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编 《冰心日记》中的史料
绪论
“文坛祖母”冰心笔耕70余载,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丰富,文笔清丽、语言优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2004年,在冰心逝世五周年之际,冰心家人共同商定,将冰心生前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34单元中的遗物,全部捐赠给冰心文学馆,其中包括冰心20世纪50—70年代之间的23本笔记本(笔记本中穿插记录着冰心的笔记、日记)。2017年,冰心家人又捐出冰心晚年的三本日记。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公布了“大量未收入《冰心全集》的书信、日记、笔记和家庭账本等遗稿”[1]。
笔者在博士导师李玲老师的推荐下,在冰心家人陈恕老师、吴青老师和冰心文学馆原馆长王炳根老师以及文学馆其他老师的支持下,于2016—2017年参与了《冰心日记》的编纂整理工作,阅读了现发现的冰心的日记及笔记手稿。在此期间,王炳根将出版冰心日记的想法告诉了冰心版权的授权人——冰心女儿吴青、女婿陈恕,并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授权。整理冰心日记期间,笔者与冰心的家人多有联系,得到冰心家人的指导和关怀。能够接触冰心的日记手稿,看到带有历史沧桑感的第一手文献史料,笔者心存感恩和敬畏,深感冰心日记整理与研究的必要。《冰心日记》已于2018年1月出版,内容包括“冰心日记”及“家庭账本”两部分。本书研究和探讨的是《冰心日记》中的“冰心日记”部分(下文称为《冰心日记》)。《冰心日记》是根据冰心的手稿整理而成,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冰心日记》出版后,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作家网、凤凰网、《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人民代表报》、《文学报》、《文艺报》等纷纷报道了这一出版成果。
一 《冰心日记》的整理情况
《冰心日记》是分三个阶段整理的。
第一个阶段的整理者为冰心文学馆原馆长王炳根。在《冰心日记》“后记”中,王炳根说,自2008年写作《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和编著《冰心年谱长编》时,就开始阅读、整理、录入冰心的日记,“从2008年6月起,我开始了《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的写作,耗时整整六年,同时完成的还有《冰心年谱长编》。不用说,两部书的写作,都使用了冰心吴文藻的未刊日记,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日记与笔记,两部书的资料将会大为逊色,甚至会影响到书的思想深度、传主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视野。因而,我在每一章节的写作前,总是要阅读与此章节相关的日记、笔记等,并将其录成文档,以便使用。冰心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未刊日记,便是这样陆续整理的”[2]。
第二个阶段的整理者为笔者,整理时间为2016—2017年。因日记与笔记混杂在一起,王炳根结合冰心的生平经历,将含有20世纪50—70年代冰心日记的23个笔记本放到23个信封里,在每个信封的封面总结了该笔记本涉及的时间、主要事件。在整理日记过程中,卓如主编的《冰心全集》、范伯群主编的《冰心研究资料》、王炳根的著作《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等冰心文学作品、传记及研究资料,为整理日记提供了参考资料。在整理过程中,笔者多次就日记中的字迹模糊处等,向冰心家人及王炳根老师请教,得到了先生们的耐心指导和认真解答。“李玲的博士生刘嵘在来年的寒假尚未结束时,便只身来到冰心文学馆,翻阅、翻拍了冰心的二十三个笔记本。回到北京后,便开始录入、注释。我收到她的录入注释稿是在2016年9月间,速度之快,令我惊奇。此时,我将出版冰心日记的想法,正式告诉了吴青、陈恕二位老师,他们是冰心版权的授权人。2017年早春,我到北京拜访了吴青、陈恕教授,他们同意授权出版,并且提供了另外三本八十年代之后的日记,希望一并收入。”[3]
第三个阶段是《冰心日记》出版前的校对及定稿整理工作。校对整理者为王炳根,“从北京回榕后,我即着手进行冰心日记出版前的案头工作,即将我之前的录入与刘嵘的录入进行比对,疑难处依据原稿解决,做出最后的定稿整理;刘嵘则在北京,进行另三本日记的录入与注释,最后由我根据原稿复制件进行定稿整理。”[4]为了使日记结构更为条理明晰,王炳根将冰心20世纪50—70年代各个阶段的日记予以命名;冰心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日记,以年为单位,包括“晚年一”日记到“晚年六”日记(说明:本书根据王炳根对《冰心日记》各阶段日记的命名,将其称为“旅欧日记”“福建日记”“晚年日记”等)。《冰心日记》从最初的分类,到录入、整理、注释,再到出版,时间长达10年。
《冰心日记》在整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坚持了冰心日记手稿的真实性,“冰心日记,不以发表为目的,多为写作积累素材,也有思想认知、身心感受,亦有人事纷沓的记录等,整理时只做标点、断句、分段,文字一律保持原貌”[5]。在《冰心日记·后记》中,王炳根对整理与注释的准则做了说明,本书不再赘述。
从对《冰心日记》的整理情况可以看出,出版后的《冰心日记》原生态地展现了冰心在日记中的记录,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日记的原始面貌,保持了《冰心日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日记文体本身固有的限制,如日记文体私人化带来的记录随意性、简洁性,字迹的连笔、模糊或冰心晚年记忆的失准,日记的录入难免有失准之处,在内容及注释的准确性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内容中模糊的地方部分已标记并说明;未标记或说明的地方,随着研究和考证的深入,将会得到修正、注释、考证,逐步完善。
二 《冰心日记》的研究状况
以2018年《冰心日记》出版为界,研究界对冰心日记的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冰心日记》出版前,共有一部研究著作,六篇研究论文,多篇新闻报道。
研究著作为2014年由我国台北独立作家出版的王炳根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此著作分为两部,分别为《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一九〇〇—一九五一)》、《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一九五一—一九九九)》。简体版《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于2017年9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此著作即是冰心及爱人吴文藻的传记,以“双峰并峙的方式来写冰心、吴文藻夫妇的命运遭际与内在精神,使得许多问题形成互文对照”,也是“内容丰富,史料和观点均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著作,“深入写出传主在穿越20世纪的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各阶段精神演变的复杂历程”[6],“作者既从日记、档案、佚文中发掘出许多前人未曾知晓的史料,丰富了我们对冰心、吴文藻这一对知识分子的认知,又能站在人的精神独立的角度评价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风采,阐发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同情他们遭受的种种磨难,也惋惜他们在某些时候的精神萎顿,还能及时吸收学术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拓展该书人物精神追问的深度与广度,并从特定的切入点回应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政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是一部深入写出传主精神演变复杂历程的力作。”[7]《冰心日记》等资料的加入,丰富了冰心的传记,为研究者了解冰心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
六篇研究论文。有的是对日记内容的介绍,分别为王炳根的《新发现的冰心还乡日记》(2004)、王炳根的《尘封的美文——冰心的佚文与遗稿》(2007)、笔者的论文《冰心日记中的时代生活——解读20世纪50至70年代冰心的日记》(2016)、王炳根的《冰心日记刍议》(2017)。王炳根的《新发现的冰心还乡日记》《尘封的美文——冰心的佚文和遗稿》,分析了《冰心日记》的史料价值,“还乡日记的发现,对研究冰心的故乡的感情和冰心的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福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学界的情况,也有很高的价值”[8];《冰心日记刍议》一文,介绍了冰心日记文本的整理过程,从《冰心日记》文本的来源和整理过程、日记中体现的精神脉络、日记中对社会和景观的记录等方面对《冰心日记》的内容和价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冰心的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也是一部当代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它对诸多的文化景观做了立此存照,也显示了作者从生活到作品的奥秘;它体现了作者晚年的艺术观念与批判精神,更是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绝唱”[9]。笔者的论文《冰心日记中的时代生活——解读20世纪50至70年代冰心的日记》从“出访生活的实录”“时代场面的描绘”“文学趣味的表达”[10]等方面分析了冰心20世纪50—70年代日记的内容。有的是对《冰心日记》的编纂体例进行说明,分别为王炳根的《冰心日记(1957年4月—5月)选注》(2017)、王炳根的《冰心日记·后记》(2018)。此外,2004年,冰心家人将冰心的日记捐献后,日记就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陆海的《冰心日记尘封20年首次面世》(2004)、蒋滨建的《冰心遗物回故乡》(2006)、姜小玲的《冰心日记现身,〈还乡杂记〉添佐证》(2013)、韩寒的《冰心日记近期面世》(2017)等,属于介绍冰心日记的新闻报道材料,对日记文本的内容探讨较少。
《冰心日记》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角度更加细致。与《冰心日记》相关的文献史实研究著作有一部,研究论文有九篇,学位论文有一篇,新闻报道有多篇。研究著作为王炳根编著的《冰心年谱长编(上下卷)》(2019)。研究论文为降红燕的《〈冰心日记〉中的昆明之行》(2018),荆墨的《“文坛祖母”的心灵史——读冰心新书〈冰心日记〉》(2018),何华的《〈冰心日记〉里的狮城文化人》(2018),降红燕的《〈冰心日记〉中的云南之行》(2019),周立民的《冰心晚年阅读点滴》(2020),熊飞宇和林小米的《泰华作家梦莉与冰心的交往考记》(2020),笔者的《〈冰心日记〉的整理与研究》(2021),《〈冰心日记〉里那位“老太太”》(2021),《从冰心〈忆读书〉说起》(2022)。与《冰心日记》有关的学位论文一篇,为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五四作家20世纪50—70年代日记研究》(2018)。
王炳根编著的《冰心年谱长编》,从资料的搜集到最后出版,“整个过程,前后持续二十余年”[11],将冰心的日记、笔记、书信、手迹等都采入年谱中,“尽可能保持历史的细部、文化的细节”,“从生活的角落、尘封的档案、遗忘的佚文、久违的话语”,“追求着重要的事件、文章,人生转折之处,由尽可能多的不同侧面、不同人物的描写来显示,以求系统的、完整的记录”[12]。《冰心日记》为年谱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丰富了年谱的内容,加强了年谱的准确性”[13],全面、细致而深刻地展示了冰心一生的生活,是“收录有关冰心的文献和资料非常详细,真实可靠”又“博采众长,综合研析而得出成果”[14]的力作。
周立民的《冰心晚年阅读点滴》,认为《冰心日记》展示了“冰心后半生的个人生活和文坛风向”,论文从冰心晚年日记考察冰心晚年的阅读生活,认为冰心晚年阅读量大,并坚持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精神,“冰心晚年的阅读,花费的时间多,看的种类多,从门类丰富的杂志到各类图书”,“冰心读书都在思考,这些思考中有她一贯坚持的审美标准,也有现实的感触。她日记中的评语常常是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对有几个人的书的评价很耐人寻味”[15]。熊飞宇、林小米的《泰华作家梦莉与冰心的交往考记》,结合梦莉的作品《珍藏一个喜悦的拜见》《温暖的手激动着我的心》以及《冰心日记》《冰心年谱长编》,细述了1991年4月24日冰心与梦莉的见面过程、1993年冰心为梦莉题词的内容、梦莉探望生病住院的冰心的过程,以及梦莉文章《冰心,永在我心中》的写作过程,论文认为“相关文献和史料,既有助于探讨梦莉散文艺术风格的成因,同时也有助于考察冰心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16]。降红燕的《〈冰心日记〉中的云南之行》,分析了《冰心日记》的史料价值,“《冰心日记》的出版为冰心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角。《冰心日记》中对云南的有关记录,一方面显示出冰心对抗战期间在云南居住地和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情思的波动;另一方面也客观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云南社会生活、自然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吉光片羽”;此外,论文还结合地名、人名、植物名和关于云南历史文化的一些知识,“对《冰心日记》中的少量文字讹误作点更正”[17]。
就《冰心日记》的研究现状而言,研究内容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强调《冰心日记》的史料价值。如王炳根的《冰心日记刍议》《尘封的美文——冰心的佚文和遗稿》《新发现的冰心还乡日记》。
第二类,从《冰心日记》分析冰心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冰心的个人生活。由《冰心日记》考察冰心时代生活的,如王炳根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王炳根的《冰心日记刍议》、笔者的《冰心日记中的时代生活——解读20世纪50至70年代冰心的日记》;由《冰心日记》考察冰心个人交往、阅读习惯的,如熊飞宇、林小米的《泰华作家梦莉与冰心的交往考记》,周立民的《冰心晚年阅读点滴》。
第三类,对《冰心日记》的内容进行分析或注释。如王炳根的《冰心日记(1957年4月—5月)选注》、降红燕的《〈冰心日记〉中的云南之行》。
第四类,关于《冰心日记》的新闻报道。如陆海的《冰心日记尘封20年首次面世》、蒋滨建的《冰心遗物回故乡》、姜小玲的《冰心日记现身,〈还乡杂记〉添佐证》、韩寒的《冰心日记近期面世》。
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都对冰心的日记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冰心日记》出版后,研究角度增加,研究更加细致。但是,由于《冰心日记》出版不久,对《冰心日记》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所涉及的范围、深度及广度相对有限,研究成果数量不足,《冰心日记》还有许多研究空间。《冰心日记》多作为研究冰心的补充材料,以《冰心日记》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还未出现。
《冰心日记》的史料性,决定了《冰心日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本编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史料的搜集、考证,以期为冰心研究提供一个准确、清楚、确定的文献,丰富冰心研究的史料,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提供新的文献史料。
[1] 王炳根:《冰心日记刍议》,《中华读书报》2017年5月24日第9版。
[2] 王炳根:《冰心日记·后记》,载冰心著,王炳根编《冰心日记》,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474页。
[3] 王炳根:《冰心日记·后记》,载冰心著,王炳根编《冰心日记》,第474—475页。
[4] 王炳根:《冰心日记·后记》,载冰心著,王炳根编《冰心日记》,第474—475页。
[5] 王炳根:《冰心日记·后记》,载冰心著,王炳根编《冰心日记》,第475页。
[6] 李玲:《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序》,载王炳根《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上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
[7] 李玲:《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与精神风骨——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2期。
[8] 王炳根:《新发现的冰心还乡日记》,《厦门文学》2004年第4期。
[9] 王炳根:《冰心日记刍议》,《中华读书报》2017年5月24日第9版。
[10] 刘嵘:《冰心日记中的时代生活——解读20世纪50—70年代冰心的日记》,载刘东方主编《冰心论集2016(下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7—58页。
[11] 王炳根:《写在〈冰心年谱长编〉出版之际》,《福建文学》2020年第7期。
[12] 王炳根:《冰心年谱长编·前言》,载王炳根编著《冰心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13] 王炳根:《冰心年谱长编·再后记》,载王炳根编著《冰心年谱长编(下卷)》,第1822页。
[14] 洪砾漠:《〈冰心年谱长编〉浏览手记》,《爱心》2020年第77期。
[15] 周立民:《冰心晚年阅读点滴》,《现代中文学刊》2020年第3期。
[16] 熊飞宇、林小米:《泰华作家梦莉与冰心的交往考记》,《华文文学评论》2020年第7辑。
[17] 降红燕:《〈冰心日记〉中的云南之行》,《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