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序
家弟新著《柴瑞霁中医肾病临证经验》就要出版了,作为兄长,作为柴氏医家第三代传承工作的主要成员,作为柴氏医家学术发展和流派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本书是柴氏医学流派在“肾病诊治”方面,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家弟在“家学”基础上,数十年来埋头临床,对肾病诊治孜孜以求、潜心探索取得的心血结晶和重大成果。他的辛勤努力,将柴氏医学肾病流派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柴氏医家的五代传人,在临证上大都具有全科医学的特点。如父亲柴浩然先生,当年身居农村基层的从医环境,又是享誉一方的中医名家,老百姓信赖他,找他看病的患者不分科,不管什么病都请他治疗,客观上造成他治疗的病种甚多,临证面极广。这样一来,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对某些病种的临床经验,经过总结便成为独到的治疗特色,才产生了对某种病的学术流派。可以说,没有柴氏医家的全科医学特点,就不会有柴氏医家的专科流派的出现。
我和家弟也都是踏着父亲柴浩然先生的足迹,在全科接诊的前提下,临证日久,在治疗病种上才各有侧重、各具所长,逐渐传承创新,推进了各自侧重不同学术流派的不断发展。目前,柴氏医家经过五代人的积淀和发展,除了家弟这部肾病流派专著外,比较成熟的学术流派还有:脾胃病流派、内科杂症流派、妇科疑难病流派、急危重症流派、外感热病流派等,这些流派的学术经验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正在进一步整理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柴氏医学的传承发展,后人、徒弟、学生队伍也在增多壮大,他们涉猎的病种会更多,临床面会更广,我期待未来还会出现其他新的流派。这些流派汇聚起来,最终会流入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大河之中。
学术乃天下公器,治病救人的医学更是如此。我认为,“柴氏医家”的名号,只是作为一个特定医学流派的代名词而已,柴氏医家的学术传承,从来不限于家族内部,其外姓弟子以及学生、门人众多,即是明证。
家弟出身中医世家,经典功底扎实,临床功力深厚,早年曾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是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柴浩然先生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后来又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了国家级传承工作室。
常有人说,家弟在医术、学养和做人上,很像父亲柴浩然先生。他恪守柴氏家风,崇尚医德修养,以济世救人为怀,在学术和临床上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且不吝家秘,倾心传承,不遗余力,从本书的“以案说医”“以案示教”中就能充分反映出来。
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本书是柴氏医家几代人,经过长达50 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并在全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肾病专科诊治经验的反映,这种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专病论治,迥异于单纯从肾病专科的角度来治疗肾病的思维模式,而且反过来又能拓宽全科的临证思路;二是本书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柴氏医家肾病诊治的系统经验及其流派特点,其中,既有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的专题研讨,又有立足肾病证治规律的综合观察,从实践析医理,寓医理于医案;三是创造性地运用“以案说医”“以案示教”的新颖形式,通过不同案例,由点及面,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战说法,现场论理,彰显出中医的理论特点和临床优势;四是本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见解独到,亮点很多,均遵循中医基本理论的原则,立足于肾病的临床实践,不发空论。如父亲在急性肾炎辨证论治中,广泛地使用到麻黄,为其经验之粹。但有些中医因缺乏对麻黄药性的了解,或恐受同道质疑,怯于临证使用。家弟认为,古人曾言用药如同用兵,故厘清麻黄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就成为治疗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病绕不开的学术话题。对此,家弟不仅从历代医家的论述上印证,而且亲自品尝,长期观察,还在海南三亚地区的诊治用药中反复体会,有理有据,可信可用。不仅急性肾炎可用,即使慢性肾病兼夹外感者,也可以经常使用,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将这一问题予以清晰梳理。再如本书对慢性肾病中肾气不固、肾精亏损、阴阳两虚的病机阐发,清利湿热的“三个治法”的点示,补益脾肾、祛邪务尽“四个要点”的把握,对“慎用三类药”的真知灼见,对外感病在肾病过程中的独到观察,对《内经》中“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深刻体会等等。
清代医家俞震说:“多读医案,能与医者治法之‘巧’。”这本肾病专著,不仅是一本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深究中医肾病学理的好书,更是一本在中医肾病治疗上“授人以渔”,将家传心法和独到之秘,通过医案的形式公之于世,难得一见的临证传心录。
愿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肾病临床的深入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故乐为之序。
柴瑞霭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