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道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我们党向来重视学校思政课的建设问题。如何更好推动思政课的加强改进、创新发展,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还是在赴大、中、小学的实地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无不论及思政课建设,无不叮嘱要切实抓好思政课教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道:“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1],“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2]。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对思政课如此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概括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称其作用“不可替代”。深刻把握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

思政课之所以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于它回答的是教育的关键问题。这一关键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教育的首要问题”[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4]古往今来,培养人,都是学校的天职。但是,所要培养之人的内涵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极为具体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其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要求。正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所指出的那样:“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5]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后,他紧接着便直截了当地说:“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之所以如此毫不犹豫、开宗明义,是基于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这个问题的坚定不移。对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且每次都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地给出这样的回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关键问题的反复明确强调,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新人,要有过硬的知识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没有这一点,“人”无以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才”也无以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9]思政课所担负的职责,就是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指出明确的立场和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予以准确的引导,因而在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0]

思政课之所以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还在于其面对的是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关键群体”、培养的是这一关键群体的“关键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11]这些青少年,寄托着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青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思政课所面对的,便是这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亿万之众,是充满生机、蓄势而发同时也需要悉心呵护、培育涵养的希望。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讲,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2]。思政课教学的展开,由小学而大学,所伴随的正是青少年迅速成长、需要“蒙以养正”的关键人生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回顾自己在中学时接受的教育,以之说明思政课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讲:“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13]思政课面对的是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关键群体,它所要培养的,也是人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4]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素质,即德,即思想政治素质。人无德不立,这一素质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整体成形,也直接关系着人的素质的实际之用。因而,育人之根本,即在于立德。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育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5]六者之中,论“德”之多,堪为“首重”。之所以如此,也正是因为立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意义。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讲到思政课的职责。他讲:“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16],“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17],“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18],“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19],“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20],“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21],“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22],思政课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23],“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24],“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5]。这些论述,切入角度不同,但都聚焦一个共同的素质,即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德。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担负起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任务,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的明确定位、所担负的特殊职责,决定了其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意义。“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