈赤虽然放弃了宁远城,但他可没闲着,接着就指挥军队进攻觉华岛,而且还一举拿下了,进一步巩固了后金的补给线。

朝鲜人韩瑗说努尔哈赤在二十四号就受伤了,要是这话是真的,那后面这指挥的事儿您说怎么解释?还有,如果真如这说法“先已重伤”了,那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曾派遣使臣深入后金阵营进行勘察。

如果努尔哈赤受了重伤,那无疑是明朝军队的一次重大胜利,朝廷一定会大肆宣扬,甚至嘉奖袁崇焕。可再翻翻袁崇焕的奏折,压根儿没提这事儿,朝廷那儿也没发布过啥相关圣旨,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再看看相关史书,不管翻多少战报和史书,都没找到关于努尔哈赤受伤的记载。官方资料里,就经略高第和熹宗皇帝提到了战场上敌方的受伤情况。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这是《石匮书后集》卷十一的说法;“发炮击死无算,毙其帅长孙哈兔,斩级六百”,这是《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的记录;“焚死甚众,毙棉服者十余人,所谓固山牛鹿也”,这是《明秀北略》卷二的记载。

这三种说法,有的说“毙”了一“固山牛鹿”;有的说“伤”了一“裨王”;还有的说“毙”了“帅长孙哈兔”。这里面压根就没人提努尔哈赤这尊大名的。就算有说是黄龙幕盖着的,那也只是一个“裨王”(女真小王)而已啊。

综合这些史书来看,没有任何一本提到了努尔哈赤受伤的事。而且仔细想想,宁远之战才过了几天,四月的时候,努尔哈赤又带着大军,跑去征蒙古喀尔喀了;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有点紧张,这努尔哈赤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见,他还亲自到郊外迎了十里路。就这状态,哪像是个受过重伤的人?而且要真受伤了,按常理肯定得先去治伤,可中间一点关于他疗伤的记录都没有。

种种迹象都表明,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里压根就没受重伤,这怎么可能因为受伤就蹬腿儿了呢?

再说了,不管这明方是用炮炸的,还是用箭射的,能弄伤努尔哈赤的人那都是立大功啊!在战场上,什么事儿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的,谁的功劳最后都得算到袁崇焕头上。可到底是谁弄伤了努尔哈赤呢?这事儿没一点信息;怎么弄伤的?也没一点信息。退一步说,韩瑗都说了努尔哈赤“因懑恚而毙”,很明显,他意思就是努尔哈赤是被气死的,那受伤肯定不是直接死因。

退一步讲,努尔哈赤进攻宁远的时候,他都六十八了!身边儿子孙成群结队的,他那十六个儿子,除了长子褚英被他给处置了,剩下四个年纪还小,其他儿子打仗的时候都陪着呢,还有孙子,像褚英的大儿子杜度一直跟着他征战,还有尼堪、岳托、萨哈廉等等孙子辈儿。

这么多子孙都跟着一块儿打仗积攒战功,他身边儿那么多人,那些大将儿孙们指定是想尽办法保护他,哪能让他受伤。

要是在战场上伤了个“裨王”都记那么详细,努尔哈赤子孙受伤肯定也有记录,更何况他本人?一个都没人受伤,他自己能受伤?

再回过头说说,努尔哈赤那也是个久经沙场的狠角色,聪明机灵得就像个狡猾的野猪,反应又快得像条蛇。他哪能让自己待在那种会危及性命的地方?就算是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厉害,他也不会傻到让自己和子孙处在危险的炮弹射程范围内,他怎么会受伤呢?

明朝有个名臣叫熊廷弼,评价努尔哈赤说:“奴酋能强能弱,诡谲而难驭也。”袁崇焕也说:“奴夙知兵,今又屡战屡胜,熟于用兵。”就努尔哈赤这人,受伤的可能性能大吗?几乎就是零。

在后金兵攻不下宁远城撤军的时候,清人写得明白:“努尔哈赤自25岁兴兵以来,43年中,身经百战‘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最后不悦而归”。这么一看,努尔哈赤受伤死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如何而死的呢?

《清史稿》里有记载,天命十一年的秋天七月,“上不豫”,这“不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皇上身体不舒服生病了。就这么着一直病着,到八月丙午这天,皇上病情加重,开始乘船返回沈阳。等到庚戌,就到了爱鸡堡,结果,皇上就驾崩了。

努尔哈赤自从打了败仗以后,心里头一直郁闷着。这股子郁闷之气,就跟病根儿似的,在他身体里头扎了根儿,最后到了1626年八月十一这一天,就这么病故了。

《满文老档》详细记载了努尔哈赤的死亡过程。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努尔哈赤因为身体不舒服,就跑到清河汤泉(就在现在的辽宁省清河县)那儿去洗浴,寻思着泡泡温泉兴许身体能好了。结果这病不但没好,反倒越来越重了。

八月一日这一天,努尔哈赤就吩咐二贝勒阿敏杀牛烧纸,对着神像祈祷,让神灵消消灾,保佑保佑自个儿。结果到八月七日,这病情是急剧恶化,眼看就不行了。大家都想着得让他回沈阳寝宫,好歹能落个全乎的,好寿终正寝。

于是啊,就赶紧往回赶。这时候大妃阿巴亥接到命令,麻溜儿地赶过来迎接。他们在浑河那儿碰了头,继续往沈阳赶。八月十一日这天未时(也就是下午1点到3点),船刚走到离沈阳40里的瑗鸡堡,努尔哈赤就咽气了。

努尔哈赤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袁崇焕立即上报,提到努尔哈赤因病去世,他这报道里头还有这么一句:“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除了时间和一些细节有一点点误差之外,说的这病症,和清朝的那些史料记载那是完全一致。

除此之外,御史汪若极也道出努尔哈赤的死因:“奴焰大挫,一旦疽发而伏天诛。”意思就是说,后金那股子气焰被狠狠打压下去了。紧接着,努尔哈赤背上突然就长了恶疮,就这么着天打雷劈一般的,这病一下子就犯了,遭天谴去了。

后来,朝廷派耿仲明偷偷摸摸地跑到后金的都城沈阳,专门去打探后金内部的各种消息。他带回来的情报特别有意思,怎么说呢?“至今年八月初二日,(仲明)急归报臣:老奴(说的就是努尔哈赤)背生恶疮,请让臣赶紧领一万精兵过去,说不定一下子就能把这一场祸事给平了。”

朝廷又派了150个人,“前往细探”,也就是去进一步打听消息。结果得到的情报是:“老奴背生患疮,还带着兵跑到汤泉那儿去洗疮。”

就依据这些史料,能知道努尔哈赤确实生病了,而且还得了“背生恶疮”,这在当时来说,那就是个不治之症。他想着用天然的温泉水擦擦洗洗,看能不能管点用,结果,还是没什么效果。

那这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按照中医的说法,这就是心火太旺,毒火就顺着这股子气攻上心房,这病根儿就这么落下。在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里头也写得明明白白:“疽伤五脏筋髓”,要是治不及时,就会“心热瞀闷,不治而死”。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宁远这仗了。努尔哈赤可是13副甲胄就起兵打仗的猛人,沙场征战士兵们跟着他出生入死好多年,40多年就没尝过失败的滋味儿。哪成想,这一次攻打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城,竟然吃了败仗!这老英雄心里头得多窝火、多郁闷,就这么个事,一直就梗在他心里头,好比石头压着,压得他喘不过气儿来。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撤军以后,就有消息传来:明军清理战场的时候,好家伙,捡到十万多枝后金军的箭,再看那城墙上,被后金军凿开的窟窿眼儿密密麻麻的。而且,城中的硝黄库存,全都用光了,明朝这边那些将士们,可都高兴坏了,觉得可算是扬眉吐气一回。

努尔哈赤要知道了这个消息,心里头能不后悔,能不懊恼吗!他就再稍稍坚持那么一下下,说不定就能创造一个一辈子都没打过败仗的神话。可谁承想,结果就这么令人遗憾。因为这个宁远之战的失败,努尔哈赤心里头那叫一个不甘心,在好些场合都大声嚷嚷:“何戆儿乃敢阻我兵力!”。

袁崇焕这边,还特意派人给努尔哈赤送礼道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就是在故意刺激努尔哈赤。他带话说:“老将(努尔哈赤)横行天下可早就够久了,今日居然被小子(袁崇焕)给打败了,难道这就是命吗?”

努尔哈赤也客客气气地答礼,还约定好了下次再接着干架。可谁知道,没多久努尔哈赤就驾鹤西游了。他那儿子皇太极更是恨,心里直说“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这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就因为这宁远兵败,努尔哈赤在精神上那伤害可太大了,成天闷闷不乐,心情差得没法说。

再说说后金这边儿,这八旗军打那回仗以后,对明军那是打心眼里害怕,一提起攻坚战就发怵。而且,蒙古的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这些部落,对努尔哈赤那是瞅都不瞅一眼,觉得他没啥了不起的,还老是截杀后金的使臣,转身就往明朝那边靠拢,明目张胆地跟后金对着干。还有朝鲜国王,之前是中立的态度,这宁远一战后,也跑到明军那边去,还帮着毛文龙的军队筹集军饷。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可把努尔哈赤给气疯了。

这努尔哈赤一气之下,亲自带着大军去远征蒙古喀尔喀的炒花和巴林两部。《清太祖实录》里记载,在宁远兵败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也就是四月四日那天,努尔哈赤率领着诸王贝勒,统领着好几万大军就去征讨喀尔喀蒙古。从沈阳出发,渡过辽河,这一路上打得那叫一个痛快,把那些蒙古兵打得屁滚尿流。

接着继续西行,一直走到西拉木伦河那儿,正式接收了喀尔喀一部分归顺后金的蒙古部落。努尔哈赤在草原上那是横冲直撞,来来回回奔波了快2000里地。这一趟下来,收获可不小,收了不少蒙古人,还有数不清的人畜,加起来能有56500余。

虽然说努尔哈赤大胜而归,蒙古科尔沁奥巴贝勒也跑到沈阳来朝拜,可这一些,都没能把他宁远兵败那心里头这根刺给拔掉。

努尔哈赤在沈阳约了科尔沁部的奥巴跟他的兄弟们见面,到了二十一号这天,努尔哈赤把礼数做足了,出城整整10里地,欢欢喜喜迎接他们。每天都大摆宴席,主人的招待意思表达得可太到位了。

到六月六这一天,宰了白马、乌牛,跟奥巴郑重其事地举行盟誓,结为盟好,说好一起对付敌人。这两个人当场“三跪九叩首”,当着众人的面儿宣读各自的誓词。这一来二去,又赏赐了好多衣物、雕鞍、缎匹、布帛这些珍贵的东西。直到十月十号那天,努尔哈赤率领诸位王爷一直把他送到沈阳北蒲河南岗这才完事儿。

这就能看出,在努尔哈赤生病前,也就是七月二十三号以前,这忙着打仗,又忙着联盟,还有数不清的政务要处理。就他这68岁的老身子骨,哪能吃得消这么折腾。

努尔哈赤得病,一方面,年纪确实不小了,平时操持这各种事务忙得脚不沾地,累得够呛;再加上这一辈子净是些血腥杀戮的事,又是长途跋涉,整个人心力交瘁。再说这宁远大败,对他的打击就太大,这心里头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怎么都放不下,这郁闷之气就跟毒瓦斯似的,在身体里头越攒越多,最后没办法,就长出毒疮来,这病还没法治,就这么走了。

在那个时候,毒疽这病可是个要命的大病,努尔哈赤也没能挺过去,这也在情理之中。历史上好多大人物都因为这个“毒疽发作而卒”,像范增、咱们熟悉的抗金名将宗泽、朱元璋手下得力的干将徐达这些人,都是心里头郁郁不得志,火气大得很,又没法发泄,身体就慢慢长疽,最后毒发身亡,这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