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古希腊神话中的原欲人生
古希腊,一个充满诗意和情调,让人感到温馨和温暖的名字。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1]雪莱说:“我们完全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无不生根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那末(么)我们祖先的老师、征服者或京城——罗马——就不可能用她的武器来传播启蒙的光辉,也许我们到今天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哩。”[2]古希腊能让后世西方人产生无限的眷念和由衷的赞叹,主要是因为它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根据阿伦·布洛克的发现,人文主义是西方思想看待人和宇宙的三大模式之一:“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第一种模式在中世纪占支配地位,第二种模式在17世纪才形成,第三种模式则源于古希腊,即是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3]。或者也可以说:“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为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希腊人赞美说,人是宇宙中最了不起的创造物,他们不肯屈从祭司或暴君的指令,甚至拒绝在他们的神祇面前低声下气。”[4]
古希腊思想“以人为中心”,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尊重人的原始欲望。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征,不妨从古希腊神话谈起。诚如木心所言:“整个希腊文化,可以概称为‘人的发现’;全部希腊神话,可以概称为‘人的倒影’。妙在倒影比本体更大、更强,而且不在水里,却在天上,在奥林匹斯山上。”[5]
当我们讲述和评析古希腊神话时,其实有一个无处不在的参照系,那就是中国神话。周国平认为,“希腊人混合兽性和神性而成为人。中国人排除兽性和神性而成为人”[6]。就神话而言,中国神话中的神一心为公,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一心为私;中国神话中的神是严肃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是浪漫的,注重外在的世俗享乐;中国神话中的神在有缺陷的外表下面,掩藏着没有缺陷的单一的神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在没有缺陷的外表下面,掩藏着有缺陷的丰富的人性。即是说,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更像是人,而且是充满七情六欲的凡人、俗人。他们的人生,简言之,是一种“原欲人生”:“无论是神还是英雄身上的丰满、丰富而充溢的人性,荡漾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纯朴与浪漫,让我们不难窥见那人性尚裸露时代人的真实面目。”[7]