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隋朝大一统国家下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统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虽然短暂,但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改革,使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政治改革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有所反映:如政治上,省并南朝以来既多且滥的地方行政机构,推行州(郡)县二级政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推行考绩制度等。经济上,革除旧弊,减免徭赋,鼓励对外贸易,发展海外交通。凡此种种,都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 平定岭南与大一统国家治理
公元589年正月,隋军攻入建康,俘获后主陈叔宝,陈亡。随后,隋军横扫江南、荆湘诸地,并兵分两路,直逼岭南。同年十二月,岭南诸地相继降附。
(一)隋平粤港澳大湾区
隋平岭南后,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抑制豪门大族势力的措施。本来“江表自东晋已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然而,在平陈之后,隋文帝“牧民者尽更变之”,又令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这就打破了当地世家大族原有的统治秩序,引起他们的反对,“士民怨嗟”。不久,又“民间复讹言,隋欲尽徒之入关”,致使人们惶恐不已,“远近惊骇”[37],各地豪族武装纷纷暴动。开皇十年(590)十一月,“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俚人首领王仲宣等人也举兵反隋,[38]周边豪族群起响应。王仲宣派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自己引兵攻广州,隋广州总管韦洸率兵迎战,中流矢阵亡,仲宣声威大振,广州被围。隋廷急命慕容三藏检校广州道行军事,固守广州,给事郎裴矩、大将军鹿愿统兵驰援。裴矩在大庾岭击溃叛军,解东衡州之围,斩周师举,进逼广州。冼夫人遣其孙冯盎率兵与鹿愿会师,形成合击之势。广州被围月余,城中粮少矢尽,隋大军至,慕容三藏从城内杀出,内外夹击,仲宣大败退散,广州获全。
王仲宣既败,其他参与反隋的豪酋望风归降。裴矩在冼夫人的陪同下,巡抚岭南二十多州。随着隋朝在岭南地区统治的巩固,粤港澳大湾区的统治秩序也得以重建。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州郡设置
平陈后,隋在岭南东部设置广州(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循州(今广东惠州市西)两个总管府,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处于循州制下。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十分紊乱,以致隋初“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39]的混乱局面,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的建议,于开皇三年(583)下令“罢天下诸郡”[40],以州直接统县,废去郡一级机构。灭陈后,又把这个做法推行到粤港澳大湾区。
隋文帝取消郡一级建置后,将州分九等,长官为刺史,之下置长史、司马等。县亦分九等,长官为县令,之下有丞、尉等属吏。县以下设保甲制度,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里,四里为族,分别置保长、里正和族长。开皇九年至十一年(589—591),岭南共置30余州,其中属粤港澳大湾区者,有循、广、端(今广东肇庆市)、冈(今广东江门市辖区)、封(今广东肇庆市封开县)等州。开皇十四年(594),改九等州为上、中、中下、下四等。开皇末,广州总管府移治南海(今广东佛山市辖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将广州改为番州,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统治中心。
隋炀帝继位后,对地方行政制度又作了变革。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以郡统县。郡分上、中、下三等,郡长官太守之下置赞务、东西曹掾、主簿等佐僚,罢长史、司马。粤港澳大湾区内诸郡县亦有变动:冈州被废,番州改为南海郡,循州改为龙川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封州改为苍梧郡。隋朝推行州(郡)县二级地方政制,是南朝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一大改革,并省州县,有效改变了地方州郡杂冗的现象,有利于减少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在选官制度上也有重大改革。文帝时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41]。炀帝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度,打破了过去门阀大族把持选举的弊端。与此同时,将州吏任命权收归吏部,并要求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虽不甚严格,但也规定豪族任官需得到朝廷认可。此外,隋朝还推行严密的考绩制度和朝集使制度,每年年终,诸郡太守或佐贰都要进京述职。这些改革措施,大体上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行过,强化了中央对大湾区的垂直统治。
二 粤港澳大湾区豪族势力的发展
平岭南后,隋文帝为稳定岭南局面,强调“岭外土宇,置州立县”,“擢彼人物,随便为官”[42],即推行羁縻政策,对地方豪强授予职官,令其继续统治地方。对忠于朝廷而又有功者,朝廷还会授予高官显爵,使荣宠有加。当然,隋朝对危害统治秩序的豪族也决不姑息,如王仲宣反隋便被坚决镇压。
隋朝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行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俚、汉豪族为州(郡)县长官,可“知风俗之事”,若能“正身率下”,“训人导德”,即可安定一方,收到任用汉官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以本地人为官,“省迎送之烦”,不必扰民。[43]其次,这种策略并不侵害地方豪族利益,故他们愿意归顺。但也应该看到,羁縻政策毕竟只是隋初为稳定边疆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朝廷与地方豪强达成的一种政治默契,即中央政府通过让渡部分地方治理权,以获得豪强对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统辖权的认可。因此,豪强大族依然继续垄断着州(郡)县官职,且世袭相传,雄踞一方,拥有大量的土地、民户和部曲武装,势力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稍减,甚至还有所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羁縻政策实际上又强化了俚、汉豪族势力的增长。
对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豪族,是冯冼家族。冼氏为俚族女酋,高凉郡(今广东阳江市西)电白(今广东茂名市电白区)人,“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她“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由于善抚俚众,“海南(今海南北部)、儋耳(今海南西部)归附者千余洞”[44]。梁大同(535—545)初,冼氏嫁于罗州(今广东茂名市化州市)刺史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为妻。融为汉人,因“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使“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遂有冼、冯两大俚汉家族联姻。[45]“侯景之乱”中,冼氏与冯宝协助高要郡太守陈霸先平叛,成为陈朝的开国功臣。其子冯仆因而被任命为擢阳春郡太守,冼氏被拜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亡后,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46],在岭南地区威望颇高。开皇九年(589),冼氏协助隋军平定岭南,被封为宋康郡夫人;次年,又协助平定王仲宣,其夫冯宝时已卒,故被追赠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她被封为谯国夫人,获赐物五千段,独孤皇后所赐首饰及宴服一袭,并许仍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冼夫人很珍惜朝廷给予她的名誉与地位,经常“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为国尽力。番州总管赵讷贪虐,激起民变,冼夫人上表奏陈赵讷罪状,并论“安抚之宜”。文帝乃派人査办,诛赵讷,并委派冼夫人“招慰亡叛”。她“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47]。仁寿二年(602),冼夫人去世,享年91岁。
冼夫人是梁隋间岭南杰出的女豪族首领,她“情在奉国,深识正理”[48],为民族交融、安定岭南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她的威望与能力,冯冼家族势力越来越强,其孙冯暄、冯盎继承其业。冯盎少有武略,开皇中为宋康(今广东阳江市阳西境)令,因伐王仲宣有功,升高州刺史。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反,冯盎驰至京师,请发兵讨伐,议论独到,为大臣杨素所叹服。由是,朝廷乃发江岭兵讨平之。冯盎因功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甘肃西和西)太守。大业八年(612),从炀帝征辽东,迁武卫大将军,其子冯智戴也任侍卫军官。隋末,全国义军蜂起,群雄割据。冯盎父子弃职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洗宝彻等受林士弘节度,杀官吏,盎率兵破之”,遂据有番禺、苍梧、珠崖等20余州。[49]
至此,冯冼家族成为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其势力范围由高凉(今广东茂名高州市)至广东中西部及海南,“地数千里”,在包括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具有巨大影响力。
三 隋末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割据
仁寿四年(604)杨广即位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致海内骚然,“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50]。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同样深受虐政之害,如大业七年(611)四月,为征伐高丽,发岭南三万余人北上,充实水师。这种沉重的赋役负担,很快激起岭南民变:珠崖民王万昌、王仲道兄弟率兵据郡,武装抗隋。大业九年(613)八月,酋帅陈瑱率兵三万,攻占信安郡;九月,酋帅梁尚惠率兵四万,攻占苍梧郡;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高凉通守冼宝彻“举兵作乱,岭南溪洞多应之”[51]。618年三月,炀帝在江都被杀,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官吏、汉俚豪族、农民武装纷纷拥兵自保,据地称雄,如南海豪族邓文进,散财募兵,旬月之间,众至数万,掠地至始兴,后退保南海、曲江。冯盎及其子冯智戴击溃广、新等州首领高法澄、冼宝彻、冼智臣,据有高凉、番禺、苍梧、珠崖等地,自号总管。宁长真据有合浦、宁越、郁林诸郡。杨世略据有潮、循等。各方势力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相互逐伐,形成极为混乱的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