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补体受体和生物功能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是细胞表面的重要膜结构。补体系统激活的级联反应产生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如调理促吞噬作用、免疫调控作用、黏附作用、清除作用及炎症反应等,都通过补体受体的介导而实现。补体受体可分为三类:①结合于活性表面的C3裂解片段的受体;②可溶性C3a/C5a/C4a片段的受体;③调节补体级联反应的受体。各种补体受体的细胞分布不尽相同,但其主要作用都是识别配体、传导信号和诱导细胞应答等。
一、C1q受体
C1q受体(C1qR)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①免疫调节作用,C1qR具有多种免疫增强作用,如促进B细胞产生Ig,促进吞噬细胞的依赖抗体的细胞毒性(ADCC)效应及对免疫复合物或C3bn/C4b包被颗粒的吞噬作用;②调节血小板的功能,已证明游离的C1q与血小板上C1qR相互作用,可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而结合于IC上成簇的C1q则可模拟胶原的作用,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释放5- 羟色胺。此外,C1qR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还可刺激成纤维细胞趋化、DNA合成导致其增生。C1qR复合体中的CD43可能起传导信号的作用。
二、Ⅰ型补体受体
Ⅰ型补体受体(CR1、C3b/C受体,又称CD35)为单链穿膜糖蛋白,分子量160~260kDa。CR1广泛分布于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肾小球足突细胞、B细胞及部分CD4+T细胞。CR1的配体为C3b/C4b(高亲和力)及C3bi/C3c(低亲和力)。其主要功能有:增强吞噬细胞对包被颗粒及微生物的吞噬作用;促进C3转化酶的激活;抑制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活性并促使其降解;作为B细胞激活的调节剂,可促使B细胞活化。
三、Ⅱ型补体受体
Ⅱ型补体受体(CR2)按白细胞分化抗原归类为CD21。CR2是分子量为140kDa的单链糖蛋白,主要分布于B细胞、单核细胞、某些T细胞、咽上皮细胞及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上。CR2的主要功能是对B细胞的分化、增殖、记忆和Ig产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CR2还可作为EB病毒的受体,参与和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等。
四、Ⅲ型补体受体
Ⅲ型补体受体(CR3)按白细胞分化抗原归类为CD11b/CD18,是由α、β两条肽链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65kDa和95kDa。识别此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有Mac-1和Mo-1等。CR3属于黏附分子整合素家族中的成员,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LFA-1)和CR4的结构极为相似,在炎症反应中可介导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五、Ⅳ型补体受体
Ⅳ型补体受体(CR4)又称CD11c/CD18,也是由α、β两条肽链借非共价键而结合的异二聚体糖蛋白,α链的分子量为150kDa,β链与CD3的β链分子量相同,为95kDa。CR4主要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其配体为C3bi和C3bg。
六、Ⅴ型补体受体
Ⅴ型补体受体(CR5)主要是识别液相中的C3dg片段,其功能通过与C3dg二聚体的结合来确定。CR5的生物学活性是通过125I标记的液相C3dg二聚体而被确定的。除中性粒细胞外,血小板上也已被鉴定有CR5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