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是学术大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遍地同门

手机在桌面震动出细碎声响,新生群里跳出的红色数字像个跳动的惊叹号。叶金发的消息赫然在目,“土木学院岩土方向严老师还有 1-2个研究生名额,大家有需要的可以联系。严老师,联系电话187XXXXXXX!”这条简洁的通知让我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发紧,茶水氤氲的热气在眼前散开,却驱不散我心中的疑虑。

“宇哥,你们严老师还是厉害啊,第一年就带这么多学生!”梁名钦咬着吸管凑过来,他电脑屏幕上的游戏界面还在闪烁,声音里却透着掩饰不住的惊讶。我盯着聊天记录,突然意识到这背后似乎藏着不寻常的信号——据我了解,严老师是今年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按照常规,新人导师首年招生名额通常只有一两个。

嘀嘀声再次响起,沈雷的头像在对话框里跳动:“严老师要招这么多学生吗?”我飞快地敲击键盘:“不清楚啊,你我叶金咱们三个再加上两个的话,要有 5个人。”发送完消息,我下意识地翻了翻群文件里的导师简介,严老师的学术成果栏里,寥寥几篇论文和项目,与招生规模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不,我舍友说他一个大学同学也选的严老师。”沈雷的回复让我的心猛地沉了下去。宿舍里的空调外机发出嗡鸣,混着梁名钦游戏里的枪炮声,此刻却格外刺耳。

晚上,林鹏约我一起去食堂吃饭,同行的是我、林鹏、朝夕、思友。刚出宿舍楼,林鹏问我:“严老师的院士导师今年是告诉他什么内部消息了吗?我听我们导师说严老师今年有大动作,招了好多个学生。”我带着询问的语气说到:“新导师第一年能带多少学生啊?学校没有限制吗?”

我、林鹏、思友选的导师都是刚毕业的新导师,唯有朝夕选了一名副教授当导师。他说到:“听师兄说,咱们学校的导师是每年最多带24个学生,平均到研一研二研三,没年是8个学生,不过每个新导师由于缺乏经验,一般第一年只带1-2个。”

宿舍楼到最近的餐厅很近,不过300米的距离,因为和叶金同住一栋宿舍楼,我们在去食堂的路上偶遇了,此时的他和同学一起已经吃完了晚饭。

“哈喽,林宇,这是我们班上的,叫,李耀中,他也选的是严老师”

“哈喽,哈喽,加个联系方式,要不我拉个群吧,方便咱们以后交流”。我、沈雷、叶金、耀中,进群后,我又让沈雷拉近了他舍友的大学同学。此时我们的同门交流群——严门,就算成立了。

林鹏、朝夕、思友说到“不愧是院士的弟子啊,严老师还是有能力啊,这么多学生!”

无奈、苦笑、无奈的苦笑,狼多肉少啊!

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严老师的消息,“晚上6:00,在学校2号餐厅201,咱们课题组一起吃个饭。”

“收到!”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由于学校比较大,下午5:30,我就骑车前往2号餐厅,毕竟第一次见面,迟到总是不好的。出发前,我联系了沈雷、叶金、李耀中,约定5:45在餐厅门口见面。

一同进了包厢,在距离门口最近的位置坐下,一会儿,进来一个个子又高又瘦的,由于严老师说的是课题组聚会,我们以为是课题组其他导师的学生,所以喊了一声“师兄好,请上座”,他一脸懵的说到,我也是今年新来的,是严老师的学生。

啊,我们也是,此时,已经6位了,陆陆续续,到5:55分,包厢内已经8个严老师的学生了!

我攥着发烫的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消息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啃噬神经。6:00分,包厢门再次被推开,两个背着书包的男生怯生生探进头。

“抱歉来晚了!”其中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解释,“我们刚从图书馆查资料过来。”

严老师始终没有露面。包厢里原本宽敞的圆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我数了数,连我在内竟有整整 10人。

空气里浮动着尴尬的沉默,只有空调外机发出垂死般的嗡鸣。

暮色从窗户斜切进来,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我望着眼前这片学生的海洋,忽然想起早上路过公告栏时瞥见的一幕——某个老牌教授的课题组海报上,孤零零写着“招 1-2名研究生”。而此刻,严老师的学生们正像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在这场暗流涌动的招生博弈里,没人知道这场盛宴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