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安边: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对云贵地区的灾荒史料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以较准确地把握清代云贵地区灾害的基本情况和成灾规律,并对这一时期云贵地区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灾赈举措及社会成效进行探究,同时还力求通过对云贵两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献记载的灾害梳理,藉此探讨区域性民族灾害文化及防灾减灾方式的传承。

2.计量史学法

通过对清代云贵地区相关文献中灾害发生频次的计量统计,以图表方式呈现出清代云贵地区灾害发生的频率,探讨灾荒的社会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整体趋势和动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灾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害特征及发生频次进行详细探讨,进一步探究清代云贵地区灾赈的实践路径和区域联动效应。

(二)创新之处

1.云贵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破碎、气候多样,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疫疾灾害频繁。本书初步基于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对清代云贵地区不同时空范围内的自然灾害进行分类探讨,首次全面地呈现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的差异化特征,以充分探讨清代国家的荒政制度在云贵地区的实践路径以及灾赈的社会效用,并对云南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救灾方式进行考察,从中总结灾荒应对举措和经验。

2.本书以清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的灾赈实践为重点,首次深入探讨清朝荒政制度在云贵地区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性变化,以厘清官方灾赈活动和地方社会力量在灾荒赈济中的演变,系统探讨西南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灾荒救济的响应机制。通过探讨清代中央政府在云贵地区的救灾活动,探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施行灾荒赈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清政府在边疆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灾赈举措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本书首次从边疆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云贵地区“内地化”进程中荒政制度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借此分析清朝中央政府在灾赈中民本思想的落实,探究西南边疆地区民众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系统分析清朝政府的灾赈活动在维护云贵地区地域秩序和加强边疆经营和管理的切实效果,旨在考察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协同机制构建的联动性,进一步深入总结清代国家在云贵地区的救灾活动对“固本安边”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