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而和:中国文学的多元共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2015年,针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在现实的研究与教学中的不均衡状况,刘跃进撰文指出:综合性大学中文系教学系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憾,即:绝大多数讲授只是局限于汉语文学经典,没有把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纳入教学与研究视野。为此,他呼吁从文学教育的基础环节做起,“大学中文系开设民族文学经典课程,传播各民族文学经典,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了解这些经典”。[44]

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呼吁日渐生效,在学科建设乃至全民教育中注重多民族文学普及推广的看法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顺此延伸,本书的重点亦集中在与之相关的如下方面。

(1)以多民族文学研究促进“整体文学观”的建立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内外的文学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和人类学转向的热潮。然而,在将文化文本纳入文学研究或将文学文本置于社会文化的场域中进行研究时,主流学界往往忽略非汉语文学和多样性社会文本的存在。本书通过对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多民族文学共存共生的现象进行系统性研究,弥补学界忽略非汉语民族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缺失,将多民族文学现象视为整体的统一存在,以此建立涵盖各民族文学实践在内的新的“整体文学观”,从而促进“中国文学”学科观念的更新和文学教育知识结构的调整。

(2)催生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观” 也就是把多民族文学置于多民族国家的整体社会结构之中予以审视和考察。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多民族文学,是多民族国家结构中的一部分,是多民族国家构成的一种反映。本书把多民族文学的生成和现实状况与国家的整体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多民族构成的社会现实的权力分配与多民族文学实践的关系。

(3)倡导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上的“不同而和” 具体内容是强调各民族文学在保持差异性和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既是事实也是人类应当坚持的方向。因此,应当承认中国拥有长时段的多民族文学相互交流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多民族文学的平等互动和共同前进。

(4)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话语体系 当代中国的多民族文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各族学者的共同努力,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使整体的研讨进一步推进,需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自我反思,并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学界前辈成果为基础,从根本上创建多民族文学的理论话语。

回想2013年新年之际,笔者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项目组成员与部分多民族作家、诗人和评论家会聚一堂,畅谈文学、民族与生活的关联意义。在各民族文学家以汉语和其他民族母语所呈现的激情朗诵和交流中,大家再次感受到“不同而和”的文化魅力,更意识到“文学在场”的历史使命。

或许这将成为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的理想前景。


[1] 徐新建:《和而不同:论儒学境界与世界文明》,收入陈荣照主编《儒学与世界文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出版2003年版,第117—128页。

[2] 新华社北京2018年3月21日电,http://www.npc.gov.cn/npc/xinwen/node_505.htm,2022年12月18日浏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执政的共产党为民族问题制定了基本路线。毛泽东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毛泽东的号召以亲笔题词的方式向全国发布,通过层层传达和组织学习,产生了广泛影响。参见降边嘉措《民族大团结从此开始——记毛主席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题词的经过》,《中国民族》2000年第6期。

[4]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5] 参见玛拉沁夫、吉狄马加《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总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此处的族群“孤立主义”主要指在不同民族和文化间否认彼此联系以至于导致相互诋毁排斥的主张和倾向。这种倾向否定跨族群的多元整体存在,不承认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和文化意义,因而与“华夏中心论”等偏见一样,同样不利于“不同而和”的民族共生。不过用族群“孤立主义”而不是“地方主义”,是要突出彼此间的横向对等,而不是后者体现的纵向等级。

[7] 参见马学良、梁庭望、张公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马学良“序”,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 参见老舍《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收入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9] 参见乐黛云《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读书》1993年第12期。

[10] 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分会与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都是隶属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二级学会。2011年年末,在总会支持批准下,以两个分会为基础又拓展成立了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分会,将中国的多民族文学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11] 《第七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桂林召开》,《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2] 图由杨骊博士提供绘制,特此致谢。

[13] 参阅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编写,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订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苏晓星《苗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热贡·多杰卡等主编《藏族文学史》(藏文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黄伟林《论壮族作家冯艺的文学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赵志忠《民族文学论稿》(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李骞《李乔小说的社会价值》(《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姑丽娜尔《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国家认同与族别身份——怀念导师贾植芳先生》(收入陈思和主编《贾植芳先生纪念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罗庆春(阿库乌雾)《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栗原小荻《精神的觉悟与创造的突变——试评中国少数民族先锋诗人的态势》(《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钟进文《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初探》(《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4] 参阅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刘亚虎、邓敏文、罗汉田《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汤晓青《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陈岗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陈守成、庹修宏等主编《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关纪新《满族书面文学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5] 参阅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汤晓青主编《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梁庭望《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6] 刘大先:《文学的共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7] 陈平原:《“多民族文学”的阅读与阐释》,《文艺争鸣》2015年第11期。

[18]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郭明军:《“热闹”的乡村:山西介休民间艺术的审美人类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7年,以及已单篇发表的《“热闹”不是“狂欢”——多民族视野下的黄土文明乡村习俗介休个案》,《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卢婷:《嘉绒“达尔尕”的苯教审美文化解读》,《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2期。

[19] 参阅季羡林《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轨道》(见薛克翘主编《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关纪新《应当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国民族》2007年第4期);曹顺庆、付品晶《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姚新勇《“族裔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国多族群文学的立场选择》(《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杨曦、潘年英《“多民族文学史观”之管见》(《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李晓峰、刘大先《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0] 参见王立杰《起点与限度:对“多民族文学史观”讨论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有关夷夏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可参阅苏秉琦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参见叶舒宪《中国文化的构成与“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后现代观照》(《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徐新建《当代中国的民族身份表述——“龙传人”和“狼图腾”的两种认同类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程金城《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人类学转向》(《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夏敏《密教双修与藏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22] 徐新建:《回顾与前瞻:201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评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3] 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姚新勇:《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24] 参见张直心《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片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25] 参见朗樱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正式出版》,中国民族文学网2006年10月12日。http://cel.cssn.cn/ztpd/gmzwxgx/gmzwxgxsl/200610/t20061012_2762797.shtml,2022年12月18日浏览。

[26] 参见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另可参见张炯为《中华文学通史》新版写的“总序”。

[27] 张炯在川大做的讲座整理后以《中国文化与文学再认识》为题发表,见《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28] 参见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Yue Daiyun,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in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Association of Cambridge Studies,No.2,2009(乐黛云《文明对话:21世纪的比较文学》)。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

[29] 参见马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共同历史》,《中国民族报》2009年2月6日。

[30] 参见梁庭望《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31] 此段论述得到梁昭博士的协助,特致谢意。

[32] [美]查尔斯·伯恩海默编:《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王柏华、查明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3] 参见奚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读书》1996年第6期。

[34] 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年版);[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35] 参见徐新建《族群问题与校园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36] 参见David Damrosch and David L.Pike,eds,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2ndEdition),New York:Longman,2008。

[37] 参见[美]伊万·布莱迪(Ivan Brady)主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8] 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凤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美]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彭国祥编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 参见Barnes,R.H.,A.Gray,and B.Kingsbury,eds,Indigenous Peoples of Asia,Ann Arbor: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1995。有关讨论可参见徐新建《文明对话中的“原住民转向”——兼论人类学视角中的多元比较》,《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第1期。

[40] 参见[美]金介甫《沈从文乡土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运用》(徐新建译,《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2期);安妮·居里安《中国文化边界旁的一种文学》(《风雨桥》1998年第3期)以及Dong Culture & Literature,Editions Bleu de Chine,2000(《侗族的文化与文学》,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2000年版)。另可参见[美]马克·本德尔《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马克·本德尔著,吴姗译,巴莫曲布嫫审校,《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等。

[41] 参见Victor H.Mair,Edit.,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1,第51章由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撰写的《少数民族文学》(Chapter 51: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42] 对于“多民族文学”这一范畴所蕴含的“多民族”“多文学”等内容及其与以往概念相比的历史转型意义可参见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43] 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前期成果,如徐新建《当代中国的民族身份表述——“龙传人”与“狼图腾”的两种认同类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蚩尤和黄帝:族源故事再检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香格里拉”再生产——一个“希望世界”现世化》(《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叶舒宪《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梁昭《“老传统”与“新叙事”:以蓝靛“刘三姐”叙事为例论“传说”与“历史”的分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等。

[44] 刘跃进:《中华多民族文学经典理应进入中文系课堂》,《文学遗产》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